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失智症治療新趨勢:藥物、非藥物療法全攻略

有聲書播放

失智症治療新趨勢全攻略!深入解析藥物與非藥物療法,助您延緩疾病進程、提升病人生活品質。從阿茲海默症新藥的曙光,到多元化的非藥物治療選擇,提供全方位的照護指南。更分享改善睡眠、家庭支持、善用社會資源等實用建議,攜手點亮希望,共同面對失智症的挑戰。
失智症,如同記憶花園中的無聲盜賊,悄悄偷走人們的珍貴回憶與認知能力。在台灣,隨著人口老化,失智症的盛行率也逐年攀升,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調查,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已達7.99%,相當於每百位長者中就有近8位受其影響。面對這日益嚴峻的挑戰,我們該如何應對?本文將深入探討失智症的治療新趨勢,涵蓋藥物和非藥物療法,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攻略。

目錄

藥物治療:為腦部架起橋樑

阿茲海默症治療藥物:現況與展望

目前,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治療主要目標是緩解症狀,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並延緩疾病的進程。現有的藥物可分為兩大類:

  • 膽鹼酯酶抑制劑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這類藥物,如 Donepezil,透過抑制乙醯膽鹼酯酶,增加腦中乙醯膽鹼的含量,從而改善認知功能。如同為逐漸黯淡的腦部神經元,注入一絲活力,讓它們重新連接。
  • NMDA 受體拮抗劑 (NMDA receptor antagonists): Memantine 透過調節腦部 glutamate 的活性,保護神經細胞免受過度刺激的損害,有助於改善記憶和學習能力。它就像一位溫柔的守護者,為神經細胞建立起一道防護牆。

然而,這些藥物並非萬能,只能減緩症狀,無法根治疾病。

阿茲海默症新藥:曙光乍現?

近年來,阿茲海默症的藥物研發領域迎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Aducanumab 是一種 amyloid beta 導向的單株抗體,旨在清除大腦中的 amyloid beta 斑塊,被視為一種疾病修飾療法 (Disease-Modifying Therapy)。雖然健保尚未給付,仍為自費項目,但給予病人及家屬一線希望。

台灣健保資訊: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TFDA) 已通過部分針對阿茲海默症的新藥,這些藥物主要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症病人。然而,目前這些新藥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病人需自費使用,費用較高。衛福部表示,將積極推動這些藥物納入健保給付,以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健保署也表示,是否納入健保給付需要審慎評估藥物的療效、副作用和費用等因素,若能納入給付,可能會設定相對嚴格的給付條件,以確保新藥對病人的效果。

改善精神行為症狀的藥物

失智症病人常伴隨精神行為症狀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如:

  • 憂鬱
  • 焦慮
  • 妄想
  • 睡眠障礙

這些症狀不僅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也增加照顧者的負擔。醫師可能會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開立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物等,以緩解這些症狀。

非藥物治療:滋養身心靈的甘泉

除了藥物治療,非藥物療法在失智症的照護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如同滋養身心靈的甘泉,可以改善病人的認知功能、情緒和行為,提升生活品質。

結構式活動安排:建立規律,穩定情緒

為失智症病人安排結構式的活動,可以幫助他們維持認知功能,穩定情緒,並減少不適當的行為。這些活動可以包括:

  • 懷舊療法 (Reminiscence Therapy): 透過回憶過去的事件,激發病人的記憶和情感,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和歸屬感。
  • 認知刺激療法 (Cognitive Stimulation Therapy, CST): 透過一系列的團體活動,刺激病人的認知功能,如記憶、語言和注意力。
  • 藝術治療 (Art Therapy): 透過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讓病人表達情感,增進自我認識和創造力。
  • 運動 (Exercise): 適度的運動可以改善病人的心肺功能、平衡感和協調性,並促進腦部的血液循環,有助於維持認知功能。

非藥物治療趨勢:多元化的選擇

隨著研究的深入,非藥物療法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元化。以下是一些新的趨勢:

  • 體感互動遊戲 (Exergaming): 結合運動和遊戲,可以增加病人的參與度和樂趣,同時達到運動和認知訓練的效果。
  • 音樂治療 (Music Therapy): 音樂可以喚起病人的情感和記憶,改善情緒和行為問題。
  • 園藝治療 (Horticultural Therapy): 透過種植植物,讓病人接觸大自然,減輕壓力,增進身心健康。
  • 輔助科技 (Assistive Technology): 運用科技產品,如:
  • 視覺地圖 (Visual mapping)
  • 行動軟體
  • 智慧提醒,幫助病人管理日常生活,增強獨立性。

失智症病人如何改善睡眠品質?

睡眠障礙是失智症病人常見的問題,會影響認知功能和情緒。以下是一些改善睡眠品質的方法:

  • 規律的作息: 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避免白天睡太多。
  • 舒適的睡眠環境: 保持臥室安靜、黑暗和涼爽。
  • 睡前放鬆活動: 睡前可以泡澡、聽音樂或做一些輕柔的伸展運動。
  • 避免睡前飲用咖啡因或酒精: 這些物質會影響睡眠品質。
  • 光照治療: 早上接受光照可以幫助調節生理時鐘。

女性荷爾蒙替代療法 (HRT) 與失智症風險:迷霧重重?

關於女性荷爾蒙替代療法 (HRT) 與失智症風險之間的關係,目前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有些研究顯示,HRT 可能會降低失智症的風險,但另一些研究則發現,HRT 可能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特別是在年紀較大的婦女身上。

重要提醒: 女性在考慮 HRT 時,應與醫師充分討論,權衡利弊,並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和風險因素做出決定。目前,HRT 並不建議作為預防失智症的常規手段。

如何改善失智症:從現在開始行動

失智症的治療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需要病人、家屬和醫療團隊的共同努力。以下是一些行動建議:

  • 及早診斷: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出現認知功能下降的症狀,應及早尋求醫療協助,進行診斷和評估。
  • 積極治療: 遵循醫囑,積極接受藥物和非藥物治療。
  • 家庭支持: 家人的支持和關愛對失智症病人至關重要。
  • 參與社團: 參加失智症相關的社團和活動,可以獲得更多的資訊和支持。
  • 善用社會資源: 台灣有許多社福團體和基金會提供失智症照護的相關服務,如:
  • 失智症協會
  • 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服務基金會

台灣社服與相關基金會資訊:

  • 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 衛生福利部推動七大策略,強化失智症照護與社區服務。
  • 長照2.0與照護資源: 長照專區(1966專線)整合相關照護資源,提供失智症病人及家屬諮詢與服務。

結語:點亮希望,攜手前行

失智症並非絕症,即使記憶會褪色,愛與關懷卻能長存。透過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我們可以延緩疾病的進程,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給予失智症病人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讓他們在愛的包圍下,安享晚年。讓我們攜手前行,點亮希望,共同面對失智症的挑戰!

常見問題精選

Q1: 失智症在台灣的盛行率如何?

A: 根據最新調查,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已達7.99%。

Q2: 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治療有哪些?

A: 主要有膽鹼酯酶抑制劑(如Donepezil)和NMDA受體拮抗劑(如Memantine),旨在緩解症狀。

Q3: Aducanumab是什麼?

A: Aducanumab是一種amyloid beta導向的單株抗體,被視為一種疾病修飾療法,但目前健保尚未給付。

Q4: 失智症病人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有哪些?

A: 常見症狀包括憂鬱、焦慮、妄想和睡眠障礙,可透過藥物緩解。

Q5: 非藥物治療在失智症照護中的作用是什麼?

A: 非藥物療法可改善病人的認知功能、情緒和行為,提升生活品質。

Q6: 結構式活動安排包括哪些內容?

A: 包括懷舊療法、認知刺激療法、藝術治療和運動等,有助於維持認知功能。

Q7: 改善失智症病人睡眠品質的方法有哪些?

A: 包括規律作息、舒適的睡眠環境、睡前放鬆活動和避免睡前飲用咖啡因或酒精。

Q8: 如何獲得失智症照護的相關資源?

A: 可透過失智症協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服務基金會,或撥打長照專線1966尋求協助。

本文內容參考國際醫學期刊之研究文獻,以及醫學教科書之資料,作為知識依據。

[1] Mangal, R., & Ding, Y. (2022). Mini review: Prospective therapeutic targets of Alzheimer’s disease. Brain circulation.

[2] Kverno, K. (2022). New Treatment Aimed at Preventing Alzheimer’s Dementia.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3] drugbank – Donepezil

[4] drugbank – Memantine

[5] Ogbodo, J-O.et al. (2022).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Current aging science.

[6] Cesari, M.et al. (2021).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for Early Dementia.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 aging.

[7] Assunção, S-S.et al. (2022). Meaningful benefits: a framework to assess disease-modifying therapies in preclinical and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8] Venegas-Sanabria, L-C.et al. (2024). Efficacy of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in Cognitive Impairment: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Geriatric Psychiatry.

[9] Reynolds, G-O., Willment, K., & Gale, S-A. (2021). Mindfulness and Cognitive Training Intervention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mpact on Cognition and Moo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0] Emblad, S-Y-M., & Mukaetova-Ladinska, E-B. (2021). Creative Art Therapy as a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ports.

[11] Zubatsky, M.et al. (2023). Comparisons of Cognitive Stimulation Therapy Between Community Versus Hospital-Based Settings: A Multi-Site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uthern Gerontological Society.

[12] Yu, T., Lane, H., & Lin, C. (2021). Novel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An Updated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13] Boatman, F.et al. (2020). Assistive technology: Visual mapping combined with mobile software can enhance quality of life and ability to carry out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individuals with impaired memory. Technology and health care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14] Lee-Cheong, S., Amanullah, S., & Jardine, M. (2022). New assistive technologies in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care: A PubMed review.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 Zhou, C.et al. (2020). The Effect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Female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ementias.

[16] Stute, P.et al. (2021). Cognitive health after menopause: Does 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 affect it?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17] 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衛生福利部

[18] 失智症政策綱領2.0-衛福部 長照專區(1966專線)

[19] Error: 403 Client Error: Forbidden for url: https://www.gov.tw/News\_Content\_26\_505332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給失智症照護者的居家照護全攻略:打造安全環境與生活自理技巧
面對失智症居家照護,您是否感到茫然?這份懶人包將帶您打造安全舒適的居家環境,提供實用的生活自理技巧與飲食建議,助您減輕照護負擔,提升病人生活品質。更提供台灣社福資源,讓您不再孤單,與家人一同營造溫馨安心的家。
破解失智症迷思:阿茲海默症會人傳人?你一定要知道的風險因子!
破解失智症迷思!阿茲海默症會傳染嗎?本文深入淺出解析阿茲海默症的成因、風險因子(年齡、基因、生活習慣等),並闢謠傳染迷思。更提供實用建議,教您如何透過飲食、運動等方式積極預防,守護腦部健康。及早了解、及早預防,降低失智風險!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