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處方如何制定?

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規劃,特別著重個人化和客製化。本文探討運動對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重要性,並詳細說明如何根據FITT原則(頻率、強度、時間、類型)制定個人化的運動處方。

另外也建議病人諮詢專業人士,根據疾病階段、其他共病和個人喜好調整運動計畫,以改善活動能力、減緩疾病惡化並提升生活品質。文章也將介紹多種適合的運動類型,包括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平衡訓練和步態訓練等,並結合運動科學的原理,以最大化運動效益。

目錄

分享

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處方:打造專屬的健康之路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影響運動系統的慢性神經退化性疾病,全球盛行率為每10萬人中有100到250人,金曲歌后詹雅雯即為巴金森氏症病人,其病症表現為食慾不振和體重驟降。其他名人包括以「甘安捏」走紅的女星方岑、抗議天王柯賜海、好萊塢演員米高福克斯、藝人林松義以及作曲家李泰祥也都罹患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目前以藥物治療為主。然而,即使藥物控制良好,許多病人仍會持續出現平衡和步態等運動障礙而影響生活品質。運動已被證實能有效改善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制定一套合適的運動處方至關重要。

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與其他病友團體曾發起全台第一份巴金森病友生活經驗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巴金森病友常遇到的困擾包括外出行走障礙、藥物副作用和藥效減退等,顯見活動能力對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重要性。

以下將根據現有的研究文獻,探討如何為巴金森氏症病人制定有效的運動處方。

運動處方的核心要素:類型、頻率、強度、時間

如同為一般人開立運動處方,為巴金森氏症病人設計的運動計畫也包含四大核心要素:類型、頻率、強度、時間,簡稱為FITT原則(Frequency, Intensity, Time, Type)。文獻指出,針對巴金森氏症病人,建議的運動類型包含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臺大醫院的研究和臨床經驗表明,運動對巴金森氏症病人有多重的正面效果。

有氧運動

建議每週進行3~5次,每次20~60分鐘,強度為中等強度。

中等強度指的是達到最大心率的70%~80%。若無法測量心率,則可以參考自覺用力量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以20分制量表來說,中等強度約為13-15分,也就是感覺有點吃力,但仍然可以說話的程度。

適合巴金森氏症病人的有氧運動包括快走、跑步機訓練、滑步機、腳踏車、游泳、水上運動、舞蹈(例如森巴舞、探戈)等。

特別是走路、跑步、跳舞和太極等運動,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和整體耐力,同時能保護腦神經血管組織。愛迪樂治療所的職能治療師也強調,運動是改善巴金森氏症病人動作障礙的一個重要方法,也建議家人一起參與運動。

阻力訓練

建議每週進行2~3次,每次進行1~3組,每組8~12次重複動作,強度為1RM(一次最大重複重量)的40~50%。

阻力訓練可以增強肌肉力量,改善平衡和協調能力,適合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阻力訓練包括使用重量器械、彈力帶、徒手訓練等

個人化運動處方:量身打造最合適的運動計畫

雖然上述的運動建議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框架,但每位巴金森氏症病人的病情、身體狀況和個人喜好都不同,因此,制定個人化的運動處方非常重要。建議病人在開始任何運動計劃之前,應諮詢專業教練、物理治療師或醫生。以下是一些需要考慮的因素:

疾病階段

早期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能力較好,可以進行較高強度的運動;而晚期病人則需要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運動類型和強度,例如著重於平衡訓練和步態訓練。

其他共病

若病人同時有其他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等,則需要在制定運動處方時考慮這些因素,並與醫師和物理治療師討論,以避免運動造成傷害。

個人喜好

選擇病人感興趣的運動類型,可以提高病人的運動意願並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例如喜歡跳舞的病人可以選擇舞蹈課程,喜歡戶外活動的病人可以選擇快走或健行。

運動環境

例如社區運動課程可以提供病人安全的運動環境,並有專業人士指導,同時也能促進社交互動,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整合運動科學:提升運動處方成效

應用運動科學的原理,可以進一步提升運動處方對巴金森氏症病人的效益。例如,透過步態分析、平衡測試等評估工具,更精確地評估病人的運動功能,並根據評估結果制定更具針對性的運動計畫。

此外,運動科學的知識也可以應用於運動訓練的設計,例如週期化訓練,可以幫助病人循序漸進地提高運動強度和訓練量,避免運動傷害,並最大化訓練效果。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物理治療師指出,規律的運動對巴金森氏症病人是延緩退化的必備武器,建議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以上的中強度運動或中度的肌力訓練。

常見的運動類型及益處

文獻中提到的適合巴金森氏症病人的運動類型包括:

步態訓練搭配各類提示

透過口語或視覺提示,幫助病人改善步態和平衡。

跑步機訓練

可以改善行走速度、步幅和平衡能力。

北歐式健走

使用特製的健走杖,可以增強上肢力量和穩定性,並改善心肺功能。

快走

簡單易行,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和行走能力。散步走路也是簡單且有益的運動方式,巴金森氏症病人也可以使用。

平衡訓練

可以改善平衡能力,減少跌倒的風險。多元運動模式介入和綜合性的平衡訓練、步態訓練和太極等運動,能有效改善病人活動和生活自理能力。

虛擬實境介入

利用虛擬實境技術,可以提供更有趣和互動式的運動訓練。

太極拳

結合了緩慢、流暢的動作和深呼吸,可以改善平衡、協調和身心靈健康。

舞蹈

除了改善運動功能外,還可以提升情緒和社交互動。

高強度間歇訓練

研究顯示高強度有氧運動可能有助於改善巴金森氏症的運動症狀,但需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

水上運動

水的浮力可以減輕關節負擔,特別適合關節疼痛或行動不便的病人。

持續的運動訓練:長期抗戰的關鍵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且持續的治療和管理。運動訓練並非一蹴可幾,需要持之以恆才能看到效果。

研究顯示,持續的運動訓練可以改善巴金森氏症病人的活動能力,減緩疾病惡化,並提升生活品質,同時若能維持足夠的運動量,可以有效降低巴金森氏症病人的死亡率。

因此,鼓勵巴金森氏症病人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並持續參與運動訓練,以長期對抗疾病,維持最佳的身體機能和生活品質。

結論

運動對於巴金森氏症病人的健康至關重要。透過制定個人化的運動處方,並結合運動科學的原理,可以幫助病人最大化運動效益,改善活動能力、提升生活品質並延緩疾病惡化。

台中榮總神經中心最近更新了關於巴金森氏症的治療進展,指出巴金森氏症的治療除了要依照醫囑用藥,更要輔以持續性的運動,才能帶來最好的效果。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讓更多巴金森氏症病人和家屬了解運動的重要性,並積極參與運動訓練,共同打造一條專屬的健康之路。

Reference

[1] Exercise as a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for motor and nonmotor symptoms in Parkinson’s disease: Evidence from rodent models.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2019 LINK

[2] The Role of Exercise in Parkinson’s Disease.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and neurology /2021 LINK

[3] Samba, deep water, and poles: a framework for exercise prescrip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Sport sciences for health /2022 LINK

[4]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Exercise on Parkinson’s Disease: A Global Bibliometric Analysis From 2012 to 2021.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22 LINK

[5] Chasing Prote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Does Exercise Reduce Risk and Progression?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2020 LINK

[6] Cardiovascular Metrics Associated With Prevention of AgingRelated Parkinsonian Signs Following Exercise Intervention in Sedentary Older Rats.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2021 LINK

[7] Samba, deep water, and poles: a framework for exercise prescrip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Sport sciences for health /2022 LINK

[8]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 LINK

[9] Diseaseinclusive exercise classes improve physical fitness and reduce depressive symptoms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Parkinson’s diseaseA feasibility study. /Brain and behavior /2021 LINK

[10] Samba, deep water, and poles: a framework for exercise prescrip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Sport sciences for health /2022 LINK

[11] Community Exercise: A New Tool for Personalized Parkinson’s Care or Just an Addition to Formal Care? /Frontiers in systems neuroscience /2022 LINK

[12] Effect of therapeutic exercise on the balance of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 A pilot study.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22 LINK

[13] ParkProTrain: an individualized, tabletbased physiotherapy training programme aimed at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and participation restrictions in PD patients a study protocol for a quasirandomized, longitudinal and sequential multimethod study. /BMC neurology /2019 LINK

[14] Treating Patients Like Athletes: Sports Science Applied to Parkinson’s Disease.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20 LINK

[15] Samba, deep water, and poles: a framework for exercise prescrip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Sport sciences for health /2022 LINK

[16] Community Exercise: A New Tool for Personalized Parkinson’s Care or Just an Addition to Formal Care? /Frontiers in systems neuroscience /2022 LINK

[17] Dance and Parkinson’s: A review and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action.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20 LINK

[18] Improving motor performance in Parkinson’s disease: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omising use of the computer assisted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CAREN). /Neurological sciences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talian Neurological Society and of the Italian Society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20 LINK

[19] The Impact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with Rhythmic Auditory Stimulation to Improve Gait and Mobility in Parkinson Disease: An Umbrella Review. /Brain sciences /2021 LINK

[20] Samba, deep water, and poles: a framework for exercise prescrip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Sport sciences for health /2022 LINK

[21] Chasing Prote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Does Exercise Reduce Risk and Progression?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2020 LINK

[22] The Role of Exercise in Parkinson’s Disease.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and neurology /2021 LINK

[23] Samba, deep water, and poles: a framework for exercise prescrip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Sport sciences for health /2022 LINK

[24] Effects of mindbody exercises on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eople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minireview.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22 LINK

[25] Treating Patients Like Athletes: Sports Science Applied to Parkinson’s Disease.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20 LINK

[26] The Role of Exercise in Parkinson’s Disease.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and neurology /2021 LINK

[27] Community Exercise: A New Tool for Personalized Parkinson’s Care or Just an Addition to Formal Care? /Frontiers in systems neuroscience /2022 LINK

[28] Effects of mindbody exercises on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eople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minireview.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22 LINK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巴金森氏症 Parkinson Disease
認識巴金森氏症:成因、症狀、診斷與治療全攻略!了解如何透過藥物、手術、復健及生活調整,有效控制病情、提升生活品質,擁抱希望!
巴金森氏症病人的日常照護,不可不知的重點
巴金森氏症照護不易,需家庭與醫療團隊合作。重點包含醫病溝通、物理/職能/語言治療、按時用藥、個別化照護與居家協助。照顧者壓力大,需支持!調整生活方式、認知訓練與運動有助改善。及早診斷與治療,提升病患生活品質。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