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降低骨折風險,選對骨鬆藥物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無聲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全球第二大慢性疾病,除骨密度降底、骨骼結構變脆弱、增加骨折風險、提高死亡率也降低生活品質。預防骨折有二個步驟,首先、減緩骨質流失,其次、增加骨質生成。本文解析各種骨鬆藥物,在骨折還沒發生之前就超前部署,提早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藥物。

目錄

抗骨吸收藥物

抗骨吸收藥物的主要功能是減緩骨質流失,為骨骼築起一道保護層,有效延緩骨質疏鬆的進展。這類藥物是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症最常用的藥物。

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s)

是目前最常用的抗骨吸收藥物,能有效將骨轉換指標降低至停經前濃度,顯著減少骨折發生率。其中,脊椎骨折的風險可降低50-70%,非脊椎骨折降低20-30%,髖部骨折則降低約40%。這類藥物能與骨礦物質緊密結合,其作用可持續數月至數年。對於長期服用口服雙磷酸鹽類藥物的患者,通常會穿插1-2年的停藥期,以減少發生非典型股骨骨折的風險。

Denosumab

是一種針對RANKL的單株抗體,能有效抑制蝕骨細胞的發育和活性。此藥物每6個月皮下注射一次,其抗骨折效果與雙磷酸鹽類藥物相似;然而在最後一次注射後7個月,藥效會顯著減弱,可能導致更多反彈性脊椎骨折。

促骨生成藥物

促骨生成藥物刺激骨骼的新生,為骨骼注入新的活力,提升骨密度並強化骨骼結構。

特立帕肽(Teriparatide)和阿巴拉肽(Abaloparatide)

是作用於副甲狀腺激素-1受體的藥物,每天皮下注射,療程最多2年。特立帕肽的價格較其他骨質疏鬆治療藥物昂貴,但在患有嚴重骨質疏鬆症(根據骨密度或骨折風險評估)且無法耐受或禁忌使用其他抗骨折藥物的患者中,保險會給付。

常見的副作用是頭暈和小腿抽筋。動物毒理學研究顯示,在大鼠中使用超藥理劑量的此類藥物可能增加骨肉瘤的風險,特別是對生長中的動物。因此,該藥物帶有黑框警告,對禁止用於骨肉瘤基線風險較高的患者,例如患有佩吉特氏病、曾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及骨骺尚未閉合的年輕人。然而,自2002年特立帕肽獲准上市以來,臨床觀察顯示接受治療的患者中,骨肉瘤的發生率明顯低於一般的預期發生率。

羅莫蘇單抗 (Romosozumab)

是一種針對硬化蛋白的單株抗體,能刺激骨骼生成和抑制骨吸收。該藥物每月皮下注射一次,療程為1年。

其他藥物

雌激素 (Estrogens) 和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 (SERMs,例如雷洛昔芬 Raloxifene):具有抗骨吸收的作用。然而,由於可能引發副作用,例如增加血栓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停用SERM後,骨密度會下降。

促骨生成藥物的優勢與用藥策略

研究比較結果顯示,促骨生成藥物比抗骨吸收藥物,能更有效地預防骨折,並顯著提升骨密度。然而,促骨生成藥物的效果短暫,需轉換為抗骨吸收藥物以維持療效。目前,促骨生成藥物與抗骨吸收藥物的最佳使用策略,及停藥期的安排,尚未完全確定。

停用Denosumab後,骨吸收標誌物會迅速「反彈」至基線水平以上,導致骨密度降低至初始值,並增加多發性脊椎骨折的風險。這一現象再次引發了對最佳治療持續時間和停藥期的討論。即使在停止使用後,雙磷酸鹽類藥物在骨骼中的半衰期也很長。停藥後,骨轉換標誌物會緩慢、輕微地增加。

骨質疏鬆症會增加骨折風險,在治療期間,骨折風險會顯著降低,但在某些情況下,骨折風險可能會暫時升高,因此,有時可以考慮停藥。除非有特殊臨床情況,骨質疏鬆症應被視為慢性疾病來處理,因為骨折風險會持續增加,應根據不同患者骨折風險的程度來評估與調整藥物。

所有藥物都可能引發副作用,骨鬆藥物也不例外。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肌肉疼痛及注射部位的不適反應等。某些藥物還可能引起罕見但嚴重的副作用,例如非典型股骨骨折、顎骨壞死等。

遺憾的是,許多患者因為擔心藥物的罕見副作用,例如顎骨壞死,或對治療的益處和多樣性缺乏足夠了解,未能接受足夠治療,甚至完全未接受治療,導致出現治療缺口。加強患者對治療益處和各種選擇的認識,有助縮小這個治療缺口。

降低骨折風險,藥物治療與生活方式並行

除了藥物治療外,生活方式調整對於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和治療同樣至關重要。建議所有患者都進行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減重(適用於肥胖或超重患者)、增加體力活動、避免飲酒和吸菸。此外,應補充鈣和維生素D3,直到解決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

由於每位患者的病況和身體狀況不同,因此選擇合適的骨鬆藥物需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建議充分與醫師溝通,詳細說病史、用藥經驗及對藥物的耐受性,攜手制定最適合您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定期回診以追蹤骨密度和骨折風險,並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是有效控制病情、降低骨折風險並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

骨質疏鬆症治療的目標是預防骨折。目前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這些藥物透過減少骨吸收或刺激骨形成以降低骨折風險。選擇合適的藥物需要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與醫生充分溝通,並權衡療效和潛在副作用。除了藥物治療外,生活方式調整和補充鈣和維生素D也是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Reference

[1] Drug therapy for osteoporosis in older adults. /Lancet (London, England) /2022LINK

[2] Medical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Climacteric : 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Menopause Society /2022LINK

[Osteoporosis: longterm treatment versus drug holidaywhat is the evidence?] /Zeitschrift fur Rheumatologie /2019

[4] The Treatment Gap in Osteoporosis.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21LINK

[5] Side effects of drugs for osteoporosis and metastatic bone disease.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2019LINK

[6] Langdahl BL: Overview of treatment approaches to osteoporosis. Br J Pharmacol 2021; 178: pp. 18911906.

[7] Osteoporosis, bisphosphonates, and ocular inflamm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22LINK

[8] Commonly Prescribed and OvertheCounter Drugs as Secondary Causes of OsteoporosisPart One. /Integrative medicine (Encinitas, Calif.) /2021LINK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骨質疏鬆症 Osteoporosis
骨質疏鬆症無聲威脅!及早檢測骨密度、預防骨折是關鍵。了解成因、症狀與風險,透過飲食、運動、戒菸限酒、壓力管理等方式,積極守護骨骼健康,享受樂活人生。
阿嬤的背怎麼駝了?骨鬆的徵兆、就醫時機和科別全攻略
阿嬤駝背是骨鬆警訊!關心家中長輩,及早了解骨質疏鬆症狀、危險族群與預防方法。守護骨骼健康,避免骨折風險,讓長輩擁有健康快樂的晚年生活。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