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爸媽失智免驚慌!台灣的社會支持系統如何幫你減輕負擔?

嗨!各位親愛的照顧者們,你們好嗎?你是否正在生活的多重壓力中?身為30到50歲的我們,正處在人生的衝刺期,事業、家庭兩頭燒,如果父母或長輩又罹患失智症,那壓力真的很大,對吧?

照顧失智症病人的辛勞,不僅是體力上的消耗,心理上的煎熬更是難以言喻。或許你常常覺得自己是孤軍奮戰,不知道該向誰求助。但別擔心!你並不孤單!台灣其實有很多社會支持系統可以協助你,讓你不用一個人獨自面對這段艱難的旅程,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資源可以減輕你的負擔,讓你更有力量陪伴長輩一同走過這段路。

目錄

居家喘息服務:讓你短暫休息,充電再出發!

長時間照顧失智長輩,身心上的疲憊是難以避免的。當照顧的重擔讓你感到力不從心時,「居家喘息服務」就像及時雨,為你帶來舒緩,獲得喘息的時間及空間。專業的照顧服務員會到府提供照顧服務,這項服務讓照顧者能夠暫時脫離繁重的照顧工作,安心休息,處理其他事務,或是放鬆自己片刻。就像手機沒電了需要充電一樣,照顧者也需要適時「充電」,才有足夠的精力與耐心繼續這段長期的陪伴旅程。

根據研究,台灣的家庭照顧文化相當普遍,這也是居家照顧服務成為台灣失智症長照政策規劃和實施的重點一環。這樣的服務不僅提供了照顧者一個喘息的機會,也讓長輩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專業照顧,達到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雙贏。

失智症日間照顧中心:讓長輩白天有人陪伴,晚上回家享受天倫之樂

你是否擔心長輩白天獨自在家,可能發生意外、感到孤單,或是缺乏社交互動?「失智症日間照顧中心」提供了解決方案。照顧中心不僅能提供專業照護,還能讓長輩在白天參與各種有益的活動,例如:認知訓練、音樂治療、藝術創作等,幫助保持身心活力,有助延緩失智症的退化。回到家中後則可以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生活更加平衡。此外,照顧失智症病人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很多家屬容易感到孤單或壓力過大,因此中心也提供家屬諮詢和支持團體,讓照顧者之間可以互相交流經驗,互相鼓勵。

失智症團體家屋:讓長輩在家的氛圍中,獲得專業的照顧

「失智症團體家屋」提供一個類似家庭的環境,讓長輩可以感受到家的溫暖和歸屬感。家屋有專業的照顧團隊,提供24小時全天候的照護服務,讓你可以更安心,不用擔心長輩是否得到妥善照顧。這樣的環境不僅能提升長輩的生活品質,還能大幅減輕家屬的負擔。

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提供整合性服務,一站式滿足照顧者需求

「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整合了醫療、照顧、諮詢等多項服務,為照顧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務,讓你不用為了尋找各項資源東奔西跑,就能獲得所需的協助,可以節省照顧者不少時間及精力,更專心於照顧長輩。

精神支持:理解與同理,是照顧者最大的力量

面對失智症照護的挑戰,「精神支持」是照顧者不可或缺的加油站,對於減輕照顧者的壓力非常重要。這可以來自家人、朋友、或是專業社工人員。他們可以傾聽你的心聲,提供情緒上的支持,讓你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研究指出,配偶照顧者在精神支持的滿足度上較高。對於非配偶的照顧者,例如子女,更需要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提供更多支持。照顧者的情緒能量越好,也能有更好的照顧品質,充分的情感支持是照顧者必須的力量來源。

改善病人的行為困擾:從根本減輕照顧壓力

失智症病人常會出現:妄想、幻覺、遊走等行為困擾,這不僅令病人擔憂,也大大增加照顧者的壓力。因此,及早介入,透過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等方式,有助於改善病人的行為困擾,從而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提升功能性社會支持的滿意度:讓支持系統真正發揮作用

研究指出,功能性社會支持的滿意度與照顧者的正向經驗顯著相關。也就是說,照顧者對於所獲得的社會支持滿意度越高,更能從照顧過程中獲得正向的回饋,例如:感受到愛與親情、對自我價值感的肯定及認同等,能幫助照顧者減緩生活壓力。因此,除了提供社會支持外,更要關注照顧者對於這些支持的感受,並持續調整,讓支持系統真正發揮作用,成為支撐照顧者的信心來源。

打造失智友善社區:讓整個社會都成為你的後盾

如何讓失智症病人在熟悉的社區中生活得安心、自在,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課題。研究發現,失智症病人及家屬對於「照護服務」的需求度最高,而一般大眾則認為促進「社區互動」更為重要。這顯示了不同群體對於失智友善社區需求上的差異。要打造真正的失智友善社區,必須兼顧各方需求,並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溝通及互相理解。

一個失智友善的社區,需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友善的社區成員

居民對於失智症有正確的認識,願意包容並協助失智症病人。

便利的社區環境

街道標示清楚,公共設施友善,方便失智症病人安全出行。

支持性的社區互動

可以讓失智症病人參與的社區活動,促病人社交互動。

完善的交通運輸

提供方便失智症病人使用的交通工具。

友善的商店和機構

商店和機構的員工接受過失智症知識的相關訓練,可以提供友善的服務,用耐心和簡單的語言與病人溝通。

復健支持:提升病人的社交認知及家屬的認知同理心

失智症病人往往面臨溝通障礙和社交互動的挑戰,而家屬在照顧過程中也常因不了解病人行為背後的原因而感到挫折,此時復健支持便是病人與家屬間的溫暖連結,例如:以活動為媒介的溝通、互惠關係為基礎的復健,可以幫助病人提升社交認知能力,減輕社交互動和溝通上的困難。復健過程也同時包含對家屬的認知同理心訓練,幫助家屬能更理解病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及心理需求,讓家屬能以更包容的態度陪伴病人,進而提升照顧的品質。

資源分配的公平性:政府的關鍵角色

政府應該考量病人的需求和服務的可近性,公平分配失智症照護資源。例如:研究中提到的「利潤意願距離(PWD)」和「容忍極限距離(TLD)」等指標,可以幫助政府更有效率地分配資源,確保所有失智症病人及家庭都能獲得所需的服務。

照顧失智症長輩是一條漫長而充滿挑戰的路,但請相信,你不是孤軍奮戰!台灣有許多社會支持系統可以運用,無論是照護資源、精神支持還是社區關懷,都是你的堅實後盾。讓我們一起攜手,為失智症病人及其家庭,創造一個更友善、更溫暖的社會!

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你一些幫助,如果你有經歷過類似的故事,或對資源分配有任何建議,也歡迎你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經驗和想法可能正是其他人需要的支持。讓我們一起互相鼓勵,共同走過這段旅程!加油!

Reference

[1]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egiver’s Stress Load and Dementia Patient Behavior: A Case Study of Dementia Specialist Outpatient Data from the Southern Medical Center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0 LINK

[2] Rehabilitative Support for Persons with Dementia and Their Families to Acquire SelfManagement Attitude and Improve Social Cognition and Sense of Cognitive Empathy. /Geriatrics (Basel, Switzerland) /2019 LINK

[3] Justice in Dementia Care Resource Allocation: How Should We Plan for Dementia Ser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9 LINK

[4]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dementia friendlines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people with dementia, family caregivers, service provid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in Taiwan. /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2022 LINK

[5]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aspects of caregiving experiences among family caregivers of persons living with dementia in Taiwa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Geriatric nursing (New York, N.Y.) /2022 LINK

[6]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elderly dementia patient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nursing /2019 LINK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失智症 Dementia
認識腦部退化疾病:失智症!了解成因、症狀、診斷與治療,及早預防與照護。提供病人安全舒適環境,家屬也要關懷支持,守護記憶與尊嚴。
阿茲海默症行為症狀的藥物治療:除了AChEI和NMDA受體拮抗劑之外的選擇
阿茲海默症除了傳統藥物,還有其他選擇?本文探討行為症狀的多元治療方式,包含藥物與非藥物療法,助您了解最新治療趨勢、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