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個問題很重要?肌少症的潛在風險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身體機能會逐漸衰退,這是自然現象。然而,若衰退的速度過快,影響到日常生活,就可能需要警惕是否為肌少症。肌少症不僅僅是肌肉減少,更重要的是肌肉力量和功能的下降。它會增加跌倒、骨折的風險,降低活動能力,甚至可能影響免疫力,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不可輕忽。更重要的是,肌少症可能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因為肌肉的健康與整體代謝和發炎反應息息相關。因此,早期識別並積極管理肌少症,對於維持長輩的健康和獨立生活能力非常重要喔!
肌少症 vs. 正常老化:如何初步判斷?
要區分肌少症和正常老化,並非易事,因為兩者之間存在著連續性。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初步判斷:
走路速度
正常的步行速度會隨著年齡而略有下降,但如果明顯感覺走路變慢,甚至需要攙扶才能行走,就要注意。
可以簡單測試:在平地上走6公尺,如果花費超過6秒,可能存在肌少症的風險。
起身能力
從椅子上站起來是否需要扶手?或者起身時感到明顯的吃力?如果起身變得困難,代表下肢肌力可能不足。
握力
握力是評估全身肌肉力量的指標之一。
可以利用握力器進行測量。一般來說,男性握力小於28公斤、女性握力小於18公斤,就可能存在肌少症的風險。
反覆起立坐下測試
在不扶任何東西的情況下,嘗試從椅子上反覆站起坐下5次。
如果無法順利完成,或感到明顯的疲勞,可能需要進一步評估。
自我感受
是否感覺體力明顯變差?容易疲勞?活動後恢復時間變長?如果這些情況持續存在,也應提高警惕。
請注意,這些僅僅是初步的判斷方式,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出現上述情況,建議諮詢專業醫師,進行更詳細的檢查。
確診肌少症後怎麼辦?全方位治療與照護
如果經過醫師診斷,確診為肌少症,也不必過於擔心。肌少症是可以透過積極的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來改善的。治療肌少症的重點在於:
阻力型運動
這是治療肌少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透過舉重、彈力帶等方式,增加肌肉的負荷,刺激肌肉生長。
建議每週進行2-3次阻力型運動,每次運動涵蓋全身主要肌群。
對話範例:「王伯伯,我知道您覺得運動很累,但就像存錢一樣,現在多存一點肌肉,以後才能過更健康的生活。我們可以從簡單的開始,像是扶著椅子做深蹲,或是用彈力帶拉一拉,慢慢增加強度。」
充足的營養
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是肌肉合成的重要原料。
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1.2-1.5克的蛋白質。可以從肉類、魚類、蛋類、豆類等食物中獲取。
對話範例:「李媽媽,您平常吃得比較清淡,但為了讓肌肉更有力氣,要多吃一些蛋白質喔!像是雞蛋、豆腐、魚肉,都是很好的選擇。我們可以試著在三餐中都加入一份蛋白質食物。」
補充維生素D
維生素D對於肌肉功能和骨骼健康很重要。
可以透過曬太陽、食用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鮭魚、蛋黃)或補充劑來提高維生素D水平。
藥物治療
目前尚無專門治療肌少症的藥物,但醫師可能會根據個別情況,開立一些輔助藥物,如生長激素、睪固酮等。
跌倒預防
由於肌少症會增加跌倒的風險,因此應注意居家環境的安全,移除障礙物,加裝扶手等。
合併其他疾病治療
肌少症常與其他慢性疾病共存,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因此,應同時積極治療這些疾病。
治療計畫表 (範例)
時間 | 星期一 | 星期三 | 星期五 |
上午 | 阻力訓練(深蹲、舉啞鈴) | 阻力訓練(弓箭步、划船) | 阻力訓練(硬舉、伏地挺身) |
下午 | 戶外散步30分鐘 | 營養補充(高蛋白點心) | 社交活動(與朋友聊天、下棋) |
晚上 | 居家環境安全檢查、維生素D補充 | 伸展運動(放鬆肌肉) | 睡眠品質監測 |
如何獲取支持?尋求資源與心理調適
面對肌少症,除了醫療照護外,也別忘記心理支持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些可以尋求支持的管道:
家人和朋友
與家人和朋友分享您的感受,尋求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他們的陪伴可以減輕您的心理壓力,增加您積極治療的動力。
病友團體
參加病友團體,與其他有相同經歷的人交流。您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到應對肌少症的經驗,並獲得情感上的支持。
專業資源
諮詢醫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士。他們可以為您提供更詳細的醫療建議、運動指導和營養指導。
心理諮商
如果您感到情緒低落、焦慮等,可以尋求心理諮商師的協助。他們可以幫助您調整心態,積極面對肌少症。
積極面對,擁抱健康的老年生活
走路變慢、站起來吃力、握力變弱,不一定是正常的自然老化現象,也可能是肌少症的警訊。透過本文的介紹,相信您對肌少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請記住,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就能有效延緩肌少症的進程,維持健康和獨立的生活。
讓我們一起鼓勵身邊的長輩,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維持適當的運動和營養,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擁抱健康、快樂的老年生活!
常見問題精選
Q1: 肌少症是什麼?與正常老化有何不同?
A: 肌少症不只是肌肉減少,更重要的是肌肉力量和功能的下降,會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影響生活品質。
Q2: 如何初步判斷自己是否有肌少症風險?
A: 觀察走路速度、起身能力、握力,以及是否容易疲勞。若有疑慮,建議諮詢醫師進行檢查。
Q3: 確診肌少症後該怎麼辦?
A: 透過阻力型運動、攝取足夠蛋白質和維生素D,並注意跌倒預防,積極治療可以改善肌少症。
Q4: 阻力型運動該如何進行?
A: 透過舉重、彈力帶等方式,增加肌肉負荷,刺激肌肉生長。建議每週進行2-3次,涵蓋全身主要肌群。
Q5: 蛋白質應該攝取多少?
A: 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1.2-1.5克的蛋白質,可以從肉類、魚類、蛋類、豆類等食物中獲取。
Q6: 除了醫療照護,還可以從哪些管道獲得支持?
A: 家人朋友的支持、病友團體的交流、專業資源的諮詢,以及心理諮商,都能提供幫助。
Q7: 肌少症有哪些潛在風險?
A: 肌少症會增加跌倒、骨折的風險,降低活動能力,甚至可能影響免疫力,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