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的遺傳風險
失智症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組症狀的統稱,會影響記憶、思考、行為和日常生活能力。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一種失智症,約佔所有病例的 60-80%。
那麼,失智症會遺傳嗎?答案是:部分失智症具有遺傳傾向,但並非絕對。
罕見的遺傳型失智症
約佔所有病例的 1% 以下,通常是由於特定基因突變直接導致。這些基因包括 APP、PSEN1 和 PSEN2。如果家族中有多位成員在相對年輕時(65 歲以前)罹患失智症,且發病模式具有明顯的遺傳規律,則可能屬於這種情況。
常見的散發型失智症
絕大多數的失智症病例屬於此類。雖然遺傳因素可能增加罹病風險,但生活方式、環境因素等也扮演重要角色。其中,ApoE4基因是目前已知影響最大的風險基因,但帶有此基因並不代表一定會罹患失智症。
簡而言之,家族有失智症病史,的確會增加罹病風險,但這並不表示您一定會得病。許多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顯著降低罹病風險,即使您有遺傳傾向。我們可以將基因想像成一把「槍」,但開不開槍,取決於我們的生活方式這個「扳機」。
失智症的分期與症狀
了解失智症的分期,有助於及早發現並採取行動。雖然每個人的病程進展不同,但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階段一:臨床前期(無症狀期)
大腦可能已開始產生變化,但尚未出現明顯的認知功能下降。此階段可能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
階段二: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
病人開始出現記憶力、注意力等方面的問題,但症狀輕微,不影響日常生活。MCI 病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高,但並非所有 MCI 病人都會發展成失智症。
階段三:輕度失智症
記憶力衰退更加明顯,開始影響工作、社交等日常生活。病人可能出現時間、地點混淆、重複提問、決策困難等問題。
階段四:中度失智症
認知功能進一步下降,病人需要更多的照顧。可能出現語言障礙、行為改變、定向感障礙等問題。
階段五:重度失智症
病人喪失大部分認知功能,無法獨立生活,需要全天候的照顧。可能出現大小便失禁、吞嚥困難、臥床不起等問題。
提醒:及早發現失智症的徵兆是關鍵。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出現持續性的記憶力衰退、語言表達困難、判斷力下降等問題,應盡早尋求專業醫療評估。
積極預防失智症
即使家族有失智症病史,您仍然可以透過積極的生活方式來降低罹病風險。以下是一些建議:
健康飲食
採用地中海飲食或麥得飲食 (The MIND Diet) ,多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魚類、堅果和橄欖油,減少紅肉、加工食品和高糖食物的攝取。研究指出,這些飲食模式有助於保護大腦功能。
規律運動
每週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等。運動不僅能改善心血管健康,還能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刺激神經生長因子分泌。
認知訓練
保持大腦活躍,多參與益智活動,如閱讀、拼圖、填字遊戲、學習新技能等。研究表明,持續的認知刺激有助於增強大腦的認知儲備。
社交互動
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多與家人、朋友互動,參與社團活動。社交活動能刺激大腦,減輕孤獨感和壓力。
控制慢性疾病
積極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會增加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
充足睡眠
保持規律的作息,確保每天有 7-8 小時的睡眠時間。睡眠不足會影響大腦的清除代謝廢物,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戒菸限酒
菸草和過量飲酒都會損害大腦功能,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避免頭部外傷
保護頭部,避免因跌倒、車禍等造成的頭部外傷。
失智症的治療與照護:與醫療團隊攜手合作
目前,失智症尚無法完全治癒,但透過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可以減緩病情進展,改善生活品質。
藥物治療
常用的藥物包括膽鹼酯酶抑制劑(如 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amine)和 NMDA 受體拮抗劑(如 memantine)。這些藥物可以暫時改善認知功能,但效果有限。
非藥物治療
包括認知訓練、職能治療、物理治療、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等。這些治療方法可以幫助病人維持現有功能,改善情緒和行為問題。
照護支持
失智症照護是一項長期且艱鉅的任務。家屬可以尋求專業照護機構的協助,或參加家屬支持團體,學習照護技巧,分享經驗,減輕壓力。
重要提示: 所有的治療方案都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及早診斷,及早開始治療,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延緩疾病進展。
結語:積極面對,擁抱希望
家族有失智症病史,的確可能讓人感到擔憂。但請記住,遺傳並非命運。透過了解疾病,積極預防,及早應對,我們可以掌握主動權,降低罹病風險,提高生活品質。
面對失智症,我們並非孤軍奮戰。與專業醫師、照護團隊、家人朋友攜手合作,共同面對挑戰,就能找到希望,活出精彩的人生。請相信,即使面對疾病,病人與照護者仍然可以擁有尊嚴和幸福!
Reference
[1] Livingston G., Sommerlad A., Orgeta V., 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Lancet 2017; 390: pp. 2673.
[2]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 potential path to precision medicine.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19 LINK
[3]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ntent to Share Genetic Information Related to Cancer Risk with Family Members.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2021 LINK
[4] Genetics in palliative care: too much to as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liative nursing /2019 LINK
[5] Estimating the familial risk of psychiatric illnesses: A review of family history scores.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1 LINK
[6] Family history of Alzheimer’s disease alters cognition and is modified by medical and genetic factors. /eLife /2019 LINK
[7]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changes in dementia (Review). /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 /2022 LINK
[8] Earlyonset dementia: diagnostic challenges. /BMJ case reports /2020 LINK
[9] Olney NT, Spina S, Miller BL: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Neurol Clin 2017; 35: pp. 339374.
[10] Preventive Measures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Dementia in Old Age. /Korean journal of family medicine /2022 LINK
[11] Ageing without dementia: can stimulating psychosocial and lifestyle experiences make a difference? /The Lancet. Neurology /2020 LINK
[12] Prevention of dementia in an ageing world: Evidence and biological rationale. /Ageing research reviews /2020 LINK
[13]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Zeitschrift fur Gerontologie und Geriatrie /2019 LINK
[14] Personalized Healthcare for Dementia. /Healthcare (Basel, Switzerland) /2021 LINK
[15] Using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 to Access Google Data for Health Research: Protocol for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JMIR research protocols /2020 LINK
[17] Google search data as a novel adjunct to patient and public involvement in rheumatology research. /Rheumatology international /2021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