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看見躁鬱症的陰影:如何陪伴家人走過風暴

如果你的家人正受與躁鬱症所苦,你或許感到困惑、無助,甚至身心俱疲。照顧一位躁鬱症病人,如同在變化莫測的海上航行,時而風平浪靜,時而狂風暴雨。這段旅程雖然充滿挑戰,但透過家屬們充足對於疾病的瞭解,以及滿滿的耐心和愛心,充分理解這種疾病,學習如何支持你的家人,就能讓這趟航行變得更穩定。

目錄

什麼是躁鬱症?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躁鬱症是一種情緒失調、易起伏過當的疾病,核心症狀是「能量失調」,也就是指,病人會在兩種極端情緒狀態:「躁狂」和「抑鬱」之間擺盪,像是坐上了一列難以控制的雲霄飛車。

躁狂的表現

在躁狂發作時,病人可能顯得異常興奮、自信甚至衝動,主要症狀包括:

  • 情緒高漲或易怒:異常興奮、精力旺盛,或者容易暴躁易怒。
  • 睡眠需求減少:只需要很少的睡眠,卻仍然精力充沛。
  • 多話且停不下來:說話滔滔不絕,並且難以被打斷。
  • 思緒奔馳:思緒快速跳躍,旁人觀察到的則是注意力渙散。
  • 行為衝動:投入大量精力到各種活動中,或者表現出坐立不安、焦躁的行為。
  • 高風險行為增加:例如過度消費、魯莽駕駛、不安全的性行為等。
  • 誇大妄想:自我評價膨脹,認為自己擁有特殊能力或地位。
  • 其他:包括精力增加、精神運動性激動、睡眠需求減少、注意力不集中、目標導向的活動增加和壓力性言語。
抑鬱的表現

當進入抑鬱發作時,病人的情緒和能量會驟降,表現與躁狂期截然不同,包括:

  • 情緒低落:持續的悲傷、空虛或絕望感。
  • 失去興趣:對曾經喜歡的活動失去熱情及興趣。
  • 睡眠障礙:嚴重失眠,或過度嗜睡。
  • 極度疲勞:持續的疲倦感,即使休息後仍感到無精打采。
  • 食慾改變:食慾增加或減少,導致體重顯著變化。
  • 注意力不集中: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下降。
  • 負面想法:對自己、未來和周遭世界抱持負面看法。
  • 自殺意念:出現想結束自己生命的念頭及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出現這些症狀的人都是躁鬱症病人。確診需要專業醫師的評估

如何說服躁鬱症病人就醫?

躁鬱症將顯著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若能及早發現並尋求專業協助,對於疾病管理與改善生活品質幫助甚大。

但要說服可能有躁鬱症的家人就醫,往往是一項艱難的任務。病人可能缺乏病識感,拒絕承認自己生病,甚至抗拒就醫。因此,以尊重與理解的方式引導他們接受專業幫助,是家屬的重要任務。以下是一些建議:

以耐心溝通建立信任

避免批評或指責,而是用關懷和理解的態度與病人溝通。讓他們感受到支持,而不是壓力。可以從分享一些關於躁鬱症的科普文章或影片開始,幫助他們了解疾病本質。

強調就醫的正面好處

不要把就醫塑造成負面形象,如「你有問題,需要看醫生治療」,而是強調就醫可以幫助他們改善情緒、睡眠、生活品質甚至工作,讓生活更加平順自在。

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透過諮詢精神科醫師、心理師或社工師,尋求專業的建議和協助。他們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溝通技巧,以及如何應對病人抗拒就醫的情況。

陪伴就醫,降低焦慮

如果家人同意就醫,盡可能陪伴他們一同前往,讓他們感到安心,甚至陪同看診,在診間內提供情緒支持,幫助他們表達自身的困擾。

長期支持,耐心陪伴

躁鬱症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及管理。病人開始治療後,可能還是會經歷情緒動盪不安、病情的波動,家屬的支持和理解,將是病人穩定病情,走向康復的關鍵。

與躁鬱症病人溝通的例句

當與躁鬱症病人對話時,語氣和用詞需要特別留意。試著用溫和、正面、肯定、避免指責且具支持性的方式來表達關心,不要讓病人產生抗拒感,例如:

「我最近注意到你情緒起伏比較大,睡眠也不太規律,我很擔心你。我們一起去看看醫生好嗎?」

「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但是去看醫生並不代表你軟弱,而是你勇敢面對問題的表現。」

「有很多治療方法可以幫助你穩定情緒,改善睡眠,讓生活回到正軌。我們一起試試看,好嗎?」

躁鬱症關懷照護資源

照顧躁鬱症家人是一條漫長且充滿挑戰的路,需要家屬們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及耐心。目前有很多資源可以提供協助,讓你與家人不用孤軍奮戰,例如:

  • 台灣精神醫學會(sop.org.tw):提供專業精神醫療及健康資訊
  •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 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提供危機處理與求助管道
  • 各地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各縣市社區心理諮商服務一覽表- 心理健康司):可提供心理諮詢與協助

躁鬱症的治療需要長期的耐心與支持,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家屬更了解這個疾病,並學習到如何陪伴家人度過低潮,迎向更陽光美好的生活。

請記住,及早就醫,積極治療,是戰勝躁鬱症及重拾人生的關鍵。

Reference

[1] Automatic analysis of summary statements in virtual patients a pilot study evaluating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BMC medical education /2020

[2] Context Matters: A Qualitative Study About the Perinatal Experiences of Latina Immigrant Women. /Journal of immigrant and minority health /2022

[3] A protocol for cocreating research project lay summaries with stakeholders: guideline development for Canada’s AGEWELL network. /Research involvement and engagement /2020

[4] Open Pharma recommendations for plain language summaries of peerreviewed medical journal publications.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 /2021

[5] Estimating the symptom structure of bipolar disorder via network analysis: Energy dysregulation as a central symptom.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clinical science /2022

[6] Cuijpers P, Sijbrandij M, Koole SL, et. al.: Adding psychotherapy to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i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disorders: a metaanalysis. World Psychiatry 2014; 13: pp. 5667.

[7] Clinical picture and treatment of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sychiatria polska /2020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什麼是電痙攣療法(ECT)?適用於哪些躁鬱症病人?
了解電痙攣療法(ECT):當藥物無效,ECT可能是躁鬱症的有效解方!本文解析電療原理、適用對象、安全性與常見迷思,助您擺脫精神困擾,重拾健康生活。
陪你走過風雨:躁鬱症家屬的溫柔守護指南
【躁鬱症家屬指南】理解、接納、支持!陪伴家人長期抗戰,從家庭聚焦治療開始,尊重自主權、創造支持環境,攜手走過風雨,迎向陽光。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