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腦中風 Stroke

腦中風,又稱腦血管疾病,是全球造成死亡的主因之一。腦中風分成缺血性(腦血管阻塞)和出血性(腦血管破裂)兩種主要類型,前者更為常見。腦中風症狀包括突發的肢體無力或麻木、語言障礙、視力問題、平衡和協調困難、意識模糊和劇烈頭痛。要留意的是,暫時性腦缺血發作,也就是俗稱的小中風,是中風的警訊。

想降低腦中風機會,必須要調整生活方式,包括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戒菸和規律運動等等。醫學診斷方面,醫師會了解病史、神經學、影像學和AI大數據分析檢查並評估,並依據中風類型來決定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後恢復病人的生活自理能生活自理能力,復健扮演重要角色。除了醫療照護,社會心理支持對於病人的康復也非常重要。

目錄

腦中風,又稱為腦血管疾病 (Cerebrovascular disease),就像突如其來的風暴,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全球每年約有 1,690 萬人發生腦中風,另外約有 8,010 萬名腦中風後的倖存者。腦中風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缺血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腦血管阻塞的原因及造成的影響。

 

1. 缺血性中風 (約佔 87%)

如同水管阻塞般,腦血管被血塊堵住,導致腦部供血不足,進而造成腦細胞缺氧壞死。

造成血管阻塞的原因可分為血栓及栓塞兩種。血栓是在腦血管內形成的指血塊,而栓塞則是指從身體其他部位(例如心臟)形成的血塊,隨著血液流動到腦部,造成腦血管阻塞。

心房顫動、心臟瓣膜疾病、心肌梗塞等都是常見的心源性栓塞原因,而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菸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損害血管內皮功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此外,頸動脈或顱內動脈狹窄、凝血功能異常、鐮刀型貧血、肥胖等,也都是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子。

 

2. 出血性中風 (約佔 13%)

如同水管破裂,腦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腦組織,造成腦組織受壓迫和損傷。

高血壓是腦血管破裂最主要的危險因子,長期高血壓會讓血管壁變薄、變脆,容易破裂出血。

其他原因包括腦動脈瘤(腦動脈壁的局部膨出,如同氣球般脆弱,容易破裂)、動靜脈畸形(腦血管先天性發育異常)、腦腫瘤、腦類澱粉血管病變(一種罕見疾病,異常蛋白質沉積在腦血管壁,使血管壁變脆)等。出血性中風又可細分為腦內出血(約佔 10%,血液直接流入腦組織)和蜘蛛膜下腔出血(約佔 3%,血液流入腦部與顱骨間的蜘蛛膜下腔)。

 

 

在美國,約有700萬人是中風後的倖存者,中風是造成殘疾的第二大主因(僅次於關節炎),也是造成長期殘疾的主要原因。

男性在 80 歲以前的腦中風發生率高於女性,但 80 歲以後則女性發生率高於男性。女性的終生中風風險高於男性,這與女性的壽命較長有關。此外,非裔美國人和西班牙裔美國人的年腦中風發生率也高於白人。對於年輕族群來說,缺血性腦中風在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都日益嚴重,這與發病率上升、高發病率和死亡率,以及長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影響有關。

與老年人中風相比,年輕人中風的成因更加複雜,因為潛在的風險因素和病因更多,包括空氣污染、治療反應和預後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男、女性中風的原因存在差異,例如女性特有的中風因素包括初經年齡、懷孕、妊娠期糖尿病、子癇前症、荷爾蒙失調、服用避孕藥和荷爾蒙補充療法等,因此不論在治療病人,或是設計藥物臨床試驗都須將性別因素納入考量。

腦中風症狀變化多端且又急又猛,了解腦中風前的蛛絲馬跡,才能在第一時間抓到腦中風爆發的前兆,把握黃金治療期。以下列出一些常見的腦中風症狀:

 

1. 突然發作的肢體無力或麻木

通常只發生在身體的單側,例如左半邊臉部、左臂或左腿突然失去知覺或無法控制。但有時也可能雙側肢體同時受到影響,不過單側發作的情況更為常見。

 

2. 語言障礙

病人可能難以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說話含糊不清,或是無法理解他人所說的話。這種語言障礙可能是暫時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這與腦部受損的程度和範圍有關。

 

3. 視力障礙

病人的視力可能突然變得模糊,視野範圍縮小,甚至出現複視(看到兩個影像)。視力問題可能影響單眼或雙眼,嚴重時可能導致失明。

 

4. 平衡和協調能力喪失

腦中風導致腦部控制平衡和協調的區域受損,病人可能感到頭暈目眩,難以保持平衡,走路搖晃不穩,甚至無法站立。

 

5. 意識模糊或喪失

在某些情況下,病人的意識可能會變得模糊,反應遲鈍,甚至完全失去意識,陷入昏迷狀態。

 

6. 突發性劇烈頭痛

腦中風造成的頭痛來得又急又猛,與以往的頭痛情況不同。劇烈頭痛是出血性中風的典型症狀,會伴隨著噁心、嘔吐等症狀。

缺血性中風的症狀通常發作較為突然,就像按下開關一樣瞬間出現;出血性中風的症狀則可能在數分鐘到數小時內逐漸加重,像漣漪般慢慢擴散。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在中風發作前會經歷類似但較輕微的症狀,稱為暫時性腦缺血發作 (TIA),又稱「小中風」。這些症狀通常會在短時間內自行消失,因此很容易被忽視。然而,小中風其實是中風的警訊,暗示未來可能發生更嚴重的中風。因此,即使小中風症狀消失,也應立即就醫,接受詳細檢查,找出潛在的病因,並採取預防措施,避免日後發生真正的中風。

腦中風可能造成腦部不可逆的損傷,並引發一連串的併發症,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與身心健康。以下是中風後可能出現的長期影響及其成因:

 

1. 腦水腫

中風後,腦組織因缺血或出血而受損,進而引起發炎,導致腦組織腫脹,如同海綿吸水般膨脹,造成顱內壓升高,如同腦部被擠壓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內,嚴重時可能壓迫腦幹,影響呼吸、心跳等維持生命的重要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2. 癲癇發作

腦中風造成的腦組織損傷,會干擾腦細胞正常的電訊號傳遞,如同電路短路般,導致異常放電而引發癲癇發作。病人可能會出現抽搐、意識喪失、感覺異常等症狀。

 

3. 吞嚥困難 (Dysphagia)

中風可能損傷控制吞嚥的肌肉和神經,導致病人難以順利吞嚥食物和液體。吞嚥困難不僅影響營養攝取,還可能導致食物或液體誤吸入肺部,造成吸入性肺炎等嚴重併發症。

 

4. 肺炎

如前所述,吞嚥困難是吸入性肺炎的主要危險因子。食物或液體進入肺部後,會引起肺部感染和發炎,導致咳嗽、發燒、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尤其對於免疫力較低的長者,肺炎更是一大威脅。

 

5. 尿路感染

中風後,部分病人可能會失去對膀胱的控制能力,導致排尿困難或尿失禁。殘餘的尿液容易滋生細菌,增加尿路感染的風險。尿路感染的症狀包括頻尿、排尿灼熱感、尿液混濁等,嚴重時可能引發急性腎盂腎炎等併發症。

 

6. 褥瘡 (Pressure Ulcers)

中風後,許多病人需要長期臥床或坐輪椅,皮膚長時間受壓迫,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容易形成褥瘡。褥瘡初期症狀是皮膚發紅、變色,嚴重時可能出現水泡、潰瘍甚至組織壞死,不僅疼痛難耐,也增加感染的風險。

 

7. 憂鬱、低落

中風會對病人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巨大衝擊。面對身體功能的喪失、生活型態的改變以及對未來的擔憂,許多病人容易陷入抑鬱情緒,表現為情緒低落、失去興趣、食慾不振、睡眠障礙等。除了身體健康,也要注意病人的心理健康,因為及早發現和治療抑鬱症,對於中風病人的康復非常重要。

 

8. 認知障礙

中風可能傷害負責認知功能的腦區,導致病人的記憶力、注意力、語言能力、執行功能等認知能力下降。病人可能難以記住最近發生的事情,注意力難以集中,或是無法做出決策。認知障礙會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社交互動和工作能力。

 

9. 失語症 (Aphasia)

中風可能影響控制語言的腦區,導致病人出現語言理解或表達方面的困難。有些病人可能無法理解他人所說的話,或無法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失語症會嚴重影響病人的溝通能力,造成社交孤立和生活上的不便。

 

10. 痙攣 (Spasticity)

中風後,受影響的肢體肌肉可能會出現痙攣,也就是肌肉不自主地收縮,導致關節僵硬、疼痛和活動受限。痙攣會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功能,例如穿衣、進食、行走等。

 

 

除了上述併發症外,中風還可能導致其他問題,例如視力障礙、平衡問題、疼痛、疲勞等等。這些併發症會長期病人生活。因此,中風後的照護不僅需要醫療團隊的專業介入,也需要家屬和社會的支持,幫助病人克服困難,重建生活。

腦中風會造成難以逆轉的健康損害。許多危險因子都與腦中風的發生息息相關,幸運的是,部分危險因子可以透過積極的健康管理來控制:

 

1. 高血壓

高血壓是血管壁的隱形殺手,持續施加壓力,使其變薄、變脆,最終導致破裂或阻塞,是腦中風最重要的可控危險因子。

控制血壓,例如規律服藥、低鹽飲食等,能有效降低中風風險。

 

2. 高血脂

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俗稱「壞膽固醇」) 升高,如同血管中的油脂淤積物,會促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增加血管阻塞的風險。

調整飲食、規律運動及藥物控制,能有效降低血脂異常。

 

3. 糖尿病

長期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內皮,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增加腦中風風險。

良好控制血糖,規律服藥和定期檢查是關鍵。

 

4. 吸菸

吸菸如同在血管中放火,它會損害血管內皮,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大幅提高腦中風的發生率。

戒菸是保護血管健康的最佳途徑。

 

5. 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會導致心臟跳動不規律,容易形成血栓,這些血栓可能隨著血液流動到腦部,造成血管阻塞,引發缺血性腦中風。

規律服藥控制心律是預防中風的重要措施。

 

6. 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液的主要血管,如同腦部的生命線。頸動脈狹窄會減少腦部血流,當血流不足以供應腦部所需時,便可能引發缺血性腦中風。

透過藥物治療或手術,可以改善頸動脈狹窄,降低中風風險。

 

7. 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在睡眠過程中會反覆出現呼吸暫停或呼吸減弱的情形,造成體內短暫缺氧,進而影響血管健康,增加中風的風險。

目前研究已證實睡眠呼吸中止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積極控制和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能降低中風的機會。

 

8. 心理壓力

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下,會使身體釋放壓力荷爾蒙可體松,影響血壓、血糖和血脂,增加腦中風的風險。

適當的壓力管理,例如運動、冥想等,有助於降低中風風險。

 

9. 缺乏運動

缺乏運動會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這些都是腦中風的高危險因子。

規律運動能有效降低這些危險因子的發生率,進而降低中風風險。

 

10.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高鹽、高糖、高油的飲食習慣會增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增加腦中風的風險。

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蔬果、全穀類食物,並減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取,有助於預防中風。

除了以上可控危險因子外,仍有一些不可控的危險因子,會影響腦中風的發生機率:

 

1. 年齡

隨著年齡增長,血管老化、彈性變差,中風風險也隨之增加。雖然年齡無法控制,但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管理,可以延緩血管老化,降低中風風險。

 

2. 性別

男性雖然在特定年齡層的腦中風發生率略高於女性,但女性的終生中風風險則高於男性,這可能與女性平均壽命較長有關。雖然性別無法改變,但了解自身性別的風險差異,有助於採取更積極的預防措施。

 

3. 家族史

有中風家族史的人,由於基因和生活環境的相似性,罹患中風的風險較高。即使有家族史,仍可透過控制其他危險因子,降低自身中風風險。

 

4. 種族和民族

某些種族和民族,例如非裔美國人,腦中風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這可能與基因、社會經濟因素和醫療保健的可及性等多重因素有關。

 

5. 居住環境

居住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長期暴露在PM2.5等空氣污染物中,會增加中風風險。 噪音污染也會影響睡眠品質,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6. 社會經濟地位

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群,可能由於壓力較高、飲食習慣較差、醫療保健可及性較低等因素,腦中風風險較高。

 

 

從上述內容可知,生活型態的調整對於預防中風非常重要,諸如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戒菸限酒等,都有助於降低中風風險。若您或您的家人為高風險族群(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病人)更應積極控制這些危險因子,並遵從醫囑定期接受檢查,才能有效預防中風的發生。

預防勝於治療,積極主動的預防措施能有效降低腦中風的風險,如同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線,守護您的腦部健康。以下方法經許多研究證實,確實能有效降低腦中風發生的機率:

 

1. 控制血壓、血脂和血糖

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是腦中風的三大危險因子,如同埋藏在體內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

規律服藥、定期檢查,並遵循醫師指示調整用藥劑量,才能有效控制這些指標,維持血管健康,避免血管硬化和阻塞,將中風的風險降至最低。除了藥物治療,良好的生活習慣也非常重要,例如規律運動、健康飲食等。

 

2. 戒菸

菸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質會損害血管內皮,如同在血管壁上留下傷痕,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大幅提高腦中風的發生率。

遠離菸害,包括二手菸和三手菸,是保護血管健康,遠離中風威脅的不二法門。戒菸並非易事,但可以藉由醫院戒菸門診的專業諮詢和支持來提升戒菸成功率。

 

3. 維持健康體重

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會增加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這些疾病都是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將人一步步推向中風的深淵。

避免肥胖,維持健康的體重,才能有效降低這些慢性疾病的發生率,進而降低中風風險。健康的體重管理需要均衡的飲食和規律的運動,循序漸進地調整生活習慣,才能達到長期有效的成果。

 

4. 規律運動

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降低血壓、血脂和血糖,強化抵禦中風的防禦力。

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或 75 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都能有效降低中風風險。此外,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肌力訓練,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

 

5. 健康飲食

飲食習慣與腦中風的發生密切相關。

低鹽、低脂、高纖的飲食,就像為血管清除垃圾,避免血管阻塞;多攝取蔬果,為身體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增強血管彈性;少吃加工食品、減少攝入有害物質,能降低血管發炎的風險。長期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才能有效降低中風風險。

 

6. 壓力管理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下,身體會分泌名為壓力荷爾蒙,進而影響血壓、血糖、血脂,增加腦中風的風險。學習如何有效管理壓力,例如練習冥想、瑜珈、深呼吸等放鬆技巧,或是培養一些休閒嗜好,例如聽音樂、閱讀、園藝等,都有助於舒緩壓力,降低中風風險。

 

7. 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的代謝功能,增加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進而增加腦中風的風險。充足的睡眠能幫助身體修復和再生,提升免疫力,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每晚7~8小時的優質睡眠是維持健康的基石。

 

 

了解並控制這些危險因子絕對有助於降低腦中風的發生率。此外,定期健康檢查也是預防腦中風的關鍵,可以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並及時採取預防措施,可與醫師討埨,制定個人化的健康管理計劃,降低腦中風的風險。

腦中風症狀瞬息萬變,可能在短短數分鐘內就造成腦部損傷。因此,懷疑自己或身邊的人可能中風時,及時就醫非常重要。

醫生會透過一系列的檢查來診斷,並評估中風的類型及嚴重程度。這些檢查包括:

 

1. 詳細詢問病史

了解病人過去的健康狀況,家族病史、用藥史等。

 

2. 神經學檢查

評估病人的意識、語言、運動、感覺等神經功能。

 

3. 影像學檢查

例如電腦斷層掃描 (CT) 和核磁共振成像 (MRI),可以清晰地顯示腦部血管和組織的狀況,幫助醫生判斷中風的類型 (缺血性或出血性) 、位置和大小。

 

4. 實驗室檢查

例如血液檢查,可以檢測病人的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指標,幫助醫生評估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並找出可能導致中風的危險因子。

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也應用在中風檢查和評估中。監督式機器學習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和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 等人工智慧技術,可以輔助醫生更快速、更準確地分析大量的醫學影像數據,例如 CT 和 MRI 影像,從而更早地診斷出中風,並評估中風的嚴重程度,進而擬定更有效的治療策略。透過這些技術的發展,未來中風的診斷和治療預計將更加精準和有效率。

中風的治療方式不是固定的,每個中風病人也有差異,醫師會針對不同類型的中風,制定不同的治療方式:

 

1. 缺血性中風

治療目標是儘快恢復腦部的血液供應,並保護受損的腦組織。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

  • 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例如 rt-PA,可以溶解阻塞血管的血塊,但必須在發病後 4.5 小時內使用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 抗血小板藥物,例如阿斯匹靈 (Aspirin) 和 clopidogrel,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預防新的血栓形成。
  • 抗凝血劑,例如 warfarin 和新型口服抗凝血劑 (NOACs),可以預防血液凝固,降低再次中風的風險。
  • 手術方面,機械性血栓切除術是一種微創手術,透過導管將特殊裝置送入阻塞的血管,將血栓取出,恢復腦部血流,適用於大血管阻塞的病人。

2. 出血性中風

治療目標是控制出血,降低顱內壓,並預防再次出血。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控制血壓,將血壓控制在安全範圍內,可以減少出血量,止血藥物則可以幫助控制出血。

出血性中風必要時必須以手術治療,例如開顱手術清除血塊或修補破裂的血管,以減輕腦部壓力,並防止再次出血。值得一提的是,生物標記 (Biomarker) 的研究與應用,例如透過「組學」研究 (omics studies)、神經影像學、大數據和精準醫學,有望為出血性中風,特別是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提供更精準的診斷和治療策略。

 

 

無論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中風後的復健治療都至關重要。復健治療的目標是幫助病人恢復喪失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並重新融入社會。

復健治療包括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

 

1. 物理治療

恢復病人肢體的肌力和活動能力。

 

2. 職能治療

協助病人重新學習日常生活技能,例如穿衣、進食、洗澡等。

 

3. 語言治療

幫助病人重拾語言和咀嚼能力。

 

4. 心理治療

排解中風病人的憂鬱和不安,同時幫助病人應對中風帶來的壓力和情緒困擾。

 

 

中風的復健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需要病人、家屬和醫療團隊的共同努力。透過積極的復健治療,許多中風病人可以恢復部分甚至全部的功能,重拾生活的希望。

定期健康檢能及早發現潛在的中風風險,並在疾病萌芽階段便能有效控制。除了定期測量血壓、血糖、膽固醇等基本指標外,如有需要,建議進一步接受心電圖、頸動脈超音波等檢查,以深入了解心血管系統的健康狀況。例如,心電圖能偵測出心律不整,如心房顫動,此為缺血性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及早發現並治療能有效降低中風風險;頸動脈超音波則能評估頸動脈的管壁厚度及血流速度,及早發現頸動脈狹窄並採取治療,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或頸動脈血管支架置放術等,預防腦中風發生。

此外,針對長者,尤其是有排尿困難、夜間頻尿等困擾的長者,更應提高警覺。因為這些症狀可能是神經性膀胱的早期徵兆,而神經性膀胱是中風的症狀之一。目前已有針對長者開發的早期中風診斷系統,透過人工智慧(AI)技術分析臉部肌肉的異常變化,來判斷早期中風的可能性,及早發出警訊,提醒病人和照護者,爭取黃金治療時間,預防神經性膀胱等後遺症的發生。

此類系統的研發,也呼應了近年來數位醫療的發展趨勢,人工智慧在急性中風影像判讀,包含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亞型,已有許多應用,可協助快速辨識中風類型、位置、大小,甚至預測預後。透過結合大數據分析,建立更精確的預測模型,並結合穿戴式裝置,持續監測病人的生理數據,實現個人化中風風險評估、預防、診斷和管理。

除了上述檢查,針對高風險族群,例如有中風家族史、曾發生過小中風的病人,醫師可能建議接受更精密的檢查,例如磁振血管攝影(MRA)或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A),以更詳細地評估腦血管的狀況。此外,透過磁振造影技術(MRI)結合深度學習人工智慧,可以更精確評估缺血性中風的嚴重程度,並作為急性期治療和二級預防的參考依據。

個人化的中風治療策略也非常重要,透過精準評估病人的功能狀態和生理特質,量身打造最合適的治療和復健計畫,以提升病人的功能恢復和生活品質。

總而言之,定期健康檢查是預防中風的重要一環,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戒菸限酒,並積極控制相關危險因子,才能有效降低中風的風險。

曾中風過的病人,更需要持續追蹤和管理,透過例如行動應用程式和網路應用程式等科技,深入了解病人的習慣和生活方式,並讓病人有參與自身疾病管理的能力,才能更有效地預防、降低再次中風的風險。 此外,針對心臟疾病和中風的共病病人,更需要整合性的個人化照護,以提升其生活品質並降低死亡率。

腦中風(俗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可能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傷,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然而,透過積極的預防和治療,可以有效降低腦中風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並幫助病人最大程度地恢復健康。

根據韓國的一項統合分析研究,發現病人的憂鬱程度、認知、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尊、疾病接受度、意志力、溝通能力、韌性、賦權和不確定感等內在因素,以及睡眠模式、生活品質、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身體功能、社會支持、經濟負擔、疾病相關特徵和復健環境等外在因素,都會影響病人的復健動機。這也凸顯了除了醫療介入之外,社會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於正值壯年、肩負家庭責任的30至40歲病人,中風帶來的經濟壓力和生產力下降,更容易導致憂鬱和失去復健的動力,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針對這些社會心理因素,發展相應的介入模式,例如提供社會支持和增強病人自我效能的心理介入,也是提升復健效果的關鍵因素。

中風後的社會資源和其動態變化也與病人的功能健康軌跡息息相關。一項針對日本老年人的長期追蹤研究發現,中風前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長者,中風後的功能衰退程度較輕;此外,即使在中風後與子女的聯繫頻率下降,但仍能維持聯繫頻率的病人,功能衰退速度也較為緩慢,顯示社會資源在中風後的保護作用。營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區環境,有助於長者在經歷重大健康事件後,仍能維持生活獨立性。

此外,在沙烏地阿拉伯,針對中風病人非正式照護者的研究則指出,精神寄託和社會支持顯著影響照護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而另一項研究探索了影響首次中風病人功能恢復和心理困擾的風險因素,研究發現,憂鬱程度會影響病人的功能恢復(透過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量表評估),而教育程度、焦慮和社會支持程度則與憂鬱程度相關。因此,病人與家屬應積極與醫護人員應合作,根據不同階段的個別需求和相關因素,制定全面的復健目標、重獲生活獨立性。

隨著科技的進步,數位醫療的應用也為中風照護帶來了新的契機,例如運動遊戲、遠距復健、機器人輔助系統、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穿戴式感測器和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等,都能提升復健效果,促進病人的參與度和功能恢復。此外,數位醫療也有望改善中風的預防和治療,尤其是有助於縮小醫療資源差距,促進醫療公平。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也在中風管理的各個階段,從初級預防到急性期管理,以及復健和二級預防,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磁振造影結合深度學習人工智慧技術,也為中風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更精準的工具。

除了電腦斷層掃描(CT)和磁振造影(MRI)這些常規的影像學檢查,科技的進步為中風的診斷、治療和復健帶來了革新性的發展。人工智慧(AI)的應用大幅提升了影像判讀的效率和準確性,有助於更快速地辨識中風類型、評估嚴重程度,並擬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舉例來說,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可以分析大量的醫學影像數據,輔助醫生更精準地判斷中風的病灶位置和大小,以便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例如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rt-PA)或機械性血栓切除術等。

在中風復健方面,科技的應用也展現出令人鼓舞的前景。過去幾十年發展出的各式各樣以科技為基礎的中風復健介入措施,例如運動遊戲(exergames)、遠距復健(telerehabilitation)、機器人輔助系統(robotic-assisted systems)、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穿戴式感測器(wearable sensors)以及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smartphone applications)等等,不僅能促進病人積極參與復健訓練,提升復健的動機和趣味性,更能提供客觀的回饋,精準地評估病人的功能進展,進而調整復健計畫,提升復健療效。這些科技輔助的復健方式,有效彌補了傳統復健方法的不足,例如病人參與度和動機低落、缺乏客觀回饋等問題,為中風病人的功能恢復和生活獨立帶來新的希望。

在中風的預防方面,除了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傳統的危險因子之外,新的抗血栓藥物和手術預防技術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對於心房顫動、頸動脈狹窄等特定病因的中風,也發展出更具針對性的預防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基因因素在中風的發生和治療反應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日益受到重視,透過基因檢測,可以更精準地評估個人的中風風險,並制定個人化的預防和治療方案。

數位醫療的興起,也為中風的預防和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徑,例如透過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穿戴式裝置等,可以持續監測病人的生理數據,提供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導,並促進醫病之間的溝通和互動,提升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降低中風的發生風險。

總而言之,了解腦中風的相關知識,掌握預防方法,並在出現疑似症狀時立即就醫,是保護自己和家人健康的關鍵。早期診斷、積極治療,並配合完善的復健計畫,才能將腦中風的傷害降到最低,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1] Ischaemic stroke in young adults: a glob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2020 LINK

[2] Sex matters in stroke: A review of recent evidence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omen and men. /Frontiers in neuroendocrinology /2020 LINK

[3] Challenges and Improvements of Novel Therapies for Ischemic Stroke.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21 LINK

[4] Recent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protective agent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schemia.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19 LINK

[5]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JPMA. The Journal of the Pakist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22 LINK

[6] Recent Advances in CellBased Therapies for Ischemic Stro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0 LINK

[7] Zhong X.L., Dong Y., Xu W., et. al.: Role of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in stroke pre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93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 Stroke 2021; 23: pp. 111.

[8] Lifestyle changes to prevent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t midlife: A systematic review. /Maturitas /2023 LINK

[9] Hypothetical Lifestyle Strategies in MiddleAged Women and the LongTerm Risk of Stroke. /Stroke /2020 LINK

[10] Current approaches and advances in the imaging of stroke. /Disease models & mechanisms /2021 LINK

[11] Detec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Frontiers in medical technology /2022 LINK

[12]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dvances in rehabilitation assessment of stroke.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2022 LINK

[13] The Current Research Landscape of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anaging Cerebrovascular and Heart Diseases: A Bibliometric and Content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9 LINK

[14] TimeVarying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ess of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FirstEver Stroke Patient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nursing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science Nurses /2022 LINK

[15] Social Support as a Predictor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fter Stroke.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19 LINK

[16] Influence of Spiritual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on the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Saudi Informal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2021 LINK

[17] Social work support and unmet social needs in life after stroke: a crosssectional exploratory study. /BMC neurology /2019 LINK

[18] Prospects for intelligent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to treat motor dysfunctio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21 LINK

[19]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JPMA. The Journal of the Pakist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22 LINK

[20] Motor Recovery: How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Can Enhance Recovery and Neuroplasticity. /Seminars in neurology /2021 LINK

[21] Sleep Health as a Determinant of Disparities in Stroke Risk and Health Outcome. /Stroke /2022 LINK

[22] Improving sleep quality leads to better mental health: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21 LINK

[23] BibbinsDomingo K.: Aspirin use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olorectal cancer: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Ann Intern Med 2016; 164: pp. 836845.

[24] Exploration of stres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to address psychological stress in stroke survivors: a protocol for a scoping review. /BMJ open /2020 LINK

[25]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d the risk of ischaemic and haemorrhagic stroke.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2021 LINK

[26] AlKindi S.G., Brook R.D., Biswal S., Rajagopalan S.: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lessons learned from air pollution. Nat Rev Cardiol 2020; 17: pp. 656672.

[27] Association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With Ischemic Stroke Survival. /Stroke /2019 LINK

[28] Exploration of stres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to address psychological stress in stroke survivors: a protocol for a scoping review. /BMJ open /2020 LINK

[29] Zhong X.L., Dong Y., Xu W., et. al.: Role of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in stroke pre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93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 Stroke 2021; 23: pp. 111.

[30] Mindfulness and Relaxation Techniques for Stroke Survivors with Aphasia: A Feasi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Study. /Healthcare (Basel, Switzerland) /2022 LINK

[31] “Lessons Learned” Preventing 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s through Secondary Prevention Program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21 LINK

[32] The interconnected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leep in the brain. /Science (New York, N.Y.) /2021 LINK

[33] Sleep in Neurologic Disorders. /Sleep medicine clinics /2021 LINK

[34] Sleep quality relates to emotional reactivity via intracortical myelination. /Sleep /2021 LINK

[35]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stroke imaging: 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Clinical imaging /2021 LINK

[36] Biomarker Application for Precision Medicine in Stroke. /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 /2020 LINK

[37]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BioMedical Stroke Prediction and Analytical System Using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euroscience /2022 LINK

[38] Detec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Frontiers in medical technology /2022 LINK

[39] Recent Advances in CellBased Therapies for Ischemic Stro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0 LINK

[40]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tem Cel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Cureus /2020 LINK

[41] Challenges and Improvements of Novel Therapies for Ischemic Stroke.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21 LINK

[42] Stem cellbased cell therapy for neuroprotection in stroke: A review. /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 /2019 LINK

[43] Development of EarlyStage Stroke Diagnosis System for the Elderly Neurogenic Bladder Prevention. /International neurourology journal /2022 LINK

[44]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cute Stroke Imaging. /AJNR. 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2021 LINK

[45] The year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2021: digital health and innovatio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2 LINK

[46] Improving Ischemic Stroke Care With MRI and Deep Learn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pics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TMRI /2021 LINK

[47] Personalized Approaches to Stroke: One Step Forward for Functional Recovery of Stroke Pati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2022 LINK

[48] Cardiac disease and strok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personalised care in cardiacstroke patients. 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 supported by the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 and Allied Profess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 /2020 LINK

[49] Knowing Patients Better After a Stroke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Studies in health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cs /2019 LINK

[50] Psychosocial Factors Related to Stroke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Motivation: A Scoping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ocused on South Korea. /Healthcare (Basel, Switzerland) /2021 LINK

[51] The role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trajectories of functional health following strok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82) /2022 LINK

[52] Influence of Spiritual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on the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Saudi Informal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2021 LINK

[53] TimeVarying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ess of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FirstEver Stroke Patient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nursing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science Nurses /2022 LINK

[54]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JPMA. The Journal of the Pakist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22 LINK

[55] Moving Towards Equity With Digital Health Innovations for Stroke Care. /Stroke /2022 LINK

[56] Smartphone App in Stroke Management: A Narrative Updated Review. /Journal of stroke /2022 LINK

[57] Improving Ischemic Stroke Care With MRI and Deep Learn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pics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TMRI /2021 LINK

[58]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JPMA. The Journal of the Pakist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22 LINK

[59] Advances in Recurrent Stroke Prevention: Focus on Antithrombotic Therapies. /Circulation research /2022 LINK

[60] Current approaches and advances in the imaging of stroke. /Disease models & mechanisms /2021 LINK

[61] Advances in Stroke: Digital Health. /Stroke /2021 LINK

[62] Influence of Spiritual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on the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Saudi Informal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2021 LINK

[63] Shared social identity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mong stroke group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Relationship with psychosocial health.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2022 LINK

[64] Correlates of social support on report of probable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in Zimbabwean informal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BMC research notes /2019 LINK

[65] Strategies adopted to manage physical and psychosocial challenges after returning home among people with stroke: A qualitative study. /Medicine /2021 LINK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腦中風:別讓死神偷襲!記住這些徵兆,關鍵時刻能救命!
腦中風是隱形殺手!牢記FAST口訣:臉部歪斜、手臂無力、說話不清,發現異狀立即就醫!及早辨識徵兆、把握黃金時間,能降低傷害、搶救生命!
撐起天,守護愛:台灣中風病人照護資源大公開
台灣中風照護資源全攻略!提供復健、居家照護、政府補助等資訊,助您減輕負擔,陪伴家人重拾健康與希望,溫暖守護每一天。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