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ivudine | 拉密芙叮膜衣錠300毫克

拉密芙叮膜衣錠用於治療愛滋病(HIV),必須與其他抗病毒藥物一起使用,需醫生處方。常見副作用:頭痛、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皮疹、掉髮、關節痛、肌肉痠痛、疲倦、發燒。較不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貧血、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指數上升。罕見但嚴重的副作用:胰臟炎、乳酸中毒、體脂肪異常堆積、嚴重肌肉病變。如果您對此藥物過敏,請勿使用。服藥期間,請務必告知醫生您正在使用的其他藥物。此藥無法完全避免HIV傳染,仍需做好防護措施。服藥期間仍可能發生其他感染或併發症,請定期回診追蹤。孕婦、哺乳婦女及腎功能不全者,請告知醫生,醫生會調整劑量。儲存於25°C以下。

項目說明
中文名拉密芙叮膜衣錠300毫克
英文名Lamivudine-Teva Film-Coated Tablets 300mg
學名LAMIVUDINE
適應症與其他抗愛滋病毒藥物合併使用,治療成人和兒童的愛滋病。
服用方式這款藥物需要醫生處方才能購買。治療必須由有治療愛滋病經驗的醫生開始。
副作用1.血液方面: 偶爾會出現白血球、紅血球或血小板減少。罕見紅血球生成障礙。

2.代謝方面: 常見乳酸過高。少見乳酸中毒、體脂肪重新分佈和堆積。

3.神經方面: 常見頭痛。罕見感覺異常、周邊神經病變。

4.腸胃方面: 常見噁心、嘔吐、上腹痛、腹瀉。少見胰臟炎、澱粉酶升高。

5.肝膽方面: 偶爾會出現肝指數 (AST、ALT) 短暫升高。

6.皮膚方面: 常見皮疹、掉髮。

7.肌肉骨骼方面: 常見關節痛、肌肉病變。少見橫紋肌溶解。

8.其他方面: 常見疲倦、不適、發燒。
禁忌症對拉米夫定或其任何成分過敏的患者禁用。
交互作用Lamivudine不太容易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因為它主要以原型經由腎臟排出,代謝和與血漿蛋白結合的比例都較低。

雖然lamivudine主要透過腎臟主動分泌排出,但仍須留意與其他併服藥物的交互作用,尤其是那些也經由相同途徑(有機陽離子運輸系統)排出的藥物,例如trimethoprim。其他部分經此途徑排出的藥物,例如ranitidine和cimetidine,已證實與lamivudine不會產生交互作用。 大部分經由其他腎臟排泄途徑(例如腎絲球過濾或有機陰離子運輸)的藥物,與lamivudine也不太會有明顯的交互作用。
保存方式儲存於25°C以下
注意事項Lamivudine不可單獨使用治療HIV感染。目前包含Lamivudine在內的抗反轉錄病毒療法,並不能完全防止HIV透過性行為或血液傳染給他人,仍須採取安全性行為等預防措施。即使接受Lamivudine或其他抗反轉錄病毒治療,患者仍可能發生伺機性感染和其他HIV相關併發症,因此必須由具備HIV治療經驗的醫師密切追蹤。

1.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度至重度腎功能不全患者,Lamivudine在體內排除速度較慢,導致血中濃度升高,因此需要調整劑量 (請參閱藥物仿單中的用法用量)。

2.胰臟炎:服用Lamivudine的患者曾有胰臟炎症狀的報告,但目前無法確定是藥物或HIV感染本身所引起。若患者出現腹痛、噁心、嘔吐,或相關生化檢驗值異常,應考慮胰臟炎的可能性,並暫停服用Lamivudine直到排除診斷。

3.乳酸中毒/伴隨脂肪變性之重度肝腫大:單獨或合併使用抗反轉錄病毒核苷類似物 (包含Lamivudine) 治療HIV感染的患者,曾有發生乳酸中毒和伴隨嚴重脂肪變性的肝腫大案例,部分案例甚至導致死亡,且主要發生於女性。乳酸中毒的臨床症狀包括:全身無力、食慾不振、體重突然下降、腸胃道不適和呼吸道症狀 (例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肝臟疾病高風險族群的患者在使用Lamivudine時需特別注意。治療期間,若患者出現疑似乳酸中毒或肝毒性 (例如:肝腫大、脂肪變性,即使血清轉胺酶濃度未明顯升高) 的臨床症狀或檢驗數據異常,應立即停藥。

4.體脂肪移位與堆積:接受抗反轉錄病毒藥物合併治療的患者,可能會出現體脂肪移位和堆積,例如:腹部肥胖、水牛肩、四肢消瘦、臉部消瘦和乳房腫大,部分患者的血脂和血糖也可能單獨或同時升高 (請參閱藥物仿單中的副作用)。蛋白酶抑制劑 (PIs) 和非核苷類反轉錄酶抑制劑 (NNRTIs) 與這些副作用的發生較為相關,尤其是血脂異常。血脂異常是一個多重因素造成的症狀,與患者的HIV感染程度、年齡、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時間等因素有關,其長期影響尚不清楚。因此,臨床評估時應包含體脂肪的評估,並監測患者的血脂和血糖,如有異常應給予適當的治療。

5.免疫重建發炎症候群 (IRIS):免疫功能嚴重低下的HIV感染者,在開始接受抗反轉錄病毒治療後,體內對先前存在的無症狀或伺機性感染產生發炎反應,可能導致臨床症狀加劇。這些反應通常發生在治療開始後的數週或數月內,例如:巨細胞病毒視網膜炎、全身性或局部性分枝桿菌感染,以及肺囊蟲肺炎。任何發炎症狀都應立即評估,並在必要時進行治療。自體免疫疾病 (例如:格雷夫斯病、多發性肌炎、格林-巴利症候群) 也可能在免疫重建時期發生,發病時間可能在治療開始後數月,且症狀表現可能不典型。

6.B型肝炎合併感染:臨床試驗和上市後使用經驗顯示,部分合併感染B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在停用Lamivudine後,可能出現B型肝炎復發的臨床症狀或檢驗數據異常,對於肝功能已失代償的患者,甚至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合併感染HIV和B型肝炎病毒的患者,若停用Lamivudine,應定期監測肝功能和HBV病毒複製指標。

7.懷孕和哺乳:目前關於懷孕期間使用Lamivudine的數據有限。研究顯示Lamivudine可穿過胎盤。孕婦只有在預期效益大於風險時才可使用。動物生殖研究 (請參閱藥物仿單中的臨床前安全性資料) 雖不能完全預測人體反應,但在兔子研究中發現可能存在早期胚胎流失的風險。有報告指出,新生兒或嬰兒在子宮內或產程中暴露於核苷類反轉錄酶抑制劑 (NRTIs),可能導致血清乳酸濃度輕微且短暫升高,但與臨床症狀的相關性尚不清楚。此外,少數案例報告指出NRTIs可能造成生長遲緩、癲癇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但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與子宮內或產程中暴露於NRTIs有關。因此,目前關於使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預防母嬰垂直感染HIV的臨床建議並未改變。衛生專業人員建議,感染HIV的婦女不應哺乳,以避免傳染HIV。口服Lamivudine後會分泌至乳汁,乳汁中的濃度與血清濃度相似 (1-8 μg/ml)。由於Lamivudine和HIV病毒都會分泌至乳汁,因此建議服用此藥的母親不要哺乳。

8.對駕駛和操作機械的影響:目前沒有研究調查Lamivudine對駕駛或操作機械能力的影響。從藥理作用來看,預期不會對這些活動產生不良影響。然而,評估患者的駕駛或操作機械能力時,仍需考量患者的臨床狀況和Lamivudine的副作用。

9.副作用:單獨或與其他抗反轉錄病毒藥物併用治療HIV感染期間,曾發生以下副作用,但無法確定是由藥物或疾病本身引起。副作用的發生頻率分為:很常見 (>1/10)、常見 (>1/100, <1/10)、不常見 (>1/1000, <1/100) 等...(詳見藥物仿單)。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