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陪你走過風雨:躁鬱症家屬的溫柔守護指南

小君發現最近在跟姐姐聊天的時候,會突然的暴怒且情緒十分激動,相較於以前總是溫柔客氣的語氣,小君嚇了一跳,覺得姐姐變得不太一樣…

到了週末,小君發現平常假日總是會和車友們去騎自行車的姐姐睡到下午才離開房間,姐姐看起來悶悶不樂的,跟姐姐講話的時候姐姐總是無法專注,感覺姐姐好像魂不守舍,姐姐好像生病了…
各位躁鬱症病友的家屬們,你們好!照顧一位患有躁鬱症的家人,我知道這條路並不好走。你們的付出、壓力、擔憂,我都明白。這篇文章的目的,想讓家屬們知道,如何在尊重病人的自主權的前提下,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協助。這篇文章希望能成為你們在照顧路上的指引,陪伴你們一起走過風雨。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躁鬱症是一種「慢性」疾病,就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需要長期治療和管理。文獻中提到,躁鬱症患者的復發率很高,即使接受藥物治療,也可能經歷頻繁的發作、長時間的病程以及持續的間歇期症狀。這對患者和家屬來說,都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挑戰。

目錄

理解與接納:認識疾病

家屬支持的第一步就是認識躁鬱症。文獻指出,躁鬱症患者常伴有其他精神疾病、藥物濫用和慢性疾病。因此,除了情緒起伏外,還需注意其他可能的共病症狀。

積極學習相關知識

了解躁鬱症的症狀、病程、治療方式,以及可能的併發症,能幫助你更有效地應對病人的情緒變化,並提供適當的支持。例如,了解躁鬱症的季節性變化、輪班工作或其他晝夜節律紊亂等環境觸發因素,能幫助你們預先做好準備,避免病情惡化。

修正錯誤認知

許多人對躁鬱症存在誤解,事實上躁鬱症不只是單純的情緒波動,患者無法「自己控制」。有正確的認知才能避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負擔,也影響家屬的應對方式。

接受疾病的長期性

躁鬱症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和管理。家屬需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並學習如何與疾病共存。

尊重自主權:傾聽與支持,而非控制

尊重病人的自主權,能有效提供協助。文獻中強調了自主權在西方生物倫理學中的核心地位,這意味著病人有權利對自己的醫療做出知情的決定。

傾聽病人的想法

不要一味地以「為你好」的名義,替病人做決定。試著理解他們的感受、需求和想法,並尊重他們的選擇。

支持病人的決定

即使你不同意病人的決定,也要盡力支持他們,並提供必要的協助,讓他們感受到你的關心和尊重。

避免過度介入

文獻中提到的「表達情緒(EE)」,包括敵意、批評和過度介入,都會對病人造成負面影響。家屬應避免過度介入病人的生活,給予他們適度的空間和自由。

辨別情緒與意圖

當家人說出「我不允許你放棄」之類的話語時,很可能並非真的要控制病人,而是源於悲傷和恐懼。理解他們的情緒,並提供支持,才能化解衝突,達成共識。

提供協助:從家庭聚焦治療開始

文獻中提到的「家庭聚焦治療(FFT)」是一種有效的干預方式,可以幫助降低家屬的表達情緒(EE)和壓力,改善病人的心理社會功能和溝通。

尋求專業協助

FFT通常由專業的心理治療師進行,每次療程約3-4週,共12次。專業引導能幫助家庭成員學習有效溝通技巧,以及應對疾病的方式。

創造支持性環境

家屬應努力創造一個支持性、理解和包容的家庭環境,讓病人感到安全和被愛。這有助於減少病人的壓力,促進康復。

關注病人的心理健康

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也是躁鬱症治療很重要的部分。鼓勵病人參與心理治療,並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陪同就醫、協助安排時間等。

鼓勵健康的生活方式

文獻提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營養、運動、睡眠衛生和適當的體重管理,對躁鬱症的治療也有幫助。家屬可以鼓勵病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並提供必要的支持。

持續學習與成長:與病人共同前進

躁鬱症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屬也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才能更好地陪伴病人走過風雨。

參與支持團體

與其他病人家屬交流經驗,可以讓你獲得更多支持和理解,也能學習到更多應對疾病的技巧。

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照顧病人是一項充滿挑戰的工作,家屬也需要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如果感到壓力過大,應及時尋求專業協助。

持續學習相關知識

隨著醫學的進步,躁鬱症的治療方法也不斷更新。家屬持續學習相關知識,了解最新的治療進展,能更好地協助病人走向健康。

善用科技工具:輔助自我管理

文獻中提到了一些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可以幫助躁鬱症患者進行自我管理,例如監測情緒、提供實時支持等。這些工具可以作為傳統治療的輔助,提升治療效果。

鼓勵病人使用App

鼓勵病人使用這些應用程式,記錄情緒變化、睡眠狀況、藥物使用等資訊,並與醫療團隊分享,以便調整治療方案。

學習使用App的功能

家屬也可以學習使用這些應用程式,了解病人的狀況,並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照顧躁鬱症病人,需要耐心、理解和愛。這是一條漫長而充滿挑戰的道路,但只要家屬與病人攜手同行,就能一起走過風雨,迎接陽光。希望這篇文章能為你們提供一些幫助,讓你們在照顧的路上更有力量。記住,你不是孤軍奮戰,我們都在這裡支持你!

Reference

[1] Family Focused Therapy for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Case Reports of Its Impact on Expressed Emotions. /In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21 LINK

[2] “She’s Not Ready to Give Up Yet!”: When a Family Member Overrides the Patient’s Medical Decisions.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2021 LINK

[3] Is Coping with Stigma by Association RoleSpecific for Different Family Members? A Qualitative Study with Bipolar Disorder Patients’ Relatives.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22 LINK

[Therapeutic education: A lever to change perceptions of bipolar disorder in family caregivers] . /L’Encephale /2019

[5] Bipolar Disorder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21 LINK

[6] Combining technical and expertbyexperience knowledge in the quest for personal recovery from bipolar disorder: a qualitative study. /BMC psychiatry /2019 LINK

[7] Supporting Selfmanage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in Bipolar Disorder With the PolarUs App (Alpha): Protocol for a Mixed Methods Study. /JMIR research protocols /2022 LINK

[8] A SmartphoneBased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 for Individuals With Bipolar Disorder (LiveWell):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tervention Design, and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MIR research protocols /2022 LINK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什麼是電痙攣療法(ECT)?適用於哪些躁鬱症病人?
了解電痙攣療法(ECT):當藥物無效,ECT可能是躁鬱症的有效解方!本文解析電療原理、適用對象、安全性與常見迷思,助您擺脫精神困擾,重拾健康生活。
看見躁鬱症的陰影:如何陪伴家人走過風暴
家有躁鬱症家人?了解躁鬱症狀、就醫方式與溝通技巧,陪伴家人穩定情緒。提供家屬支持資源,助您與家人一同度過風暴,迎向陽光。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