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健檢報告RA陽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嗎?別急!一起來拆解這個謎團

阿山是位標準的美食愛好者,特別偏愛重口味與高油脂料理。每天晚餐他總是習慣點上一碗滷肉飯,再配上炸雞或燒肉,毫不吝嗇地犒賞自己的味蕾。然而最近一段時間,他發現自己的手指關節時不時感到痠痛,早晨起床時手指還有些僵硬,活動後才稍微緩解。他以為只是長時間使用手機或工作過勞所致,並未放在心上。

直到某天公司安排的年度健檢報告出來,阿山赫然發現自己的「RA因子」呈陽性。他雖然不太了解這是什麼,但在網路上一查,發現這可能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關,讓他頓時焦慮起來。他開始回想這陣子的關節不適,擔心自己是否已經得了這種慢性病,甚至會影響以後的生活。為了釐清狀況,阿山前往醫院進一步檢查。醫生詳細詢問了他的病史,並安排他接受抗CCP抗體(ACPA)檢測和X光檢查。最終,檢測結果顯示他的抗CCP抗體為陰性,關節影像也沒有異常變化。

醫生解釋,RA因子陽性不代表一定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與年齡、感染或其他免疫因素有關。他的關節不適主要與生活習慣、飲食和輕微關節退化有關,建議他調整飲食,減少高油脂攝取,並適度運動以改善關節健康。經過一段時間的飲食調整與生活習慣改變,阿山的關節痠痛明顯減少,他也更加重視健康管理。
你是否曾經在健檢報告上看到「RA陽性」而感到焦慮不安,擔心自己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先別慌張!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RA檢測的意義,以及RA陽性究竟代表什麼。

目錄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RA)?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慢性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主要影響關節,但也可能影響身體其他部位。其特徵是關節發炎,導致疼痛、腫脹和僵硬,嚴重時可能造成關節損傷和殘疾。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簡稱RF)是一種自體抗體,它會在你的免疫系統出現異常反應時出現。

RF平時不怎麼出現,一旦免疫系統受到某些「外來威脅」時,RF就會迅速啟動,而這些威脅不僅限於類風濕性關節炎。

所以,當健檢報告顯示RA因子陽性(或RF陽性)時,並不代表你就一定會得類風濕性關節炎。RF陽性的人中,有很多是健康人,或者可能是其他風濕性疾病或慢性病的表現。

什麼是類風濕因子(RF)?

「RA陽性」在健檢報告裡指的是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檢測數值高。RF是一種抗體,它專門對付我們體內的IgG抗體。想像一下,IgG就像免疫系統的先鋒隊,總是帶頭出擊、查探敵情;而RF呢,專門去抓IgG的尾巴(也就是Fc片段)。一般來說,RF是躲在血液裡不露面的,只有當身體遇到抗原刺激時,RF才會跳出來。

至於RF為什麼會出現,科學家們還在釐清(就像偵探解謎),目前已知是當我們的免疫系統長時間遭遇「外來挑戰」——例如慢性感染或風濕性關節炎——它可能會在自己家裡挑選出一個「最會躲貓貓的小高手」,這樣的RF就會出現。

RF陽性不等於類風濕性關節炎,還有哪些可能?

當你發現RA陽性,請先不要太驚慌。事實上,RF陽性並不意味著你一定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它也可能出現在其他風濕性疾病或者一些非風濕性疾病中,甚至在一些健康人身上,尤其是在年齡較大的人群中。

以下列出一些可能導致RF陽性的情況:

其他風濕性疾病

例如乾燥症(75-95%的病人RF陽性)、混合性結締組織病(50-60%的病人RF陽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40-100%的病人RF陽性)、全身性紅斑狼瘡(15-35%的病人RF陽性)、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5-10%的病人RF陽性)。

非風濕性疾病

例如某些感染、慢性肝病、肺部疾病等。

健康個體

某些健康人也可能檢測出RF陽性,尤其是在老年人中。

除了RF,還有其他診斷RA的指標嗎?

很多人都知道RF是用來診斷RA的一個指標,但除了它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指標呢?

答案是:有的!而且還不少喔!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生物標記」。生物標記就是可以客觀測量的生物學特徵(例如:血液或關節液的成分),它可以作為正常或病理過程的指標,或是用來評估治療反應。若是已確診罹患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這個詞通常指的是診斷或預後指標(例如:RF),以及用於評估疾病活動性的指標(例如急性期反應物)。

那除了RF之外,還有哪些生物標記可以用來診斷類風溼性關節炎呢?

抗環瓜氨酸肽抗體(Anti-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簡稱ACPA)

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複雜,但它其實是一種針對體內特定蛋白質(經過瓜氨酸化修飾後的胜肽)的抗體。ACPA在RA的診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甚至比RF更具特異性。也就是說,如果ACPA檢測呈陽性,那麼得到RA的可能性就更高。當然,單憑ACPA陽性也不能完全確定診斷,還是需要結合其他指標和臨床表現來綜合判斷。

急性期反應物

這是指在體內發炎時,濃度會上升的一系列蛋白質。其中最常用的兩個指標是:

  • 紅血球沉降速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簡稱ESR): ESR的數值越高,代表體內的發炎程度越嚴重。在RA病人中,ESR通常會升高。
  •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簡稱CRP): CRP也是一種發炎指標,它的數值同樣會在RA病人體內升高。

這兩個指標除了可以用來診斷RA之外,還可以幫助醫生監測疾病活動性和治療效果。想像一下,它們就像體內的「發炎警報器」,可以提醒醫生注意RA的病情變化。

如果健檢發現RF陽性,我該怎麼辦?

哇!健檢報告出爐,看到RF陽性,是不是心頭一驚,腦袋裡開始閃過各種可怕的疾病?如果你在健檢中發現RF陽性,請不要過度恐慌。RF陽性並不等於RA,需要進一步的檢查才能確診。建議你諮詢風濕科專科醫師,醫師會根據你的症狀、病史、理學檢查,以及其他相關檢查(例如ACPA檢測、影像學檢查等)來進行綜合評估,並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那健檢發現RF陽性到底該怎麼辦呢?以下提供幾個步驟,讓你不再霧煞煞:

先別自己嚇自己

看到RF陽性,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上網搜尋,結果越看越害怕,覺得自己得了什麼不治之症。拜託!網路資訊真真假假,千萬別自己當醫生,這樣只會讓你更焦慮。記住,RF陽性只是一個訊號,它本身並不代表任何診斷。

回想一下,你最近有沒有其他症狀?

文獻提到,如果本身就有一些症狀,例如早上起床關節僵硬特別明顯、眼睛和嘴巴乾澀(這就是所謂的乾燥症狀),或是關節疼痛或發炎(特別是對稱性的小關節炎,例如手指關節),那麼RF陽性的確比較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修格蘭氏症候群或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這些疾病的徵兆。

趕快去找醫生,才是正經事!

與其自己在那邊瞎猜,不如直接去找醫生最實際。醫生會根據你的症狀、病史、RF數值的高低,以及其他檢查結果,來判斷你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檢查,例如關節影像檢查、ACPA(抗環瓜氨酸胜肽抗體)檢測、發炎指數(例如C反應蛋白)等等,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RF陰性就沒事嗎?也不一定!

有些人RF檢測結果是陰性,就鬆了一口氣,覺得自己沒事。但別忘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有一部分是RF陰性的,所以即使RF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性。如果你的關節還是持續疼痛或發炎,還是要趕快去找醫生檢查喔!

RF數值的高低有什麼意義?

一般來說,RF數值越高,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性越高。但這也不是絕對的,RF只是提供給醫生診斷時的其中一項指標,在疾病診斷上會配合其他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

RF可以預測疾病的嚴重程度嗎?

雖然統計數據顯示,RF陽性和較高的RF數值可能與較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但對於單一個案來說,RF的預測價值有限。即使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醫生還是需要結合其他臨床數據,例如關節數量、ACPA結果、C反應蛋白等等,才能更準確地評估疾病的嚴重程度和預後。

就算確診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別灰心!

現在的醫療科技很發達,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選擇也很多,只要及早診斷、積極治療,大部分的病人都能夠控制病情,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總之,健檢發現RF陽性,不用過度恐慌。保持冷靜,尋求專業醫生的協助,才是上策!

結語

健檢報告類風濕因子(RF)陽性並不等於類風濕性關節炎(RA)。RF只是一項參考指標,需要結合其他臨床表現和檢測結果才能確診。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更了解RF檢測的意義,以及RA陽性並不等於罹患RA。 請記住及早診斷和治療對於控制RA病情至關重要。

最後再次強調,RF陽性只是一個訊號,它本身並不代表任何診斷。不要自己嚇自己,也不要聽信網路上的謠言。唯有尋求專業醫生的協助,才能獲得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了解RF陽性,並讓你不再感到焦慮。

Reference

[1] Genetic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contributes to biology and drug discovery. /Nature /2014

[2] The value of antiCarP and antiPAD4 as marker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ACPA/RF nega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musculoskeletal disease /2021

[3] Biomarkers and surrogate endpoints: preferred definitions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Clin Pharmacol Ther /2001

[4] Rethink About the Role of Rheumatoid Factor and 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Rheumatology and immunology research /2021

[5] The rheumatoid factor: an analysis of clinical utility. /Am J Med /1991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冠狀動脈心臟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心臟病威脅大!了解冠狀動脈心臟病成因、症狀與併發症。及早預防,從戒菸、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做起,更要重視心理健康,守護您的心。
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關節疼痛、晨僵不適?認識自體免疫疾病,及早診斷與治療是關鍵!本文解析成因、症狀、併發症與高風險族群。透過藥物、物理治療及生活調整,積極管理,提升生活品質,與疾病和平共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