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B 型肝炎與肝功能測試:你需要知道的事!

某個早晨,在診所的走廊裡,一位男子靜靜的坐在等候區的椅子上,雙手緊握著他的健檢報告。他的眉頭微微皺起,眼神中透著幾分不安。坐在一旁的女兒小慧,是一名護理師,細心觀察著父親的神情,心中閃過一絲擔憂。

小慧:「爸,健檢報告怎麼樣?醫生有說什麼嗎?」

父親:「報告上寫著「肝功能異常」,還說要做進一步檢查。我真不懂…平時沒什麼症狀,怎麼就出問題了?」

小慧知道,報告上的「肝功能異常」幾個字對父親來說如同晴天霹靂。早在多年前父親被確診為B型肝炎帶原者,但他始終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小慧低頭看著報告,指標略有偏高,但還不至於太糟。這些數字表示肝臟可能有輕微的炎症,有可能是病毒活動增加,也可能是近期作息不佳的結果。

小慧攙扶著父親,一同走進醫生的診間。這次檢查對小惠來說是守護父親健康的關鍵一步,肝功能測試不只是數字的解析,而是種守護親人的方式。她希望通過這些測試,為父親的未來點亮一盞明燈。
肝功能測試的意義在於讓肝臟「發聲」,揭示它的健康狀況,幫助及早發現潛在問題。肝功能測試在診斷和管理B型肝炎中至關重要,能評估肝臟健康狀況、區分肝病類型、追蹤病情進展及監測治療反應。這項測試主要反映肝細胞的損傷程度而非實際肝臟功能,並包含多項指標,如ALT、AST、膽紅素等。然而,肝功能測試結果可能受多種因素影響,且單獨測試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有限,故需結合其他檢查和臨床資訊進行綜合判斷。定期追蹤肝功能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即使看似健康也可能潛藏肝病風險,早期發現才能及時介入,守護肝臟健康。

目錄

B型肝炎診斷與肝功能測試的重要性

在診斷和管理B型肝炎中,肝功能測試和相關檢查項目扮演了重要角色。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完整的肝臟檢查包括多項指標,如肝發炎指數(AST、ALT)、膽紅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時間、血球計數、胎兒蛋白檢查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這些檢查幫助判斷肝臟發炎狀況和功能,特別是超標的ALT值指示著肝臟已發炎。台灣B型肝炎帶原率約為10-15%,其中約有200-300萬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盛行率在亞洲地區相對較高。另外,B型肝炎的血清學標記,如HBsAg、Anti-HBs、HBeAg和Anti-HBe,也是診斷和評估病毒活動性的關鍵指標。

肝功能測試在B型肝炎診斷中的作用與誤區

肝功能測試更精確的說法為『肝臟生化測試』,是評估肝臟健康的重要工具,在B型肝炎的診斷過程中也扮演著關鍵角色。國民健康署提供免費的B、C型肝炎篩檢服務,對象包含45至79歲的民眾(原住民可從40歲開始),透過血清學檢查和肝功能測試,幫助及早發現B型肝炎。 首先必須要澄清一個常見的誤解:所謂的「肝功能測試」並不能完全測量肝臟的功能。像最常使用的氨基轉移酶(ALT和AST)和鹼性磷酸酶(ALP)這些指標,測量的是肝細胞損傷的程度,而非肝臟的實際功能狀態。因此,「肝臟生化測試」這個名稱會更為貼切。

肝臟生化測試的多重價值

這些測試的主要價值在於:

篩檢肝臟疾病

肝臟生化測試可以幫助我們初步篩檢是否存在肝臟疾病,即使是先前未被發現的慢性B型肝炎。ALT的升高與肝臟相關死亡率的增加有關,因此ALT的檢測至關重要。正常的ALT值在男性為29-33IU/L,女性為19-25IU/L。

區分不同類型的肝臟疾病

不同的肝臟疾病會呈現不同的生化測試結果。例如:在病毒性肝炎(包含B型肝炎)中,ALT通常高於AST。而在酒精性肝炎中,AST則高於ALT,AST/ALT比例通常為2或更高,這也反映了酒精性肝炎患者常見的吡哆醇缺乏導致ALT活性選擇性下降,以及粒線體AST合成及分泌增加進入血漿中。另外,在威爾遜氏症相關的猛爆性肝炎中,AST/ALT比例也會升高。膽道阻塞或膽汁淤積性肝病(如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或藥物引起的膽汁淤積)中,膽紅素和鹼性磷酸酶通常會升高。

評估肝臟損傷的嚴重程度和進展

肝臟生化測試能幫助我們追蹤肝臟疾病的進展,並評估治療的反應。例如,在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監測ALT和AST的水平來判斷治療是否有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氨基轉移酶升高的程度可能與肝臟疾病(如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活檢嚴重程度並不完全相關。例如:即使是晚期肝硬化,氨基轉移酶也可能正常,此時這些數值的參考價值有限。

監測治療反應

通過定期進行肝臟生化測試,我們可以監測患者對治療的反應,並根據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肝臟生化測試在B型肝炎診斷中的應用

在B型肝炎的診斷中,肝臟生化測試主要用於:
項目說明
初步篩檢升高的ALT和AST可能是B型肝炎感染的早期指標。
評估疾病活動性ALT和AST的水平可以反映B型肝炎的活動性,數值越高,表示肝臟發炎越嚴重。
監測治療反應在B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中,ALT和AST的下降通常被視為治療有效的指標。
評估預後升高的ALT指數與肝臟相關疾病的死亡率增加有關。立法院厚生會呼籲將1986年前出生的人納入B、C型肝炎擴大篩檢範圍,因為根據全球消除肝炎聯盟的報告,台灣的B型肝炎相關死亡率每10萬人為22人,遠高於其他亞洲國家,低篩檢率被認為是關鍵因素。

肝臟生化測試的局限性

雖然肝臟生化測試在肝臟疾病的診斷和管理中非常有用,但我們也必須了解它們的局限性:

不能完全反映肝功能

正如前面提到的,這些測試主要反映肝細胞損傷的程度,而非肝臟的實際功能。肝臟執行數千種生化功能,而這些測試只測量其中少數幾項。沒有任何單一測試可以準確評估完整的肝臟功能。

缺乏敏感性和特異性

單獨來看,這些測試對於肝損傷缺乏敏感性和特異性。因此,需要綜合多項測試結果,並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和其他檢查結果,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標準的肝臟生化測試組合包括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時間以及血清酶:ALT、AST、鹼性磷酸酶(ALP),偶爾還有GGTP和5’核苷酸酶(5’NT)。衛福部核准了新的肝功能測試系統「半乳糖單點快速測量系統(GSP)」,可在75秒內測出肝功能,已獲得台灣、美國和大陸等多國專利。

受其他因素影響

肝臟生化測試結果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其他器官的疾病(如心肌和骨骼肌疾病會影響AST)、藥物、酒精等等。在新冠肺炎感染住院的患者中,超過90%的患者氨基轉移酶水平可能升高,這似乎表明肝臟受損傷。

知名DJ兼藝人大衛王,雖為B肝帶原者且維持運動習慣,但因未定期追蹤檢查,38歲時發現肝腫瘤,突顯即使身體看似健康,仍需定期檢查。藝人石英為B肝帶原者,曾因服用未經核實的補品導致猛爆性肝炎,幸好兒子捐肝才救回一命。前影視紅星和立委高金素梅也是B肝帶原者,因警覺性高,及早發現肝癌並接受治療。60歲的張女士,30年前診斷出B型肝炎,即使接受治療和定期追蹤,仍經歷過肝炎嚴重發作,最後體悟到持續治療和檢查追蹤的重要性。

總結

肝臟生化測試是評估肝臟健康的重要工具,在B型肝炎的診斷和管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這些測試並非完美無缺,我們必須了解它的局限性,並結合其他檢查結果,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和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在解讀肝功能測試結果時,需要考慮患者的病史、體格檢查結果以及其他相關的臨床資訊。正常的肝功能測試結果並不排除患有晚期慢性肝病(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的可能性,而肝功能測試值升高也並不一定代表肝衰竭。隨著肝病發病率的上升以及許多歐洲國家肝臟相關疾病死亡率的增加,當檢測到異常的肝功能結果時,更新其診斷方式與療程是必要的。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肝功能測試在B型肝炎診斷中的重要性。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專業醫生。

Reference

[1] New and Old Biomarker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Gastroenterology /2019 LINK

[2] A case series of COVID19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2020 LINK

[3]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Quantitative 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body Test in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 /Bioinorganic chemistry and applications /2021 LINK

[4] Serum levels of IL12, IL18, and IL21 are indicators of viral load in patients chronically infected with HBV. /Brazilian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 Revista brasileira de pesquisas medicas e biologicas /2022 LINK

[5] A quantitative electrochemical assay for liver injury.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9 LINK

[6] Strenuous ExerciseInduced Tremendously Elevated Transaminases Levels in a Healthy Adult: A Diagnostic Dilemma. /Case reports in hepatology /2021 LINK

[7] Evaluation of dithiothreitoloxidizing capacity (DOC) as a serum biomarker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in patients exhibiting normal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levels: a pilot study towards better monitoring of disease. /EClinicalMedicine /2021 LINK

[8] Case Report: Using basic liver function tests as a guide to suspected Wilson’s disease. /F1000Research /2021 LINK

[9] A quantitative electrochemical assay for liver injury.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9 LINK

[10] Evaluation of dithiothreitoloxidizing capacity (DOC) as a serum biomarker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in patients exhibiting normal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levels: a pilot study towards better monitoring of disease. /EClinicalMedicine /2021 LINK

[11] Abnormal liver enzymes: A review for clinicians.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1 LINK

[12] A prediction model for COVID19 liver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hepatic biochemical parameters. /Life science alliance /2023 LINK

[13]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serum HBV DNA detection in HBV infection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5611 specimens.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2019 LINK

[14] A quantitative electrochemical assay for liver injury.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9 LINK

[15] Evaluation of dithiothreitoloxidizing capacity (DOC) as a serum biomarker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in patients exhibiting normal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levels: a pilot study towards better monitoring of disease. /EClinicalMedicine /2021 LINK

[16] HBeAgnegativ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Normal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Wait or Treat?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 /2022 LINK

[17] Diagnostic Accuracy of Biomarkers of Alcohol Use in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lcoh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2021 LINK

[18] Role of biochemical markers in the monitoring of COVID19 patients. /Journal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2021 LINK

[19] Assessment of live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and unhealthy alcohol us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21 LINK

[20] Clinical importance of laboratory biomarkers in liver fibrosis. /Biochemia medica /2022 LINK

[21] Serum Marker Panels for Predicting Liver Fibrosis An Update. /The Clinical biochemist. Reviews /2020 LINK

[22] Correspondence: Importance of the validated serum biochemistry and hemogram parameters for rapid diagnosis and to prevent false negative results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Biotechnology and applied biochemistry /2021 LINK

[23]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Utility of Liver Biochemistry as Prognostic Marker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Hepatology communications /2021 LINK

[24] Clinical importance of laboratory biomarkers in liver fibrosis. /Biochemia medica /2022 LINK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B型肝炎 Hepatitis B
B型肝炎知多少?全面解析感染途徑、症狀、高風險群與併發症。及早診斷、接種疫苗、安全性行為是關鍵。定期檢查、健康生活,守護肝臟,遠離肝硬化、肝癌威脅!
肝功能異常:健檢報告解讀與就醫建議
肝功能檢查並非直接測量肝臟的全部功能,而是透過檢測某些與肝臟相關的物質,例如:酵素、蛋白質、膽紅素等在血液中的濃度,間接推斷肝臟是否受損或功能異常。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