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認識思覺失調症,擁抱希望與康復

許多思覺失調症病人害怕被貼上「精神病」標籤,這份恐懼源於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誤解與污名化。了解疾病的真相,是克服恐懼、積極面對人生的第一步。讓我們一起認識思覺失調症,戰勝社會偏見,擁抱更美好的未來。

目錄

認識思覺失調症:不再害怕未知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功能失調的疾病,影響病人的思考、情感、知覺和行為。它並非人格缺陷或智力不足,而是一種需要醫療介入的疾病。 全球約有 0.6% 至 1.9% 的人罹患思覺失調症,影響遍及各個社會階層和種族群體。

我們可以將大腦想像成一座繁忙的城市,神經傳導物質就像城市裡的交通工具,負責傳遞訊息。思覺失調症病人的大腦中,這些交通工具的運作可能出現異常,導致訊息傳遞混亂,進而產生幻覺、妄想等症狀。

幻覺

聽到、看到或感覺到不存在的事物。例如,聽到有人在背後議論自己,或者看到不存在的人影。

妄想

堅信不真實的想法,即使有證據反駁也難以動搖。例如,認為自己擁有超能力,或者被政府秘密監視。

思考混亂

難以組織思緒,表達不清,語無倫次。

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改善病人預後的關鍵。如同其他疾病,越早介入,效果越好。早期治療可以幫助病人更好地控制症狀,維持正常生活。

病情分期:了解疾病的發展階段

思覺失調症的病程通常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一:前驅期

症狀不明顯,可能出現社交退縮、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這個階段容易被忽略,但早期介入可以延緩疾病的發展。

階段二:急性期

症狀明顯,出現幻覺、妄想、思考混亂等。這個階段需要積極治療,控制症狀。

階段三:穩定期

症狀得到控制,但可能仍存在一些殘餘症狀。這個階段需要持續治療和支持,預防復發。

了解疾病的分期,有助於病人和家屬更好地應對疾病的發展,並配合醫生制定合適的治療計畫。

多元治療選擇:找到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通常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

藥物治療

抗精神病藥物是治療思覺失調症的主要藥物,可以幫助控制幻覺、妄想等症狀。目前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抗精神病藥物,醫生會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藥物。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例如體重增加、嗜睡等。病人應與醫生充分溝通,共同管理副作用。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可以幫助病人學習應對壓力和管理情緒,提高社交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認知行為治療(CBT)、家庭治療和團體治療。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對於病人的康復至關重要。家人、朋友和社群的支持可以幫助病人建立自信,克服孤獨感,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康復建議:積極參與,重拾生活掌控權

除了專業治療,病人自身也可以積極參與康復過程,以下是一些建議:

規律作息

保持規律的作息,有助於穩定情緒和改善睡眠。

健康飲食

均衡飲食,避免過度攝取咖啡因和酒精。

適度運動

適度運動可以釋放壓力,改善情緒。

參與社交活動

積極參與社交活動,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繫。

學習放鬆技巧

學習放鬆技巧,例如冥想、瑜伽等,有助於緩解壓力。

尋求支持團體

參與思覺失調症支持團體,與其他病人交流經驗,互相鼓勵。

風險與挑戰:正視問題,積極應對

思覺失調症病人可能面臨一些風險和挑戰,包括:

復發

思覺失調症容易復發,因此需要長期治療和監測。

共病

思覺失調症病人容易出現其他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焦慮症等。

社會污名化

社會對思覺失調症的誤解和污名化,可能導致病人受到歧視和排斥。

面對這些風險和挑戰,病人需要正視問題,積極應對。與醫生保持密切聯繫,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尋求家人朋友的支持,勇敢面對社會偏見。

克服社會污名化:從自身做起,改變世界

社會污名化是思覺失調症病人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為了克服污名化,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改變世界。

自我接納

接納自己的疾病,不要因為患病而感到羞恥。

教育公眾

向家人朋友和社會大眾普及思覺失調症的知識,消除誤解。

勇敢發聲

分享自己的經歷,鼓勵其他病人勇敢面對生活。

研究顯示,當人們了解思覺失調症的真相後,往往會減少對病人的歧視。透過教育和宣導,我們可以營造一個更加友善和包容的社會環境。

結語:與專業醫師合作,擁抱美好未來

思覺失調症並非絕症,透過積極治療和支持,許多病人可以過上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面對疾病,最重要的是不放棄希望,與專業醫師合作,共同制定康復計畫。記住,你並不孤單,有許多人和你一起努力,共同戰勝疾病,擁抱美好未來。

Reference

[1] Schizophrenia: A developmental disorder with a risk of nonspecific but avoidable decline. /Schizophrenia research /2022 LINK

[2] [Schizophrenia: What NonPsychiatrist Physicians Need to Know]. /Acta medica portuguesa /2019 LINK

[3] Substance Use Patterns and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Inpatients at a Community Teaching Hospit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2020 LINK

[4] Schizophrenia Outside the Brai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 /2022 LINK

[5] Social Perception in Schizophrenia: Evidence of Reduced Prejudiced Attitudes Among People With a Diagnosis of Schizophrenia.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1 LINK

[6] Stigma towards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negative symptoms and diagnosis awareness on preference for social distance. /Psychiatry research /2021 LINK

[7] Internalized stigma and its impact on 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2019 LINK

[8] From Onset and Prodromal Stage to a LifeLong Course of Schizophrenia and Its Symptom Dimensions: How Sex, Age, and Other Risk Factors Influence Incidence and Course of Illness. /Psychiatry journal /2019 LINK

[9] [“Early detection of schizophrenia, why and who to contact?”] /La Revue du praticien /2021 LINK

[10] Research advances in addon treatment for negative symptoms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 /Zhong n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 =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2020 LINK

[11] An update on current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emerging agen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chizophreni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anaged care /2020 LINK

[12] Developments in B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s for Negative Symptoms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of Schizophrenia. /Neuroscience bulletin /2021 LINK

[13] “Entry to the Society from the Schizophrenic Cave” A Qualitative MetaSynthesis of Job Experiences for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Issues in mental health nursing /2020 LINK

[14] Addressing Patients’ Unmet Needs to Improve Outcomes in Schizophrenia.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21 LINK

[15] Observed Social Support and Willingnes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 /2020 LINK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