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泡泡尿
正常的尿液中會有一些蛋白質,所以產生少量泡沫是正常的。但如果泡沫很多,而且持續一段時間,那就需要提高警覺了。大量的泡沫尿,可能是「蛋白尿」的表現,而蛋白尿的確是腎臟疾病的一個重要指標。這就像腎臟的過濾網破了洞,讓蛋白質漏了出來。除了腎臟疾病,一些其他的情況,例如劇烈運動、脫水、感染等等,也可能造成暫時性的蛋白尿。
夜尿多
晚上起來上廁所的次數增加,的確讓人困擾,也可能是腎臟功能下降的警訊。但別急著擔心!夜尿多的原因有很多,例如:
年齡增長
隨著年紀增長,膀胱的容量會變小,夜間產尿量也可能增加,導致夜尿次數增加。
喝太多水
晚上睡覺前喝太多水或飲料,會增加夜尿的機會。
攝取利尿劑
有些藥物,例如治療高血壓的利尿劑,也會增加排尿量,導致夜尿多。
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夜間呼吸會暫停,導致體內氧氣濃度下降,進而影響腎臟功能,增加夜間尿量。
攝取過多蛋白質
過量的蛋白質攝取,特別是對於兒童和青少年,可能導致血尿素氮升高、酸中毒、高氨血症等問題,也可能影響腎臟功能和尿量。
(對於嬰幼兒) 不正確的配方奶粉
若觀察到嬰兒有泡泡尿,有可能是因為不正確的配方奶粉所導致,如自製配方奶粉中添加過量的肌酸酐,也可能導致血肌酸酐升高,進而被誤判為腎臟功能異常。
如何判斷是不是腎臟出問題?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那我到底該怎麼判斷我的泡泡尿和夜尿多,是不是腎臟出問題呢?何時該就醫呢?以下提供兩個判斷的原則:
泡泡尿的觀察
如果泡沫量多且持久不散,尿液顏色異常 (例如混濁、帶血),或者伴隨其他症狀,例如水腫、疲倦、食慾不振等,就建議儘快就醫檢查。
夜尿多的觀察
除了次數增加,也要注意尿量、尿液顏色、排尿是否困難等。如果合併其他症狀,例如腰痛、發燒、排尿疼痛等,也建議就醫檢查。
腎臟保健五守則:從日常做起,守護健康不費力!
除了觀察尿液的變化,日常生活中的保健習慣同樣關鍵。腎臟默默承擔著過濾與排毒的重任,一旦出現問題,往往不易察覺。因此,我們更應該主動關心它的健康。以下這五個簡單又實用的保健建議,讓你從生活中一步步守護腎臟,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
定期健康檢查 | 定期健康檢查可以幫助及早發現潛在的腎臟問題。 |
均衡飲食 | 避免過量攝取蛋白質,並且多喝水 (但避免在睡前大量飲水)。 |
控制慢性疾病 | 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會影響腎臟健康,需要積極控制。 |
避免濫用藥物 | 有些藥物會對腎臟造成損害,需要謹慎使用。 |
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如果對自己的腎臟健康有任何疑慮,請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不要自行診斷或治療。 |
結語
泡泡尿和夜尿頻繁並不一定代表腎臟出了問題,但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出現,還是應該提高警覺,仔細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並及時就醫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及早處理,守護腎臟健康。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清楚認識泡泡尿與夜尿多的可能原因,用更輕鬆、理性的態度面對這些變化,不焦慮、不恐慌,給自己多一點健康的主導權!
Reference
[1] Elevated Serum Creatinine: But Is It Renal Failure? /Pediatrics /2020 LINK
[2] Angeli P, Gines P, Wong F,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kidney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revised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lub of Ascites. Gut 2015; 64: pp. 531537.
[3] Proteinuriatake a closer look! /Pediatric nephrology (Berlin, Germany) /2020 LINK
[3] Nocturia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Women: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 /2021 LINK
[4] Nocturia: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communitydwelling subjects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Revista da Associacao Medica Brasileira (1992) /2020 LINK
[5] Walker S, Fine A, Kryger MH: Sleep complaints are common in a dialysis unit. Am J Kidney Dis 1995; 26: pp. 75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