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認識巴金森氏症疾病的根源
巴金森氏症的成因複雜且多元,迄今尚未完全釐清,但科學界普遍認為遺傳和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是致病的關鍵。如同拼圖般,多個因素共同促成了疾病的發生。
在分子層面,α-突觸核蛋白的異常聚集和路易氏體的形成是重要的病理特徵。α-突觸核蛋白如同細胞內的微小齒輪,在正常情況下參與神經細胞的訊息傳遞和物質運輸,但當其結構發生錯誤摺疊和堆積時,便會像生鏽的齒輪般卡住細胞的正常運作,形成路易氏體,主要堆積在腦部的黑質區域,干擾神經細胞的功能。黑質區域如同製造工廠,負責生產一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多巴胺就像信使,負責傳遞運動指令,協調身體的動作。當黑質區域受損,多巴胺的產量減少時,便會出現顫抖、僵硬、動作遲緩等運動方面的問題。此外,路易氏體也可能出現在其他腦區,例如嗅球、腸道神經系統等,影響嗅覺、腸胃蠕動等非運動功能,進而導致嗅覺喪失、便秘等非運動症狀。
基因的遺傳易感性(Susceptibility Gene),也就是特定基因型較容易罹患疾病,也是巴金森氏症的重要致病因素。目前已發現多個與家族性巴金森氏症相關的基因,例如SNCA、LRRK2、GBA等。這些基因的突變會增加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影響疾病的發生年齡、臨床表現和進程。除了少數由單一基因突變引起的家族性巴金森氏症(monogenic PD)外,大多數的巴金森氏症屬於特發性(idiopathic PD),其遺傳背景更為複雜,涉及多個基因的變異以及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除了基因遺傳,環境因素也可能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長期暴露於某些環境毒素,例如殺蟲劑、除草劑、重金屬(例如錳、鉛、砷)等,可能會增加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
此外,頭部外傷、特定病毒感染等因素也被認為可能與巴金森氏症的發生有關。要注意的是,環境因素的作用機制可能與表觀遺傳學(如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等非基因本身的改變,而是基因外部修飾的改變)的調控有關,基因的表現受其影響,進而改變細胞的功能和疾病的易感性。
綜上所述,巴金森氏症的成因錯綜複雜,涉及基因突變、環境暴露、表觀遺傳調控、細胞分子機制等多個層面。在精準醫療時代,透過基因檢測、生物標記物分析等技術,有助於更深入地了解個體的致病機制,進而發展更有效的個人化治療策略,例如利用反義寡核苷酸、小干擾RNA等核酸療法,精準調控特定基因的表達,以期延緩或逆轉疾病的進程。
延伸閱讀:
症狀:辨識巴金森氏症的訊號
巴金森氏症的症狀發展通常呈現漸進式,早期症狀輕微且不具特異性,因此很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老化現象而遭到忽略。疾病的表現大致可分為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兩大類,它們的出現和嚴重程度會因人而異。
1. 運動症狀
主要影響身體的活動、協調性和平衡能力。
- 靜止性震顫:這是許多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首發症狀,通常從單側手部開始,表現為節律性且幅度較大的震顫,如同「搓藥丸」般的動作。震顫在休息時最明顯,進行自主活動時則會減輕或消失,睡眠時也通常不會出現。要注意並非所有震顫都是巴金森氏症的表現,需要由專業醫師鑑別診斷。
- 僵硬:肌肉張力增加,變得僵硬,導致關節活動受限且感到困難。病人在進行被動關節活動時,可能會出現斷續不平順的阻力,類似齒輪卡住的現象,醫學上稱為「齒輪狀僵硬」。這種僵硬感會影響病人的日常活動,例如穿衣、寫字等。
- 動作遲緩:動作變得緩慢且減少,啟動和執行動作變得困難,例如走路速度變慢、步伐變小、臉部表情減少等。重複性的動作,例如扣釦子或寫字,其幅度也會隨著時間逐漸減小,甚至難以完成。
- 姿勢不穩:這是巴金森氏症晚期常見的症狀,病人容易失去平衡,難以維持直立姿勢。開始行走、轉身和停止都變得困難,步伐小而拖曳,手臂擺動幅度減小或消失。此外,病人也可能出現「慌張步態」,步伐會不由自主地加快,步幅縮短,重心前傾,容易跌倒。
2. 非運動症狀
影響身體其他系統的功能以及心理狀態,涵蓋範圍廣泛:
- 嗅覺喪失:許多巴金森氏症病人在早期就會出現嗅覺減退或喪失,甚至在運動症狀出現前幾年就已發生。然而,由於嗅覺喪失的症狀較為隱匿,病人往往不自知,直到經過特定檢查才被發現。嗅覺喪失可能是巴金森氏症早期診斷的指標之一。
- 睡眠障礙:巴金森氏症病人常見的睡眠問題包括難以入睡、睡眠品質差、容易早醒、白天嗜睡等。此外,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簡稱RBD)也是巴金森氏症的典型症狀,病人會在睡夢中出現肢體動作,例如揮拳、踢腿、喊叫等,甚至可能傷及同床者。RBD的出現可能早於運動症狀數年,被認為是巴金森氏症的早期預警信號。
- 自主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自主神經系統控制著身體的許多自動功能,例如心跳、血壓、消化、排尿等。巴金森氏症病人的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可能會受到影響,導致便秘、排尿困難、直立性低血壓(站立時血壓突然下降)、盜汗等症狀,影響生活品質。
- 精神和認知障礙:巴金森氏症不僅影響運動功能,也可能影響情緒和認知功能。病人可能出現抑鬱、焦慮、冷漠、情緒波動等情緒問題,以及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執行功能障礙、失智、幻覺、妄想等認知方面的症狀。這些精神和認知障礙會加重病人的負擔,影響其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
藉由仔細觀察並記錄這些症狀,可以幫助醫師更精確地診斷和評估巴金森氏症的進程,並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及早發現和治療,對於延緩疾病的發展和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至關重要。
延伸閱讀:
巴金森氏症的診斷與治療
巴金森氏症的診斷過程相當繁複,主要依據病史、臨床症狀和詳細的神經學檢查。醫師會仔細觀察病人的動作,包括步態、姿勢、肢體協調性等,並進行一系列的檢測,例如手指碰鼻子檢測、快速輪替動作檢測、腳步交替檢測等,以評估病人的運動功能和協調能力。
不過這些檢測雖然能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但目前並沒有單一的檢測可以確診巴金森氏症。因此還會加入影像學檢查,像是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 等,雖然它們無法直接診斷病人是否有巴金森氏症,但可以幫助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類似症狀的疾病,如腦中風、腦瘤等,因此提供重要的鑑別診斷資訊。在某些情況下,醫師會使用左旋多巴(Levodopa,一種多巴胺前驅物)進行治療性診斷,觀察病人對藥物的反應。如果症狀在服用左旋多巴後明顯改善,則巴金森氏症的診斷可能性則較高。
目前,醫學界尚未找到根治巴金森氏症的有效方法,現階段的治療目標主要在於控制疾病的症狀,延緩病程發展,並盡可能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治療策略需要根據病人的個別情況,例如疾病的嚴重程度、症狀類型、年齡、共病狀況等,量身定制。主要的治療方式包括以下幾種:
1.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巴金森氏症最主要的治療方式,其中左旋多巴仍是目前最有效的藥物,它能在大腦中轉化為多巴胺,補充不足的多巴胺,有效減輕肌肉僵硬、改善運動能力,例如減少震顫、改善動作遲緩等。然而,長期使用左旋多巴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例如藥效波動(藥效時好時壞)、異動症(不自主的動作)等。
為了減少這些副作用,醫師可能會合併使用其他類型的藥物,例如多巴胺致效劑(直接刺激多巴胺受體)、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減少多巴胺的分解)、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抑制劑(延長左旋多巴的藥效)、抗膽鹼藥物(減少震顫)和amantadine(改善運動功能和減少異動症)等。
這些藥物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左旋多巴合併使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並盡可能減少副作用的發生。新一代的長效型左旋多巴製劑,以及持續性皮下輸注左旋多巴凝膠等新型給藥方式,也能更穩定地控制藥物濃度,減少藥效波動。
2. 手術治療
對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出現嚴重副作用的病人,可以考慮手術治療,例如深部腦刺激手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簡稱DBS)。DBS透過植入電極到腦部的特定區域,以電脈衝調節神經活動,改善運動症狀。這是一種侵入性治療,需要謹慎評估病人的狀況和手術風險。
3. 非藥物療法
除了藥物和手術治療外,非藥物療法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諮商等。物理治療可以幫助病人維持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和平衡感;職能治療則可以協助病人調整日常生活活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語言治療可以改善病人的語言和吞嚥功能;心理諮商則能幫助病人和家屬應對疾病帶來的壓力和情緒困擾。此外,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和充足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也有助於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近年來,也有研究探討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等輔助療法,對於改善巴金森氏症病人的情緒和認知功能的潛在效益。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新的治療策略不斷地被開發和研究,例如基因療法、幹細胞療法、免疫療法等,為巴金森氏症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問世,造福廣大的巴金森氏症病人。
延伸閱讀:
與疾病和平共處:巴金森氏症的長期照護與生活調整
巴金森氏症是一個需要長期悉心照護的慢性疾病,它如同影隨形地影響著病人的生活,除了規律的藥物治療外,全方位的居家生活調整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才能讓病人與疾病和平共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這就好比細心呵護一株珍貴的植物,需要持續的澆水施肥,更需要適宜的光照和土壤環境,才能讓它茁壯成長。
1. 居家環境調整
打造一個安全舒適的居家環境,如同建立一個堅固的堡壘,能有效抵禦疾病帶來的種種挑戰。移除家中所有容易絆倒的障礙物,例如地毯邊緣、電線、雜物等等,就像清除路上的石塊,讓病人行走更加順暢安全。此外,在浴室、樓梯、走廊等容易發生意外的地方安裝扶手和欄杆,如同為病人提供堅實的支撐,能有效降低跌倒的風險,避免造成骨折等更嚴重的傷害。考量到病人的行動能力逐漸下降,可以將常用的物品放置在容易拿取的高度,避免彎腰或踮腳等容易造成姿勢不穩的動作。燈光照明也要充足,減少視覺上的障礙。
2. 輔助器具
善用各種輔助器具,如同為病人添上一雙隱形的翅膀,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得心應手。例如使用拉鍊拉環、扣子鉤、特製餐具等,可以簡化穿衣、進食等日常生活動作,減輕病人在執行這些動作時的負擔和挫折感。此外,電動刮鬍刀、電動牙刷等電動化的生活用品,也能幫助病人更輕鬆地完成個人衛生清潔。語音助理、智慧家電等科技產品,更能進一步提升病人的生活便利性,例如透過語音控制燈光、家電,或是設定提醒服藥、回診等重要事項。
3. 規律運動
規律的運動,如同為病人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幫助他們維持肌肉力量、平衡感和協調性。就像為老舊的機器上油保養一般,讓身體的各個零件保持靈活運轉。適合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包括散步、游泳、太極拳、瑜珈等等,這些運動可以強化肌肉,提升心肺功能,並改善平衡和協調能力,進而降低跌倒的風險。需要注意的是,運動的強度和時間需要根據病人的個人狀況調整,避免過度勞累。
4. 飲食調整
均衡的飲食,如同為病人提供充足的能量補給,幫助他們維持身體健康,增強抵抗力。高纖維的飲食和充足的水分攝取可以預防便秘,這對於許多巴金森氏症病人來說是一個常見的困擾。均衡的營養攝取,包含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則有助於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提升免疫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質的攝取可能會影響左旋多巴的吸收,建議病人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適當的飲食安排,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例如,可以將蛋白質的攝取集中在晚餐,避免與服藥時間衝突。
5. 心理支持
面對巴金森氏症的長期抗戰,心理支持如同溫暖的陽光,能融化病人和家屬心中的冰雪,陪伴他們度過難關。病人和家屬都需要堅強的心理支持,參與病人支持團體或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可以幫助他們應對疾病帶來的壓力、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學習有效的調適策略,並與其他病人及其家屬分享經驗,互相鼓勵,建立正向的支持網絡。如同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有了燈塔的指引和同伴的扶持,才能更有信心和勇氣繼續前行。
總而言之,巴金森氏症的長期照護是一個多面向的課題,需要病人、家屬和醫療團隊的共同努力,透過藥物治療、生活調整、心理支持等多管齊下的策略,才能幫助病人維持最佳的生活品質,與疾病和平共處。
延伸閱讀:
巴金森氏症的併發症:提高警覺,積極預防
巴金森氏症的病程發展複雜且多變,隨著疾病的進展,除了原有的運動和非運動症狀會逐漸加重外,還可能衍生出許多併發症,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甚至危及生命安全。這些併發症如同疾病進程中的暗礁險灘,需要病人、家屬和醫療團隊提高警覺,積極採取預防措施,才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和嚴重程度。
1. 活動波動
原因是來自藥效的起伏變化,病人可能會經歷「開期」(on phase)和「關期」(off phase)的交替。開期時藥效良好,症狀得到控制;關期時藥效減退,症狀重新出現或加重,例如僵硬、震顫、動作遲緩等,如同被疾病的枷鎖再次束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
2. 異動症
是一種藥物引起的副作用,表現為不自主的、異常的動作,例如扭動、抽搐、晃動等,可能出現在臉部、四肢或軀幹。異動症的出現通常與左旋多巴的長期使用有關,雖然能改善運動症狀,卻也可能帶來新的困擾。
3. 失智症
部分巴金森氏症病人會出現認知功能的衰退,例如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執行功能障礙、語言能力下降等,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除了加重照顧負擔以及各種生活上的不便,失智症的出現也讓病人更加感到無助和沮喪。
4. 跌倒
由於姿勢不穩、平衡功能受損,巴金森氏症病人的跌倒風險較高。跌倒可能導致骨折、頭部外傷等嚴重後果,需要特別注意居家環境的安全,並加強平衡訓練。
5. 吞嚥困難
隨著疾病的進展,部分病人會出現吞嚥困難,導致進食時間延長、食物容易嗆入氣管,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吞嚥困難也會影響病人的營養攝取,導致體重下降和免疫力降低。
6. 精神和情緒障礙
巴金森氏症病人也容易出現憂鬱、焦慮、幻覺、妄想、冷漠、情緒波動等精神和情緒方面的問題,影響病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適時尋求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的協助,能幫助病人和家屬應對這些挑戰。
7. 睡眠障礙
除了前面提到的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外,巴金森氏症病人也可能出現失眠、睡眠片段化、白天嗜睡等其他睡眠問題,影響病人的精力和情緒。
8. 自主神經系統功能障礙
如便秘、排尿困難、直立性低血壓、性功能障礙等,這些問題都會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需要積極的治療和管理。
延伸閱讀:
遠離疾病:認識巴金森氏症的風險因子
了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因子,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並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降低罹病風險和延緩疾病進程,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以下是一些已知的巴金森氏症風險因子:
1. 年齡
年齡是最大的風險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也隨之升高,尤其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如同機器運轉日久,零件老化損耗,大腦的功能也可能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衰退。
2. 性別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罹患巴金森氏症,但確切原因仍不清楚。可能與男性和女性的荷爾蒙、基因、生活習慣等差異有關,這仍是科學家們持續研究的課題。
3. 家族史
有巴金森氏症家族史的人,尤其是直系親屬也罹患此病,罹病風險會顯著增加。這顯示基因遺傳在巴金森氏症的致病機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族史如同疾病的影子,潛伏在家族成員的基因密碼中。
4. 基因突變
科學家已經發現許多與巴金森氏症相關的基因突變,例如 SNCA、LRRK2、GBA等。這些基因突變會增加罹病風險,影響疾病的發病年齡、臨床表現和疾病進程。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有助於提早發現這些基因突變,並提供個人化的風險評估和預防策略。
5. 環境因素
長期接觸某些環境毒素,例如殺蟲劑、除草劑、重金屬(例如錳、鉛、砷)等,可能會增加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此外,頭部外傷、某些病毒感染、農村生活等也被認為可能與巴金森氏症的發生有關。環境因素如同疾病的催化劑,可能加速疾病的發展,或者誘發潛在的基因缺陷。例如,長期暴露於農藥環境中,可能會損害腦部的神經細胞,增加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
6. 生活型態
一些研究顯示,缺乏運動、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長期壓力、吸菸等生活型態因素,也可能增加巴金森氏症的風險。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壓力管理等健康的生活型態,則有助於降低罹病風險,並延緩疾病的進程。
延伸閱讀:
巴金森氏症病人必做的定期檢查:掌握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
巴金森氏症的病程變化莫測,病人定期回診追蹤病情,讓醫師評估症狀、調整藥物劑量,並提供必要的照護建議,對於巴金森氏症的控制非常重要。
定期回診除了讓醫師觀察病人的肢體動作、評估震顫、僵硬、動作遲緩等運動症狀,以及嗅覺、睡眠、情緒、認知等非運動症狀的變化外,更能讓醫療團隊了解病人的整體生活狀況,包含居家環境的安全性、輔具的使用情況、飲食習慣、運動頻率、心理狀態等等,並提供個人化的照護建議。
此外,透過定期檢查,醫師可以根據病情的發展和病人對藥物的反應,調整藥物劑量和種類,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並將藥物副作用降至最低。例如,若病人出現藥效波動或異動症等副作用,醫師可以調整左旋多巴的劑量或改用長效型製劑,或者合併使用其他類型的藥物,例如多巴胺致效劑、COMT抑制劑等等。同時,醫師也會評估病人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檢查或治療,例如影像學檢查、睡眠檢查、神經心理學評估、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諮商等等。
總而言之,定期檢查是巴金森氏症照護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能幫助醫療團隊掌握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提供個人化的照護建議,並及早發現和處理潛在的併發症,最終目標是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讓他們在漫長的疾病旅程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溫暖和希望,如同在風浪中航行的船隻,最終平安抵達目的地。
延伸閱讀:
科技輔助:提升巴金森氏症病人生活品質
一項德國針對巴金森氏症病人數位科技使用情況的研究指出,數位科技的應用在不同年齡層的普及率有所差異,對於巴金森氏症病人而言,並非所有病人都能熟練使用智慧型手機或電腦等設備。例如,針對使用科技產品有困難的長者,醫療團隊可以指導家屬如何協助病人使用一些簡單的輔助科技,例如:語音助理、服藥提醒APP等,以提升病人的生活便利性和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科技的進步,遠距醫療也逐漸應用於巴金森氏症的照護,透過視訊會議、穿戴式裝置、人工智慧等技術,可以遠距監測病人的病情變化,提供更便捷的醫療服務,並提升醫療效率。然而,遠距醫療的推行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資料安全、隱私保護、技術普及率等等,需要醫療團隊和相關單位共同努力克服。
延伸閱讀:
結語
巴金森氏症,如同漫長冬夜,雖然目前尚無根治之法,但曙光仍在。積極的治療和生活調整,如同點燃爐火,能為病人帶來溫暖和希望,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除了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以及輔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等,近年來幹細胞療法與基因療法等新興療法,也正為巴金森氏症的治療帶來新的契機,如同在黑暗中探索新的道路,期盼能為病人帶來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除了專業醫療的協助,病人也應積極主動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如同裝備自己應對挑戰的知識盔甲,如此才能更了解自身病況,並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擬定個人化的治療策略。此外,定期回診追蹤,如同定期保養身體的精密儀器,讓醫師能掌握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並有效控制潛在的併發症,例如運動波動、異動症、失智症、跌倒、吞嚥困難、精神情緒障礙、睡眠障礙及自主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等。
除了生理層面的照護,心理支持也同樣重要。加入病人支持團體,如同加入溫暖的大家庭,能與其他病人及其家屬分享經驗,互相扶持,減少孤獨感。同時,也能從過來人的經驗中學習到寶貴的調適策略,例如如何調整居家環境、如何使用輔助器具、如何安排運動和飲食等等,這些都如同在漫漫長夜中指引方向的明燈,幫助病人在面對疾病挑戰時更有信心和力量。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更是病人在抗病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如同冬日裡的暖陽,能融化病人心中的冰雪,陪伴他們度過難關。
總而言之,與巴金森氏症共舞,需要病人、家屬和醫療團隊的共同努力,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整合醫療資源、生活調整和心理支持,才能幫助病人在疾病的冬夜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溫暖和希望,最終迎來春回大地,綻放生命的光彩。
Reference
[1] Progress in 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and nucleic acid therapeutic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in the precision medicine era. /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 /2020 LINK
[2] Genotypedriven therapeutic developments in Parkinson’s disease. /Molecular medicine (Cambridge, Mass.) /2021 LINK
[3] Parkinson Disease: Translating Insights from Molecular Mechanisms to Neuroprotection.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2021 LINK
[4] Genetics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 introspection of its journey towards precision medicine. /Neurobiology of disease /2020 LINK
[5] Understanding the links betwe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Parkinson’s disease. /Movement disorders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2020 LINK
[6]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Parkinson’s disease: New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Toxicology letters /2022 LINK
[7] Air Pollution and the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 A Review. /Movement disorders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2022 LINK
[8] Environmental Impact on the Epi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Parkinson’s Disease Pathogenesis: A Narrative Review. /Brain sciences /2022 LINK
[9] Early diagno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using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Medical hypotheses /2020 LINK
[10] Leveraging the Potential of Digital Technology for Better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22 LINK
[11] A SensorBased Perspective in EarlyStage Parkinson’s Disease: Current State and the Need for Machine Learning Processes. /Sensors (Basel, Switzerland) /2022 LINK
[12] New Sensor and Wearable Technologies to Aid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nitoring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nual review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9 LINK
[13] A Narrative Review of Lifestyl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Risk and Progressio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2019 LINK
[14] Managing Advanced Parkinson Disease.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and neurology /2021 LINK
[15] Parkinson’s disease: Mechanisms, translational model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Life sciences /2019 LINK
[16] Pharmacology and EvidenceBased Strategies for Current and Emerging Treatments for OFF Periods in Parkinson Disease.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20 LINK
[17] Emerging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and Future Prospects: A 2021 Update. /Biomedicines /2022 LINK
[18] Emerging therapies in Parkinson disease repurposed drugs and new approaches.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2019 LINK
[19]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herapeutic Develop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 /Brain and nerve = Shinkei kenkyu no shinpo /2020 LINK
[20] Updates and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 disease.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2019 LINK
[21] Specialist palliative care for Parkinson’s disease. /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 /2020 LINK
[22] Online Peer Support for People With Parkinson Disease: Narrative Synthesis Systematic Review. /JMIR aging /2022 LINK
[23] [Caregiver burden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 /Fortschritte der NeurologiePsychiatrie /2020 LINK
[24]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f Parkinson’s Caregiver Social Support,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A StrengthBased Perspective. /Neurology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0 LINK
[25] 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Media in German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s. /Journal of Parkinson’s disease /2020 LINK
[26] New Sensor and Wearable Technologies to Aid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nitoring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nual review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9 LINK
[27] TechnologyEnabled Care: Integrating Multidisciplinary Care in Parkinson’s Disease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y.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20 LINK
[28]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ies and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Diagnosis,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Sensors (Basel, Switzerland) /2022 LINK
[29] Online Peer Support for People With Parkinson Disease: Narrative Synthesis Systematic Review. /JMIR aging /2022 LINK
[30] Considering Health Care Needs in a Rural Parkinson Disease Community. /Progress in community health partnerships : research, education, and action /2020 LINK
[31] The role of support groups in the manage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in Kenya: Sociality, information and legitimacy. /Global public health /2022 LINK
[32] Integration and Extension of Specialty Mental Healthcare Services to Community Practice in Parkinson Diseas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Geriatric Psychiatry /2019 LINK
[33] Environment, lifestyle, and Parkinson’s disease: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in the next decade. /Movement disorders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2019 LINK
[34]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arkinson Disease: A Recipe for Action. /Neurology /2022 LINK
[35] A Narrative Review of Lifestyl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Risk and Progressio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2019 LINK
[36]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on Lifestyle Behaviors That Influence Progress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19 LINK
[37] Improved understanding,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neuropsychiatric complications: essential components to the optimal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 /2019 LINK
[3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f Parkinson’s Caregiver Social Support,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A StrengthBased Perspective. /Neurology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0 LINK
[39] The role of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in a stresshealth pathway among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s and caregiving partners.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of life aspects of treatment,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2019 LINK
[40] Integration and Extension of Specialty Mental Healthcare Services to Community Practice in Parkinson Diseas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Geriatric Psychiatry /2019 LINK
[41] 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Media in German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s. /Journal of Parkinson’s disease /2020 LINK
[42] TechnologyEnabled Care: Integrating Multidisciplinary Care in Parkinson’s Disease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y.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20 LINK
[43] A Systematic Survey of Research Trends in Technology Usage for Parkinson’s Disease. /Sensors (Basel, Switzerland) /2022 LINK
[44] New Sensor and Wearable Technologies to Aid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nitoring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nual review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9 LINK
[45] Patient and Provider Views on Psychosocial Screening in a Comprehensive Diabetes Center.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medical settings /2022 LINK
[46] The Importance of Addressing Depression and Diabetes Distress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019 LINK
[47] Improving Depression Screening in Primary Care: A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 /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 /2022 LINK
[48] Variables Impacting the Quality of Care Provided by Professional Caregivers for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Healthcare (Basel, Switzerland) /2022 LINK
[49] Recent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emCellDerived Dopaminergic Neuronal Transplant Therapie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Movement disorders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2021 LINK
[50] Gene and CellBased Therapie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Where Are We? /Neurotherapeutics :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NeuroTherapeutics /2020 LINK
[51] Advanced molecular therapies for neurological diseases: focus on stroke, alzheimer’s disease, and parkinson’s disease. /Neurological sciences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talian Neurological Society and of the Italian Society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22 LINK
[52] An update on advanced therapie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From gene therapy to neuromodulation. /Frontiers in surgery /2022 LINK
[53] The role of support groups in the manage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in Kenya: Sociality, information and legitimacy. /Global public health /2022 LINK
[54] Mind the gap: Inequalities in mental health care and lack of social support in Parkinson disease. /Parkinsonism & related disorders /2021 LINK
[55] Online Peer Support for People With Parkinson Disease: Narrative Synthesis Systematic Review. /JMIR aging /2022 LINK
[56] Specialist palliative care for Parkinson’s disease. /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 /2020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