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別讓孩子被誤解!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真相

陶媽媽發現桃太郎最近的學習狀況越來越讓人擔憂。老師頻繁反映他上課時注意力渙散,不是發呆就是玩教材或鉛筆,作業常常沒寫完,甚至忘記帶回家。每次考試,他明明知道答案,卻總是粗心錯過重要細節,成績也一直下滑。

這天桃太郎又因為沒交作業,導致陶媽媽被老師約談。回家路上,桃太郎低著頭踢著小石子小聲說:「媽媽,我真的有在聽老師講話,可是腦袋裡好像有太多東西一直在轉來轉去……」陶媽媽心疼地揉了揉他的頭:「沒關係,媽媽陪你一起想辦法,好不好?」

她開始查閱資料,發現桃太郎的表現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症狀相符,於是帶他去兒童心智科進行評估。醫生透過行為量表、問診及家長訪談,確認桃太郎的確患有ADHD,並建議透過行為治療和適當的藥物幫助他提升專注力。

陶媽媽這才明白,桃太郎並不是故意不專心,而是需要不同的學習方式與支持。她下定決心,要陪著他一起學習如何面對這項挑戰,幫助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疾病,它不再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標籤,它是一個需要被理解、被接納的神經發展性疾病。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台灣的ADHD盛行率達9.02%,然而只有1.62%的個案接受診斷和治療。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關於ADHD的迷思和誤解依然存在,讓許多孩子和家庭承受不必要的壓力與困擾。

ADHD的診斷需由專業醫療人員評估,治療方式包含藥物、心理社會治療和神經刺激療法。ADHD可能伴隨其他共病,需及早診斷與治療以避免長期負面影響。文章呼籲理解、接納ADHD病人,並打破社會偏見,創造友善環境。這篇文章將帶您深入了解ADHD的真相,從診斷、治療到社會觀感,幫助您更全面地認識這個疾病,並提供正確的資訊與支持。

目錄

ADHD是什麼?它不只是「好動」而已!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神經發展性疾病,會影響所有年齡層的人,但被診斷時通常於兒童階段。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IV) 的診斷標準,台灣國中一年級、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的ADHD盛行率分別為7.5%、6.1%和3.3%。ADHD並非單純的「好動」或「不專心」,而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影響著行為、學習和社交適應。

確診ADHD需要符合特定的症狀標準,這些標準會在後續段落詳細說明。文獻指出,ADHD的核心特徵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且盛行率寬廣,共病和伴隨問題的種類也相當多。

ADHD的核心症狀主要分為兩大類:

注意力不足

容易分心、難以持續專注、組織能力差、容易忘記事情、做事缺乏條理。

過動/衝動

靜不下來、坐不住、話多、容易打斷別人、難以等待、衝動行事。

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出現這些症狀的孩子都患有ADHD。這些症狀必須達到一定程度,並持續一段時間,且對生活造成顯著影響,才有可能被臨床醫師診斷為ADHD。

ADHD的診斷與評估:專業的判斷至關重要

ADHD的診斷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專業的醫療人員進行評估。醫生會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簡稱DSM-5) 的診斷標準,結合家長、老師或其他成人的觀察和評估量表,來判斷孩子是否符合ADHD的診斷標準。

根據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ADHD的診斷標準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等三大症狀群。研究顯示,評估量表種類多且信效度佳,但標準化的測驗工具區辨效度不佳。此外,醫生也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類似症狀的疾病,例如學習障礙、焦慮症、憂鬱症等。診斷過程中,醫生會收集以下資訊:

病史

了解孩子的發育史、家族史、症狀持續時間、嚴重程度等。

身體檢查

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類似症狀的疾病。

行為觀察

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例如注意力、活動量、衝動控制等。

心理評估

使用標準化的評估工具,評估孩子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情緒狀態等。

家長/老師評量表

收集家長和老師對孩子行為的觀察和評估。

ADHD的治療:多元介入,量身打造

ADHD的治療目標是減輕症狀、改善社交和認知功能,並提升生活品質。

其中,治療的設計會參考生物-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模型來進行。研究文獻強調此為是現今治療ADHD的重要模式,從生物、心理、社會三面向相互配合,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適當的治療非常重要,可以減輕ADHD造成的功能損害、降低未來相關風險,例如意外死亡、精神疾病共病和自殺。治療方法通常包含以下幾種: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ADHD常見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興奮劑和非興奮劑兩種。

興奮劑能有效改善注意力不足和過動-衝動症狀,但可能伴隨一些副作用。非興奮劑的療效相對較弱,但副作用也較少,可以作為興奮劑的替代方案或輔助治療。

心理社會治療

心理社會治療包括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親職訓練等,旨在幫助孩子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行為、提升社交技巧、改善人際關係。對於學齡前兒童(4-5歲),心理社會治療是建議的首選治療方法。對於學齡兒童(6-11歲)和青少年(12-17歲),心理社會治療可以作為藥物治療的輔助治療,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神經刺激療法

近年來,神經刺激療法作為一種ADHD的創新治療方法逐漸受到關注。透過刺激特定腦區,可以調節腦部活動,進而改善ADHD的症狀。目前的研究仍在探索神經刺激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如何提升病人的治療依從性。例如,設計更符合病人審美偏好的神經刺激裝置,可能有助於提高病人的治療依從性。

台灣衛生福利部最近發布了一系列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衛教資訊,提供詳細的診斷和治療指南,包括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以幫助ADHD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和學習環境。

ADHD的長期影響:及早介入,避免負面影響

若未經治療,ADHD可能對個人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例如學習成就低落、社交困難、情緒問題、物質濫用等。因此,及早診斷和治療,對於ADHD病情控制來說非常關鍵。就有研究發現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於提高學習能力、人際與家庭關係以及長期成就有相當的重要性。

ADHD與共病:釐清真相,避免誤診

ADHD常伴隨其他共病症狀,例如學習障礙、焦慮症、憂鬱症、對立反抗症等。這些共病症狀可能會加重ADHD的症狀,也可能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在診斷和治療ADHD時,需要仔細評估是否存在共病症狀,並採取相應的治療策略。

ADHD的盛行率與性別差異:男孩真的比較容易得到ADHD嗎?

臨床經驗顯示,男孩被診斷出ADHD的比例明顯高於女孩。然而這並不代表女孩不容易得到ADHD,而是可能與診斷標準、症狀表現和社會文化因素有關。女孩的ADHD症狀可能比較不明顯,或者更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

ADHD的跨年齡影響:從兒童到成人,都需要持續關注

過去認為 ADHD 只會影響兒童和青少年,但現在的研究發現,許多被診斷為 ADHD 的兒童和青少年,在成年後仍然會持續出現症狀影響生活功能。喜劇演員 Howie Mandel 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和強迫症(OCD),政治分析家和評論員詹姆斯·卡維爾(James Carville)的 ADHD 使他過於專心和充滿能量。因此,ADHD不僅是兒童時期須注意,跨年齡的持續關注和治療也不可或缺。

ADHD的治療現況:藥物使用率的爭議

目前關於ADHD藥物治療的使用率存在爭議,有些研究指出ADHD藥物被過度使用或濫用,而另一些研究則指出ADHD藥物被低估使用。這顯示了加強ADHD相關教育和提升診斷準確性的重要性。

ADHD與社會偏見:打破迷思,創造友善環境

ADHD病人常常面臨社會偏見和歧視,這些負面觀感會影響他們對自身的看法,以及對疾病的管理。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https://www.adhd.org.tw/)是一個以服務ADHD病人及其親師為主軸的公益團體。該協會致力於向社會大眾宣導正確的ADHD知識,爭取法源支持,讓ADHD病人得到應有的尊重。因此,提升社會大眾對ADHD的認識並打破迷思,創造友善和包容的環境至關重要。

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理解、接納、支持

如果您懷疑孩子可能患有ADHD,請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早期診斷和治療能有效改善孩子的症狀,並避免負面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和老師可以提供以下支持:

理解和接納

了解ADHD是一種疾病,而非孩子的故意行為。

建立規律的作息

規律的作息有助於孩子穩定情緒和行為。

提供結構化的環境

減少外界的干擾,幫助孩子專心學習和活動。

正向鼓勵

肯定孩子的優點和努力,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耐心陪伴

ADHD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家長和老師的耐心陪伴和支持。

總結

ADHD是一種需要被理解和接納的神經發展性疾病。透過正確的診斷、治療和社會支持,ADHD病人可以克服挑戰、發揮潛能,掌握主導權並擁有幸福的人生。奧林匹克游泳運動員麥可·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在9歲時被診斷患有ADHD,墨西哥裔女演員莎瑪·海耶克(Salma Hayek)在十幾歲時被診斷為閱讀困難症,MTV的《山丘》和《城市》成名者蘿西·奧林(Roxy Olin)在少年時被正式診斷為ADHD。讓我們一起打破迷思,創造一個更友善和包容的環境,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Reference

[1] CaregiverAttributed Etiologies of Children’s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Study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0

[2] A hybrid AI approach for supporting clinical diagnosi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n adults. /Health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ystems /2021

[3] Genetic diversity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Pakistan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 PJBS /2021

[4] MetaAnalysis Study on Treatment of Children’s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with Hyperactivity. /Journal of healthcare engineering /2021

[5] Trends in incidence rates of diagnose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over 12 years in Taiwan: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Psychiatry research /2020

[6] Genetic diversity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Pakistan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 PJBS /2021

[7] Evidencebase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ptions for ADHD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22

[8] ADHD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Current topic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s /2022

[9] Diagnosi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V versus clinical impression.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 JIDR /2020

[10]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2020

[11] Early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DHD Medication through Movement Analysis Using Video Recording Pixel Subtr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

[12] ADHD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Current topic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s /2022

[13]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ADHD: an evidencebased guide to select optimal treatment. /Molecular psychiatry /2019

[14] Understanding ADHD: Toward an Innovative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Bioengineering (Basel, Switzerland) /2021

[15] Evidencebase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ptions for ADHD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22

[16] The use of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medications in cardiac disease.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2022

[17] ADHD, stigma and continuum beliefs: A population survey on 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Psychiatry research /2019

[18] ADHD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Current topic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s /2022

[19] Genderbased differences in prevalence and effects of ADHD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2

[20]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ADHD among Adults Using RealTime Activity Data. /Brain sciences /2022

[21] CaregiverAttributed Etiologies of Children’s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Study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0

[22] Overcoming Alzheimer’s Disease Stigma by Leverag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lockchain Technologies. /Brain sciences /2020

[23] The impact of caregiver stigma on reallife social experience of Taiwanese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utism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21

[24] Understanding ADHD: Toward an Innovative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Bioengineering (Basel, Switzerland) /2021

[25]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ADHD: an evidencebased guide to select optimal treatment. /Molecular psychiatry /2019

[26] Precision Medicine Care in ADHD: The Case for Neural Excitation and Inhibition. /Brain sciences /2021

[27] Early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DHD Medication through Movement Analysis Using Video Recording Pixel Subtr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

[28] Effects of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DH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

[29] A hybrid AI approach for supporting clinical diagnosi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n adults. /Health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ystems /2021

[30] Understanding ADHD: Toward an Innovative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Bioengineering (Basel, Switzerland) /2021

[31] Toward Precision Medicine in ADHD.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22

[32]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ADHD among Adults Using RealTime Activity Data. /Brain sciences /2022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別再說「過動兒」!用正確的態度與語言理解ADHD
別再說「過動兒」!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避免汙名化語言, 了解成因與症狀, 以同理心建立良好溝通, 提供支持與協助, 看見他們的無限潛力。
便秘、過敏、過動…從腸道健康著手,改善孩子的身心平衡
孩子便秘、過敏、過動?研究顯示,腸道菌群平衡是關鍵!補充益生菌、調整飲食作息,從「第二大腦」著手,改善腸道健康,促進孩子身心發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