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多久才算異常?
文獻中沒有明確指出失眠多久才算異常,而是強調失眠對生活功能的影響。如果只是偶爾睡不好,隔天還能正常工作生活,那可能不用太擔心;但如果失眠情況持續一段時間,例如文獻中提到的「慢性失眠」,並且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像是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情緒低落等,那就需要提高警覺,積極尋求專業協助了!
出現哪些徵兆必須謹慎觀察?
除了睡不好之外,以下這些徵兆出現時,更要小心觀察,可能代表你的失眠問題比較嚴重,需要專業的診斷和治療:
認知方面
注意力和專注力下降、思考速度變慢、過度擔憂、內疚、絕望、無助、覺得自己一文不值、災難性思考。
生理方面
食慾下降(或增加)、性慾減退、睡眠品質差、清晨早醒、精神運動性激動或嗜睡、疲勞加劇。
焦慮
過度擔憂、緊張和易怒、坐立不安、頭痛、顫抖、盜汗和睡眠障礙。
其他方面
社交退縮、出現自殺的念頭、意圖、計畫和嘗試。
如果出現以上這些徵兆,千萬別輕忽,建議尋求專業醫師或心理師的協助。
台灣人失眠比例?
雖然文獻沒有直接提到台灣失眠比例的數據,但從其他研究以及普遍的社會現象來看,失眠的確困擾著不少人。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數據,國人每年要服用約3.27億顆安眠藥,另外根據國健署的調查,國內成年人失眠症狀盛行率為23.5%,其中慢性失眠(失眠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的盛行率為6.7%,顯見國內失眠的情形不是少數現象。尤其在疫情期間,焦慮、壓力等情緒更容易影響睡眠。失眠的確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不只台灣,許多國家的人都深受其擾。
失眠原因有哪些?
文獻中提到以下幾個可能的原因:
精神疾病
例如:憂鬱症、焦慮症等,文獻提到高達80%的憂鬱症門診病患和90%以上的住院病患都有失眠症狀。
其他睡眠障礙
像是晝夜節律睡眠覺醒障礙(體內生理時鐘與外在環境不匹配)、不寧腿症候群(靜止時肢體出現感覺不適或不寧腿症)、週期性肢體運動障礙(睡眠中出現重複的腿部運動)、睡眠呼吸中止症(打鼾、喘氣、被目發現呼吸中止、白天嗜睡)。
藥物和物質使用
酒精、咖啡因、尼古丁、抗憂鬱藥、減充血劑、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β-腎上腺素阻斷劑、興奮劑、他汀類藥物等都可能影響睡眠。
身體疾病
中風、帕金森氏症、神經病變、創傷性腦損傷、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衰竭、類風濕性關節炎、纖維肌痛症、骨關節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冠狀動脈疾病、胃食道逆流等。
心理壓力
例如 :工作壓力、人際關係問題、重大生活事件等。
不良的睡眠習慣
例如:睡前使用3C產品、不規律的睡眠時間、睡前吃大餐或劇烈運動等。
睡眠環境
吵雜的環境、過亮或過暗的光線、溫度過高或過低等。
台灣有哪些地方可以治療失眠問題?
以下醫療院所可以治療失眠問題:
醫院的睡眠中心或身心科門診
可以進行詳細的睡眠評估,找出失眠的原因,並提供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例如認知行為治療)等專業協助。
精神科診所或心理治療所
提供心理治療,例如認知行為治療,幫助調整睡眠習慣和想法,改善失眠問題。
中醫診所
文獻中提到中醫的針灸和推拿可能對慢性失眠有幫助,藥物也可以改善失眠。
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
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可以提供專業的診斷和治療建議。
如何優化睡眠策略?
優化睡眠策略需要考量三個要素:
睡眠品質
指的是睡眠的連續性和深度,以及醒來後的恢復感。
睡眠時間
指的是適合不同年齡層的睡眠時長。
睡眠時段
指的是與個人生理時鐘一致的睡眠時間。
除藥物治療,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做到以下3件事幫次改善睡眠品質:
紀錄睡眠日記
記錄你的睡眠時間、睡眠品質、睡前活動等,可以幫助醫師更了解你的睡眠狀況。
與家人或伴侶溝通
如果睡眠問題會影響到家人或伴侶,可以與他們溝通,尋求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保持耐心
治療失眠需要時間和耐心,不要因為短期內沒有明顯改善就放棄治療。
結語
過去,醫生常常開立安眠藥來改善睡眠。但現在,越來越強調行為療法的重要性,尤其是針對失眠,認知行為療法比藥物更有效且安全。
總之,想要睡得好,除了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也要找出失眠的根本原因,並尋求專業的協助。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幫助大家擺脫失眠的困擾,擁有甜甜的美夢!
睡得好,才能擁有健康的身心!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了解失眠,並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如果你有失眠的困擾,別忘了尋求專業協助,早日擺脫失眠的糾纏,擁抱美好的睡眠!
Reference
[1] Answer: E Sleep disruption can cause all of these symptoms, and all are common among individuals with disturbed nighttime sleep.
[2] Ohayon M.M.: From wakefulness to excessive sleepiness: what we know and still need to know. Sleep Med Rev 2008; 12: pp. 129.
[3] Senaratna C.V., Perret J.L., Lodge C.J., et. al.: Prevalence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Sleep Med Rev 2017; 34: pp. 70.
[4] Potential therapeutic effect and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COVID19induced depression: A review. /Anatomical record (Hoboken, N.J. : 2007) /2021LINK
[5] Acupuncture plus Tuina for chronic insomnia: A protocol of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2021LINK
[6] Veterans’ experiences with and perspectives on insomnia treatment: A qualitative study. /Psychological services /2022LINK
[7] Telemedicine and insomnia: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leep medicine /2022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