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皮膚癢抓不停?濕疹、異位性皮膚炎、乾癬,傻傻分不清?這篇讓你秒懂!

小萱最近總是覺得皮膚非常癢,尤其是手肘和膝蓋後面。每次忍不住抓癢時,皮膚總是破了,還會出現紅腫,甚至有些脫皮。她的晚上經常因為癢到無法入睡,白天也因此心情不好,常常焦躁不安。

一開始,小萱以為自己得了乾癬,因為她看到一些網路上的圖片,皮膚上也有乾燥的鱗屑。但又想起來,自己好像也沒那麼嚴重,她的紅腫和脫皮似乎並不像乾癬那麼明顯。於是,她決定去看皮膚科醫生。

醫生仔細檢查後,告訴她其實這是異位性皮膚炎,常見於過敏體質的人。醫生解釋說,異位性皮膚炎會讓皮膚變得非常乾燥,進而出現癢、紅腫、脫皮的症狀,而且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或反覆發作。醫生還提醒小萱,保持皮膚的滋潤非常重要,避免過度抓癢,這樣才能減少感染的風險。

聽了醫生的解釋,小萱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並沒有得乾癬,也不像是濕疹那樣的急性過敏反應,而是異位性皮膚炎。醫生給了她一些潤膚膏和治療藥膏,並告訴她注意生活中的過敏源。小萱心裡輕鬆了不少,開始按照醫生的建議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因此不再被皮膚問題困擾,睡得更安穩了。
哈囉大家好!今天聊聊濕疹、異位性皮膚炎、和乾癬這三個常常讓人搞混的皮膚問題。它們看起來好像有點相似,但其實是不同的疾病喔!就像三胞胎,乍看之下很像,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各自的特徵。今天就帶大家一分鐘搞懂,讓你不再傻傻分不清,掌握正確的皮膚保養與治療方法!

目錄

濕疹(Eczema):皮膚發炎的「大家族」

首先,我們來談談「濕疹」。 想像一下,皮膚就像一口鍋子,濕疹就像鍋子裡的水煮沸了一樣,會冒出一些小泡泡,也就是我們看到的疹子。

濕疹其實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就像一個大家庭,包含了很多種不同的皮膚發炎狀況,例如汗皰疹、錢幣狀濕疹等等。而異位性皮膚炎和接觸性皮膚炎,也都被包含在濕疹這個大家族裡面。所以,當醫生跟你說你得了濕疹,其實只是告訴你皮膚發炎了,並沒有明確指出是哪一種疾病。這時候,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才能確定喔!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皮膚的「敏感寶寶」

接著,我們來看看「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就像一個敏感寶寶,皮膚的屏障功能比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發炎。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皮膚的城牆比較脆弱,敵人很容易入侵。而且,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的免疫系統也比較容易出問題,就像城內的守衛比較散漫,容易讓敵人有機可乘。異位性皮膚炎的疹子通常會出現在臉頰、頭皮、手肘內側、膝蓋後側等部位,而且非常癢! 就像有無數隻小蟲子在皮膚上爬來爬去,讓人忍不住想抓。

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皮膚的「過敏反應」

那「接觸性皮膚炎」又是怎麼回事呢? 接觸性皮膚炎就像皮膚遇到過敏原或刺激物而產生的反應,就像你對花粉過敏一樣。常見的過敏原包括金屬、化妝品、清潔劑等等。接觸性皮膚炎的疹子通常會出現在接觸到過敏原或刺激物的部位,例如戴手錶的地方、塗抹化妝品的地方等等。它也可能伴隨著紅腫、水泡、脫屑等症狀。

乾癬(Psoriasis):皮膚的「過度增生」

最後,我們來認識一下「乾癬」。 乾癬和前面提到的濕疹家族成員很不一樣。乾癬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疾病,皮膚細胞生長速度過快,導致皮膚增厚、發紅、脫屑,就像皮膚上覆蓋了一層厚厚的銀白色鱗片。乾癬的疹子通常會出現在頭皮、手肘、膝蓋、下背部等部位,也可能影響指甲和關節。 乾癬和異位性皮膚炎雖然都是慢性發炎性疾病,但它們的免疫反應機制不同,治療方法也不一樣喔!

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乾癬,怎麼分?

總結一下如何分辨這些皮膚問題:

特徵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乾癬
定義廣泛的皮膚發炎概念,包含許多不同種類的皮膚炎慢性發炎性疾病,皮膚屏障功能差,容易受到刺激而發炎,非常癢接觸到過敏原或刺激物引起的皮膚發炎反應慢性發炎性疾病,皮膚細胞生長過快,導致皮膚增厚、發紅、脫屑
病因多種因素,例如過敏、刺激、感染等遺傳、環境、免疫系統失調等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免疫系統失調
症狀紅腫、水泡、脫屑、搔癢等,依據不同類型而異嚴重搔癢、乾燥、紅腫、脫屑,好發於臉頰、頭皮、手肘內側、膝蓋後側紅腫、水泡、脫屑、搔癢,好發於接觸過敏原的部位增厚、發紅、脫屑,好發於頭皮、手肘、膝蓋、下背部

額外補充:

異位性皮膚炎和接觸性皮膚炎都可能出現在手上,這時候需要仔細觀察疹子的形態、分布位置、是否有接觸到可疑的過敏原或刺激物等,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乾癬和異位性皮膚炎有時在手掌和腳掌的表現很類似,都可能出現增厚和脫屑,這時候需要考慮其他因素,例如是否有指甲病變、關節炎等,才能區分。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可能有免疫功能缺陷的問題,例如容易感染、對某些病毒的抵抗力較弱等。

治療方面,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和乾癬都需要根據不同的病情和嚴重程度來制定治療方案,包括局部藥物、口服藥物、光照療法等等。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更了解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和乾癬的區別。如果大家有任何皮膚問題,還是要記得尋求專業皮膚科醫生的協助喔!千萬不要自己亂擦藥,以免延誤病情。

Reference

[1] Annoying Psoriasis and Atopic Dermatitis: A Narrative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2 LINK

[2] Exploration of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the Common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Psoriasis and Atopic Dermatitis.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2 LINK

[3] Contact dermatitis and atopic dermatitis: two tales, an interwoven story. /Giornale italiano di dermatologia e venereologia : organo ufficiale, Societa italiana di dermatologia e sifilografia /2019 LINK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天氣乾燥,濕疹就發作?教你如何做好皮膚保濕管理!
天氣乾癢?濕疹保濕大作戰!告別乾燥肌,從泡澡鎖水、挑選無刺激保養品開始。神經醯胺加強保水,搭配濕敷、調整清潔習慣,打造水嫩肌。嚴重者請諮詢醫師!
光照治療、濕敷有效嗎?非藥物治療全攻略!
濕疹、皮膚炎反覆發作?告別藥物依賴,光照、濕敷等非藥物療法溫和舒緩,搭配植物成分、瑜珈冥想,由內而外穩定膚況,重拾自信健康美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