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與病因嗎?
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並非偶然,生活習慣與健康狀況息息相關。主要的危險因子包括膽固醇過高、吸菸、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壓,這些因素相互影響,共同導致血管內的斑塊堆積,使血流受阻,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除此之外,遺傳、慢性發炎、壓力等因素也可能加劇病情。
警惕這些症狀!你的心臟正在發出警訊
胸悶、胸痛(心絞痛)、呼吸困難、心跳不規則和暈眩,這些可能都是冠狀動脈疾病的警訊!如果放任不管,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心肌梗塞或心衰竭。
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從藥物到支架手術
當醫生懷疑你可能患有冠狀動脈疾病時,通常會透過心電圖、超音波、運動心電圖或心導管檢查來確認血管的狀況。治療方式則依病情輕重而定,藥物治療是第一步,透過降血壓、降膽固醇、抗血栓等藥物來穩定病情。若藥物效果不佳,或病人已出現嚴重血管狹窄,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也就是球囊擴張術與支架置放術,這些手術可以有效改善血流,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
心臟支架是一種新型技術,能幫助治療冠狀動脈疾病(CAD),改善血流供應,緩解症狀。 但同時,它並非所有病人的最佳選擇,也需要配合後續治療與生活調整,才能真正發揮長期效益。
心臟支架的種類:不斷演進的科技
裸金屬支架
在過去,球囊血管成形術是治療冠狀動脈疾病的主要方法。然而,這種方法容易造成血管的突然閉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裸金屬支架應運而生,有效地防止了血管的閉合。但裸金屬支架也存在其局限性,容易造成支架內再狹窄,這是由於平滑肌細胞增生和新生內膜增生所導致。
藥物洗脫支架(DES)
為了克服支架內再狹窄的問題,第一代藥物洗脫支架(DES)問世了。它在金屬支架上塗覆了抗增生藥物,有效降低了支架內再狹窄的風險,相比裸金屬支架具有顯著的優勢。然而,第一代藥物洗脫支架的設計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較厚的支架、早期的聚合物塗層等,增加了晚期支架血栓形成的風險。
隨著科技的進步,新一代藥物洗脫支架不斷發展,包括更薄的支架、改良的聚合物配方以及更有效的抗增生藥物。這些改進顯著提升了支架的安全性。目前,心臟科醫生可以選擇超過 20 種不同類型的藥物洗脫支架,每種支架都有其獨特的特性。新一代藥物洗脫支架,包括耐久性聚合物和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支架,已成為所有患者和病灶亞型的標準治療方法,並具有良好的長期效果。
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
除了藥物洗脫支架外,還有一些處於研究階段的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旨在讓支架在完成任務後被人體吸收,避免永久性植入物的潛在風險。然而,目前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的臨床效果尚未達到預期,且伴隨著血栓形成風險的增加。
心臟支架手術過程:精密的醫療技術
心臟支架手術,又稱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目前冠狀動脈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手術過程大致如下:
第一步:血管通路建立
醫生會在病人手腕的橈動脈或腹股溝的股動脈進行穿刺,建立血管通路。
第二步:導管置入
醫生會將一根細長的導管,沿著血管,引導至冠狀動脈狹窄處。
第三步:球囊擴張
導管前端會有一個可充氣的球囊,到達狹窄處後,醫生會將球囊充氣,擴張狹窄的血管。
第四步:支架置入
預先裝載在球囊上的支架,會隨著球囊的擴張而被撐開,緊貼在血管壁上,支撐血管,恢復正常的血流。
第五步:導管移除
完成支架置入後,醫生會移除球囊和導管,手術完成。
手術過程中,醫生會使用影像學技術,例如血管造影,來精確引導導管和支架的置入。
心臟支架的效益與潛在風險
裝設心臟支架的主要目的是打開阻塞的動脈,讓血液順暢供應心肌,減少心絞痛和呼吸困難等症狀。雖然支架能有效改善血流,但仍存在可能的併發症,例如支架內血栓形成,這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情況,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其他併發症。血栓的形成與許多因素相關,包括身體的免疫反應、血小板活性、血流動力學,以及支架的物理特性。因此,術後的藥物治療與生活習慣調整,對於支架的長期成功至關重要。
支架術後該如何照顧自己?
裝設支架後,病人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來降低血栓風險,服藥時間的長短則取決於支架類型與個人體質。此外,術後需遵從醫囑,定期複診,監測血壓與心臟狀況,以確保手術的成功率。如果出現胸痛、呼吸困難或異常出血,應立即就醫。
生活習慣的調整更是關鍵! 即使裝設了支架,病人仍需戒菸、控制飲食、維持健康體重、規律運動,才能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避免未來再次發生血管阻塞。
術後出院準備與回復計劃
術後的第一個月是恢復的關鍵期,遵守醫囑與養成良好習慣,將大幅提升長期健康狀況。 除了按時服藥外,病人應學習自我監測血壓,並注意避免劇烈運動,特別是術後2到4週內,應減少重物搬運與高強度活動,以降低血管壓力。心理上的準備也很重要!
許多病人在接受支架置放術後,可能會擔憂復發風險或感到壓力,因此與醫療團隊保持良好溝通,並尋求專業指導,是建立信心與穩定情緒的好方法。病人病人病人病人病人病人病人病人病人裝設心臟支架是一個重要的醫療決策,在決定之前,您應該與您的醫生詳細討論,了解支架的效益、風險、術後注意事項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 清楚了解這些資訊,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並積極配合治療,早日恢復健康。
Reference
[1] Stent as a Novel Technology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 /Current problems in cardiology /2023
[2]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Coronary Stents and their Efficacy: A Review. /Critical review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21
[3] Predictors of stent thrombosi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2019
[4] 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ts. /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 JoVE /2022
[5] PatientReadiness for Discharge and 30Day Adherence to Treatment After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 /2021
[6] Head SJ, Milojevic M, Taggart DP, et. al.: Current practice of stateoftheart surgical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Circulation 2017; 136: pp. 13311345.
[7] [Educational needs and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 How to 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stents and heart valves?] /Annales pharmaceutiques francaises /2022
[8] Evolution of drugeluting coronary stents: a backandforth journey from the benchtobedsid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2022 LINK
[9] Modern Stents: Where Are We Going? /Rambam Maimonides medical journal /2020 LINK
[10] Comparison of Contemporary Drugeluting Coronary Stents Is Any Stent Better than the Others? /Heart international /2020 LINK
[11]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odegradable coronary stents: A translational perspective. /Materials today. Bio /2022 LINK
[12] Balloon Angioplasty of the Radial Artery to Solve a Challenging Radial Sheath Insertion. /The Journal of invasive cardiology /2021 LINK
[13] A Refined Protocol for Coronary Artery Ligation in the Neonatal Mouse. /Current protocols /2021 LINK
[14] Less Invasive Reoperative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Insertion for Patients With Patent Bypass Grafts. /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2020 LINK
[15]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Balloon Catheter Behaviour at Variable Inflation Levels.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22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