目錄

與長輩同行:輕鬆應對失智症情緒與行為變化的小技巧

面對失智症長輩,如何理解他們的情緒與行為變化?

隨著人口老化,失智症已成為許多家庭的挑戰。它不僅影響記憶,情緒與行為也會受到影響,變得不穩定,像是焦慮、激動或重複行為。這些變化讓病人感到困惑,也讓照護者「壓力山大」。了解這些行為的原因,並學會有效應對策略,不僅能讓病人過得更舒適,照護者也能輕鬆一些,生活變得更有愛與希望!

目錄

面對失智症長輩,如何理解他們的情緒與行為變化?

隨著人口老化,失智症已成為許多家庭的挑戰。它不僅影響記憶,情緒與行為也會受到影響,變得不穩定,像是焦慮、激動或重複行為。這些變化讓病人感到困惑,也讓照護者「壓力山大」。了解這些行為的原因,並學會有效應對策略,不僅能讓病人過得更舒適,照護者也能輕鬆一些,生活變得更有愛與希望!

常見的情緒與行為變化

失智症病人的情緒與行為變化多樣,這些變化並非他們刻意為之,而是大腦退化導致認知、情緒調節與表達能力受影響。理解這些行為的根源,有助於照護者以更適當的方式應對。

焦慮與激動

病人可能因對環境的不熟悉、無法清楚表達需求或身體不適而產生焦慮與激動。例如,他們可能因為找不到熟悉的物品、無法完成某項日常活動,而顯得煩躁不安,甚至重複問相同的問題或來回走動。環境變動、突如其來的聲音或過多刺激,也可能讓病人情緒升高,出現哭泣、大聲吵鬧或拒絕配合的情況。

攻擊行為

部分病人在感到恐懼、不安或受挫時,可能會透過語言指責、推擠甚至揮手打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這通常發生在他們誤解他人的行為,或因為身體不適卻無法清楚表達時,例如被迫洗澡、進食或服藥時。他們並非刻意傷害他人,而是大腦退化導致控制能力下降,照護者應以冷靜態度應對,避免正面衝突。

遊走與迷路

病人可能無目的地在家中或戶外來回走動,甚至在熟悉的地方也會迷失方向。這可能與記憶力退化、方向感喪失或內心的不安有關。他們可能試圖尋找「熟悉的地方」,例如過去的住處或工作地點,或只是單純想活動身體卻無法記住回家的路。若沒有適當的引導與照護,遊走行為可能導致跌倒、走失或發生意外。

重複行為

許多病人會重複做相同的事情,例如不斷詢問同樣的問題、整理物品或反覆確認門窗是否鎖好。這可能是記憶力退化造成的,或是病人透過重複動作來尋求安全感。當他們感到焦慮或環境變動時,這類行為可能更加頻繁,照護者可透過轉移注意力或提供安撫來減少這種現象。

妄想與幻覺

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無根據的猜測,例如懷疑家人偷東西、認為有人要傷害自己,或看到不存在的人或物體。這些妄想與幻覺可能讓病人感到害怕或憤怒,進而影響日常生活。由於這些現象與大腦功能退化有關,照護者應避免直接否定病人的感受,而是以柔和的方式安撫他們的情緒。

溝通與語言障礙

隨著病情進展,病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會逐漸下降,導致溝通困難。他們可能無法正確表達需求,說話內容前後不連貫,或無法找到適當的詞彙,這可能使他們感到挫折,甚至變得焦躁。照護者可以使用簡單的語言、肢體語言或輔助工具來幫助病人理解與表達。

情緒波動

失智症影響病人的情緒調節能力,導致情緒起伏大,可能在短時間內從快樂轉變為憤怒或悲傷。例如,他們可能因為小小的事情而突然哭泣,或在沒有明顯原因的情況下變得煩躁。這些情緒波動可能與環境刺激、身體不適或內心的困惑有關,照護者應留意觸發情緒變化的原因,並提供適當的安撫與陪伴。

提醒:這些行為並非病人的「故意行為」,而是疾病影響大腦功能所導致。理解這些變化,能幫助我們更有耐心地應對。

有效的照護與應對策略

調整環境,降低壓力源
  • 簡化環境:減少噪音、強光或過多的刺激,創造安靜舒適的空間。
  • 提供熟悉的物品:如家人照片、舊時的物件,讓病人感到安心。
  • 確保環境安全:移除銳利物品,並避免地面濕滑,以降低跌倒風險。
  • 建立規律作息:規律的生活方式能減少病人的焦慮與混亂。
改善溝通方式
  • 使用簡單的語言:慢慢說話,使用短句與清楚的詞彙。
  • 搭配非語言溝通:透過眼神、微笑、手勢來表達關心與支持。
  • 避免爭辯或糾正:當病人出現錯誤記憶時,不需急於糾正,應以溫和的方式引導話題。
滿足基本需求,減少不適感
  • 留意是否疼痛或不適:如便秘、脫水、關節疼痛等,這些可能影響情緒與行為。
  • 確保足夠的營養與水分,避免低血糖或脫水影響行為表現。
  • 維持良好睡眠習慣,避免夜間焦慮或混亂行為。
轉移注意力,減少焦慮行為
  • 當病人出現激動情緒時,可透過聽音樂、散步、觀看熟悉的照片來轉移注意力。
  • 安排感官活動:例如手工藝、繪畫、簡單的園藝活動,有助於穩定情緒。
提供情感支持
  • 耐心傾聽,理解病人的感受,即使他們的表達方式不清楚。
  • 適當的肢體接觸,如輕拍手背、擁抱,能提供安全感。
  • 鼓勵社交互動,避免病人過於孤立,適當參與家族聚會或社區活動。
  • 照護失智症病人需要「以人為本」,透過理解與耐心,協助他們擁有更安穩的生活。

尋求專業協助,分擔照護壓力

照顧失智症長輩是一場長期抗戰,照護者需要適時尋求支持,以避免過度壓力與身心疲憊。

可尋求的專業資源:

醫療機構

協助診斷、治療與行為管理建議。

社區資源

日間照護中心、居家照護服務可減輕家庭負擔。

失智症協會

提供教育課程、支持團體,幫助家屬找到照護策略。

喘息服務

讓主要照護者能適時休息,避免過勞與心理壓力累積。

藥物與行為治療

在某些情況下,醫師可能會開立抗焦慮、抗憂鬱或抗精神病藥物來控制症狀。

非藥物療法(如音樂療法、芳香療法、認知刺激活動)也可幫助病人減少焦慮與行為問題。

家屬應學習適時調適自己。記住,您並不孤單,失智症的照護是一場團隊合作,尋求幫助並不代表無能,而是聰明的選擇。

結語:用理解與愛陪伴,讓照護更順利

失智症的行為變化並非「故意的」,而是大腦受到影響的結果。透過理解、調整環境、有效溝通和專業幫助,能讓長輩過得更好,也讓照顧者輕鬆些。當您覺得照顧開始變得吃力,別忘了尋求支持,讓這段旅程更長久、更溫暖!

Reference

[1] Managing behaviour that challenges in people with dementia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Emergency nurse : the journal of the RCN Accident and Emergency Nursing Association /2021 LINK

[2] Earlyonset dementia: key issues using a relationshipcentred care approach.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2021 LINK

[3] Toward Optimal Management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Insights From a COVID19 Pandemic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2021 LINK

[4] Next steps after diagnosing dementia: interventions to help patients and families. /Practical neurology /2020 LINK

[5]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Behavior on Nurses’ Care Burden Associated with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Issues in mental health nursing /2020 LINK

[6] Detection of Psychomotor Agitation Pattern from Motion Sensor Data in a Living Environment of a Patient with Dementia. /Studies in health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cs /2020 LINK

[7] Maintaining Social Connections in Dementia: A Qualitative Synthesis.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2020 LINK

[8] Exploring the Role of WebBased Interventions in the Selfmanagement of Dementi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arrative Synthesis.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021 LINK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失智症 Dementia
認識腦部退化疾病:失智症!了解成因、症狀、診斷與治療,及早預防與照護。提供病人安全舒適環境,家屬也要關懷支持,守護記憶與尊嚴。
爸媽失智免驚慌!台灣的社會支持系統如何幫你減輕負擔?
照顧失智長輩壓力大?台灣社會支持系統是您的後盾!喘息服務、日間照護、團體家屋、共照中心提供全方位協助。精神支持與友善社區,助您減輕負擔,更有力量陪伴家人。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