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好像從小就比較胖?認識肥胖的成因
許多人都認為肥胖是後天飲食和生活習慣造成的,但其實,基因在肥胖的成因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研究顯示,基因對肥胖的影響可能高達 40%-70%。
基因的影響
- 單基因肥胖: 雖然罕見,但某些特定的基因突變會直接導致嚴重的早發性肥胖。這些基因通常與食慾控制、能量代謝等重要生理功能有關。
- 多基因肥胖: 這是更常見的情況。許多基因共同作用,影響你的新陳代謝率、食慾、脂肪儲存方式等。這些基因的微小差異,會使某些人更容易發胖。
- 表觀遺傳學: 環境因素(例如母親孕期的營養狀況)會影響基因的表達方式,進而影響孩子日後肥胖的風險。
環境的影響
即使你帶有肥胖基因,也不代表一定會變胖。環境因素,例如飲食習慣、運動量、生活壓力等,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高熱量、低營養的飲食、缺乏運動、長期處於高壓環境,都會增加肥胖的風險。
所以,我是天生肥胖嗎?
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更準確地說,你可能是「帶有肥胖基因,且處於容易發胖的環境中」。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代表你並非無可救藥,而是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來對抗基因的影響。
破解肥胖密碼:我該怎麼辦?
了解肥胖的成因後,接下來就是採取行動了。以下提供一些實用建議,幫助你擺脫肥胖的困擾:
1. 尋求專業評估
首先,建議諮詢醫生或營養師,進行詳細的身體檢查和飲食評估。他們可以了解你的家族病史、生活習慣,並根據你的具體情況,制定個人化的減重計畫。
- 基因檢測: 如果你懷疑自己屬於單基因肥胖,可以考慮進行基因檢測,找出潛在的基因突變。這有助於醫生更精準地制定治療方案。
- 代謝率測試: 了解你的基礎代謝率,可以幫助你更精確地計算每日所需熱量,避免過度飲食。
2. 飲食調整
飲食是減重的關鍵。以下是一些飲食調整的建議:
- 均衡飲食: 確保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並注重食物的品質,選擇天然、未加工的食物。
- 控制份量: 使用小餐盤、細嚼慢嚥,增加飽足感,避免過量飲食。
- 減少高熱量食物: 減少攝取高糖、高油、高鹽的食物,例如油炸食品、含糖飲料、加工零食等。
- 增加膳食纖維: 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增加飽足感,促進腸道蠕動。
- 客製化飲食計畫: 與營養師討論,找出最適合你生活習慣的飲食方式。例如,你是否適合低碳飲食、地中海飲食,或間歇性斷食?
3. 增加運動量
運動不僅能消耗熱量,還能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礎代謝率。以下是一些運動建議:
- 有氧運動: 每週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
- 肌力訓練: 每週進行 2-3 次肌力訓練,例如舉重、深蹲、伏地挺身等。
- 生活化的運動: 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例如爬樓梯代替搭電梯、走路或騎自行車上班、做家事等。
4. 壓力管理
壓力過大會導致皮質醇分泌增加,進而促進脂肪儲存。以下是一些壓力管理技巧:
- 規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 放鬆技巧: 學習冥想、瑜珈、深呼吸等放鬆技巧。
- 培養興趣: 發展自己的興趣,增加生活樂趣,轉移注意力。
- 尋求支持: 與家人、朋友或心理諮商師分享你的感受,獲得支持和鼓勵。
5. 藥物或手術治療(僅在必要時)
對於某些嚴重的肥胖個案,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減重藥物或進行減重手術。這些方法通常適用於 BMI 值較高,且嘗試過其他方法都無效的病人。
治療計畫表 (範例):
目標 | 行動 | 頻率 | 備註 |
飲食調整 | 每天攝取 1500 卡路里 | 每天 | 與營養師討論詳細菜單,確保營養均衡 |
運動 | 每週三次,每次 30 分鐘快走 | 每週 | 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並逐漸增加運動強度 |
壓力管理 | 每天冥想 10 分鐘 | 每天 |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專注呼吸,放鬆身心 |
定期追蹤 | 每月回診一次,檢查身體狀況 | 每月 | 與醫生或營養師討論進度,調整治療計畫 |
心理支持 | 參加病友團體,分享經驗 | 不定期 | 互相鼓勵,獲得支持,共同面對挑戰 |
獲取支持:你不是一個人!
減重是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旅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因此,獲得支持非常重要。
家人和朋友
向他們坦誠你的困擾,請求他們的支持和鼓勵。
病友團體
參加線上或線下的病友團體,與其他有相同經歷的人交流經驗,互相支持。
專業資源
諮詢醫生、營養師、心理諮商師等專業人士,獲得專業的指導和協助。
結語:掌握健康的主動權
「天生肥胖」並非宿命,而是一種需要積極面對的挑戰。了解自己的基因,並透過飲食、運動、壓力管理等方式,改變生活習慣,你就能夠掌握健康的主動權,活出自信和精彩。
記住,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堅持下去,你一定能成功!從今天開始,為自己的健康努力吧!
Reference
[1] [Genetics and epigenetics of obesity: keys to understand]. /La Revue du praticien /2019 LINK
[2] Obesity and genetic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urse Practitioners /2020 LINK
[3] A toddler with a novel LEPR mutation. /Hormones (Athens, Greece) /2019 LINK
[4] Genetics and epigenetics in obesity. /Metab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2019 LINK
[5] Testing for family influences on obesity: The role of genetic nurture. /Health economics /2019 LINK
[6]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Early Onset Genetic Obesity in Childhood. /Journal of pediatric genetics /2021 LINK
[7] Genetics of Obesity in Humans: A Clinical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2 LINK
[8] Syndromic and Nonsyndromic Obesity: Underlying Genetic Causes in Humans. /Advanced biology /2022 LINK
[9] Introducing “Precision Health Promotion”: The Convergence of Genomics, Health Education, and Lived Experi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 AJHP /2020 LINK
[10] Healthy Food Labels Tailored to a HighRisk, Minority Population More Effectively Promote Healthy Choices than Generic Labels. /Nutrients /2019 LINK
[11] Key process features of personalized diet counselling in metabolic syndrome: secondary analysis of feasibility study in primary care. /BMC nutrition /2022 LINK
[12] Optimal Diet Strategies for Weight Loss and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Journal of obesity & metabolic syndrome /2021 LINK
[13] Bray G.A., Fruhbeck G., Ryan D.H., et. al.: Management of obesity. Lancet 2016; 387: pp. 19471956.
[14] Nutrition facts and myths. /Acta pharmaceutica (Zagreb, Croatia) /2019 LINK
[15] A Diet for Healthy Weight: Why Reaching a Consensus Seems Difficult. /Nutrients /2020 LINK
[16] Exercise in the management of obesity. /Metab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2019 LINK
[17] Exercise train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dults: Synthesis of the evidence an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Physical Activity Working Group. /Obesity reviews :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2021 LINK
[18]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body image dissatisfaction of female patients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during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2022 LINK
[19]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of an integrated cognitive behavioural and weight management therapy for people with an eating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binge eating and a high body mass index: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MC psychiatry /2022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