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目標
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目標主要有兩個:降低死亡率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讓病人能夠儘早開始復健治療。為了達成這些目標,醫療團隊會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以及支持性療法。
藥物治療與支持性療法
對於出血性腦中風的病人,首要的治療重點是控制血壓、顱內壓以及凝血功能異常:
血壓控制
高血壓是腦出血的主要危險因子,因此應控制血壓在合理範圍內(例如收縮壓在 140 mmHg 左右) ,避免出血繼續擴大。
顱內壓控制
腦出血會導致顱內壓升高,壓迫腦組織而影響意識和其他神經功能。因此,控制顱內壓也是治療的重點之一,可以使用藥物或是其他方法來降低顱內壓。
凝血功能異常的矯正
如果病人有服用抗凝血藥物,需要立即停止並採取措施逆轉抗凝血藥物的作用,以防止出血繼續擴大。
腦室引流
當腦出血延伸到腦室系統,造成腦室出血時,可以考慮放置腦室引流管來引流腦脊髓液和血液,降低顱內壓。
除了上述措施外,還需要提供支持性療法,例如維持呼吸和循環功能穩定、預防感染等等。病人通常會被安置在神經外科加護病房或中風專責病房,以便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及時發現並處理任何神經功能惡化。
手術治療:開刀引流的時機與考量
雖然開刀引流是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選項之一,但並非所有病人都需要手術。目前的研究顯示,對於大腦半球(大腦天幕上區)出血,開顱手術清除血塊的效果並不如預期,甚至與藥物治療相比,沒有明顯改善病人的預後。
然而,對於某些特定情況,例如:
小腦出血
對於直徑超過 3 公分的小腦出血,通常建議緊急手術清除血塊,因為小腦出血容易造成腦幹壓迫,導致呼吸和循環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由於病情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惡化,因此通常不建議延遲手術。
大腦天幕上區出血伴隨顯著腦組織壓迫和意識惡化
對於年輕病人,若大腦天幕上區出血量大,且伴隨顯著的腦組織壓迫和意識惡化,緊急開顱手術清除血塊可能有助於改善預後。然而,開顱手術本身也存在風險,例如術後感染、腦水腫等等,必須謹慎評估。此外,腦出血後的腦組織已經受到損傷,即使清除血塊,也不一定能夠完全恢復神經功能。因此,是否進行手術需綜合性考量出血範圍、病人年紀、神經功能及整體健康狀況,與醫療團隊重份討論後再決定最佳治療方案。
此外,對於一些特定位置的腦出血,例如基底核出血,可以考慮使用微創手術,例如電腦斷層導引立體定位血腫抽吸術,來清除血塊。微創手術的優點是傷口小、恢復快,但需要專業的醫療團隊和設備
其他治療方式
除了傳統的開顱手術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治療方式,例如:
內視鏡輔助清除血塊
這是一種微創手術,可以透過內視鏡清除腦內血塊,減少對周圍腦組織的損傷。
放射線介入性治療
對於某些類型的出血性腦中風,例如動靜脈畸形破裂出血,可以考慮使用放射線介入性治療,阻斷出血血管。
結語:個體化治療方案的重要性
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需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例如出血位置、出血量、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年齡、以及是否有其他疾病等等,來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開刀引流並非唯一的解方,醫療團隊會綜合評估各種因素,選擇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經過積極治療,部分出血性腦中風病人仍可能留下後遺症。因此,後續的復健治療非常重要,可以幫助病人恢復生活功能,提高生活品質。
Reference
[1] A contemporary review of therapeutic and regenerative manage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nnals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neurology /2021LINK
[2] Qureshi AI, Palesch YY, Barsan WG, et. al.: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lower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N Engl J Med 2016; 375: pp. 10331043.
[3] Hemorrhagic stroke. /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2021LINK
[The role of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in treatment of hemorrhagic stroke] . /Presse medicale (Paris, France : 1983) /2019
[5] The effect of early vs. late CTguided stereotactic hematoma aspiration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the basal ganglia: a retrospective comparative cohort study. /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 /2022LINK
[6]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fo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10 Years of Working Progress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22LINK
[7] Aspiration versus Stent Retriever Thrombectomy in Pos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uropean neurology /2022LINK
[8] A novel surgical technique fo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atoma evacuation. /Neurosurgical review /2021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