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該看哪一科?
失眠可能與心理壓力、生活習慣、身體疾病等因素有關,因此,就醫時可考慮以下科別:
身心科 / 精神科 | 若經常感到焦慮、壓力大、心情低落,甚至伴隨憂鬱、恐慌等情緒問題,身心科或精神科會是適合的選擇。研究顯示,慢性失眠與焦慮症、憂鬱症高度相關,失眠不只是這些心理疾病的症狀,甚至可能是觸發憂鬱的風險因素。因此,專業醫師會針對你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並提供適當的治療。 |
家庭醫學科 | 如果不確定失眠的成因,或只是偶發性失眠,可先掛家庭醫學科,進行初步評估。醫師會檢查是否有影響睡眠的因素,例如慢性病、荷爾蒙變化、藥物副作用等,並視情況轉介至其他專科。 |
神經內科 | 有些人的失眠可能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例如帕金森氏症、癲癇、腦部退化疾病等,這類患者的睡眠障礙通常伴隨其他神經症狀。如果懷疑與這些疾病有關,神經內科醫師能進一步評估與診斷。 |
睡眠中心 | 如果你的失眠問題長期存在,且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腿部不寧症等其他睡眠障礙,可以考慮到睡眠中心做更深入的檢查。醫院的睡眠中心通常會安排多項式睡眠圖(PSG)或活動記錄來分析你的睡眠品質,幫助找出潛在的睡眠問題。 |
如何向醫生描述你的失眠狀況?掌握三大重點!
跟醫生有效溝通,才能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向醫生描述失眠狀況時,請盡量詳細說明以下三點:
1.失眠類型與頻率
- 入睡困難:躺在床上超過 30 分鐘還是睡不著。
- 睡眠維持困難:容易醒來,而且醒來後難以再次入睡。
- 早醒:比預定時間早醒,而且無法再睡回去。
除了說明失眠類型,也要告訴醫生你失眠的頻率,例如:「一週有三天睡不好」、「幾乎每天都失眠」等。根據診斷標準,若失眠症狀持續至少三個月,且每週至少發生三次,就符合慢性失眠的定義。
2.失眠持續時間
- 偶發性失眠:症狀持續少於一個月。可能是因為短期壓力事件引起,例如考試、工作壓力等。
- 持續性失眠:症狀持續三個月或以上。
- 復發性失眠:一年內有兩次或以上的失眠發作。
清楚說明失眠持續的時間,有助於醫生判斷失眠的嚴重程度和可能的病因。
3.伴隨症狀及影響
- 日間功能受損:例如疲勞、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情緒不穩等。
- 其他症狀:例如焦慮、憂鬱、心悸、呼吸困難等。
失眠不僅影響睡眠品質,也可能影響你的日間生活和身心健康。詳細描述這些影響,能幫助醫生更全面地評估你的狀況。
如何向醫生描述你的失眠狀況小範例
「醫生您好,我最近三個月以來,幾乎每天晚上都睡不好。我通常要躺一個多小時才能睡著,而且半夜很容易醒來,醒來後就很難再入睡了。早上也比平常早醒很多,感覺很疲倦,白天工作時注意力也無法集中,常常忘東忘西,心情也很煩躁。我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我的工作和健康。」
除了描述失眠狀況,也要主動告知醫生以下資訊
個人病史
例如:是否有其他疾病(例如心臟衰竭、帕金森氏症、憂鬱症等)、正在服用的藥物等。
生活習慣
例如:睡眠時間是否規律、是否有午睡習慣、睡前是否喝咖啡或茶、是否有運動習慣等。
家族史
例如:家人是否有失眠的困擾。
治療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首選!
認知行為治療,簡稱CBT-I。先別被這個聽起來很專業的名詞嚇到啦!其實認知行為治療就像一位溫柔的睡眠教練,它不會給你神奇的藥水,而是教你一套調整睡眠習慣和想法的技巧,幫助你找回自然好眠的能力。
多項研究都指出,認知行為治療是治療慢性失眠的一線療法,效果可是有科學根據的喔! 比起吃安眠藥,認知行為治療更能從根本上解決失眠問題,而且沒有藥物成癮和副作用的風險,讓你睡得更安心、更健康。
認知行為治療就像一套組合拳,它包含了幾個重要的部分:
睡眠衛生教育
就像打掃房間一樣,認知行為治療會先幫你整理好睡眠環境,教你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像是睡前避免咖啡因和酒精、創造舒適的睡眠氛圍等等,這些看似小事,卻能大大提升你的睡眠品質。
放鬆訓練
睡前思緒紛飛,像跑馬燈一樣停不下來?認知行為治療會教你一些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漸進式肌肉放鬆等等,幫助你放鬆身心,更容易進入夢鄉。
睡眠限制療法
你可能會想,失眠已經睡不好了,還要限制睡眠時間?別擔心!這可不是要你更少睡,而是要重新調整你的睡眠時間表,讓你建立規律的睡眠-清醒週期,提高睡眠效率。
刺激控制療法
你的床是不是已經變成追劇、滑手機的專屬地盤了?認知行為治療會教你重新建立床與睡眠的連結,讓你的大腦一躺到床上就知道要睡覺了!
認知治療
很多失眠的朋友,腦海裡常常充斥著對睡眠的負面想法,例如「我今晚一定又睡不著」、「睡不好明天怎麼辦」等等。認知行為治療會幫助你識別並改變這些負面想法,用更積極、正面的心態面對睡眠。
失眠影響的不只是睡眠,身體也跟著抗議:心血管、內分泌、免疫系統通通遭殃!
你可能會想,失眠頂多影響腦袋,跟身體其他部位有什麼關係?其實,失眠就像個不定時炸彈,它不只攻擊你的大腦,還會波及你的心臟、血管、內分泌系統,甚至免疫系統!
失眠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會影響身體的多個方面,例如:心血管、內分泌和免疫系統。這也意味著,失眠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和感染等疾病的風險。
想想看,長期睡眠不足,身體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復,就像一台超負荷運轉的機器,遲早會出問題。高血壓、糖尿病、免疫力下降,這些可不是鬧著玩的!
因此,如果你的失眠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千萬別輕忽,及早就醫才能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改善睡眠品質!
改善睡眠的小秘訣
規律作息
每天固定時間上床與起床,避免假日補眠影響生理時鐘。
睡前遠離刺激物
避免睡前攝取咖啡因、酒精、尼古丁,以免影響睡眠。
打造舒適睡眠環境
保持臥室黑暗、安靜、涼爽,避免干擾睡眠。
睡前放鬆
可嘗試閱讀、泡澡、聽輕音樂,幫助放鬆心情。
避免躺在床上翻來覆去
如果超過20分鐘無法入睡,可起身做些放鬆的活動,例如:閱讀或深呼吸,等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
與醫師溝通時,該準備哪些資訊?
記錄睡眠狀況
入睡時間、醒來次數、總睡眠時間,幫助醫師了解你的問題。
描述所有相關症狀
例如白天是否容易疲憊、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等。
告知生活習慣與壓力因素
如工作壓力、飲食習慣、運動情況。
檢視用藥狀況
部分藥物可能影響睡眠,應向醫師說明。
結語
長期失眠,首先影響的就是大腦,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工作效率低落,情緒也容易起伏不定,甚至引發焦慮、憂鬱等心理疾病。
更可怕的是,失眠還會波及全身!失眠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力下降等都有關聯,甚至會提高死亡風險!它就像顆不定時炸彈,影響全身系統運作。
失眠也可能與其他疾病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例如:慢性疼痛會影響睡眠,而失眠又會加劇疼痛,讓你陷入惡性循環。
別再輕忽失眠的危害!如果你也深受其擾,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找出根本原因並接受治療。除了醫療協助外,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透過規律作息、營造舒適睡眠環境、睡前避免刺激性活動、放鬆身心等方式改善睡眠品質。
擁有良好睡眠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關鍵!別讓失眠偷走你的健康和快樂,現在就開始重視睡眠問題,一起戰勝失眠,擁抱美好睡眠!
Reference
Insomnia and depression: clinical associations and possible mechanistic link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2020LINK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Hypnotic in Psychiatric Patients with Insomnia at the Mental Health Centre Prolet in Skopje. /Open access Macedoni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019LINK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for primary care: Review of components and application for residents in primary ca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in medicine /2022LINK
Veterans’ experiences with and perspectives on insomnia treatment: A qualitative study. /Psychological services /2022LINK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for sleep disorders at midlife. /Menopause (New York, N.Y.) /2021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