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肌少症?就像蓋房子地基不穩!
肌少症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年紀大或其他原因,讓我們的肌肉變少、力氣變小、身體功能變差。想像一下,我們的肌肉就像蓋房子的地基,地基不穩,房子當然就容易倒塌。
肌少症的「小徵兆」:身體在跟你求救!
肌少症不是一下子就發生的,它會慢慢出現一些徵兆:
- 體力變差、容易累: 以前輕鬆拿的東西,現在覺得很重。
- 走路變慢: 走路速度變慢,甚至要別人扶。
- 容易跌倒: 身體平衡不好,容易跌倒。
- 握力變差: 擰毛巾、開瓶蓋這些簡單動作都覺得困難。
- 體重變輕: 因為肌肉變少,所以體重也跟著下降。
肌少症自己檢查:先了解自己的狀況
去看醫生之前,你可以先自己做一些簡單的檢查,了解一下自己的狀況:
自己檢查一:量小腿圍
小腿圍可以大概知道你的肌肉量有多少。
- 怎麼量: 站直,用尺量小腿最粗的地方。
- 標準:
- 男生:小於 34 公分
- 女生:小於 33 公分
提醒: 這個只是初步的檢查,不能完全確定你是不是有肌少症喔。
自己檢查二:測握力
握力可以知道你的力氣大不大。
- 怎麼測: 用握力器量你常用那隻手的握力。
- 標準:
- 男生:小於 28 公斤
- 女生:小於 18 公斤
提醒: 握力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像是手有沒有受傷、有沒有很累等等。
自己檢查三:看看行動力
注意你走路的速度和從椅子上站起來的能力。
- 走路速度: 在平地上走一段路,看看要花多久時間。如果覺得走路速度變慢很多,就要注意了。
- 起身能力: 從椅子上站起來,看看是不是需要扶東西或別人幫忙。如果站起來很困難,可能代表腿部肌肉不夠力。
肌少症要看哪一科?找對醫生很重要!
如果你覺得自己或家人可能有肌少症,可以看以下這些科:
- 老年醫學科: 專門看老人家常見的病,對肌少症很有經驗。
- 復健科: 用運動來幫助病人恢復肌肉功能。
- 新陳代謝科: 檢查病人的營養狀況,給飲食建議。
- 骨科: 如果因為肌少症造成骨頭或肌肉的問題,可以看骨科。
- 家醫科: 可以做初步的檢查,再幫你轉到適合的科。
如果你不知道該看哪一科,可以先掛家醫科,請醫生幫你評估。
肌少症怎麼診斷?醫生會怎麼做?
去看醫生的時候,醫生會用這些方法來診斷:
1. 問你問題: 醫生會問你的症狀、以前有沒有生過什麼病、有沒有吃藥等等。
2. 身體檢查: 醫生會檢查你的握力、走路速度、平衡感等等。
3. 儀器檢查: 醫生可能會安排這些檢查,看看你的肌肉量:
- 雙能量X光吸收儀 (DEXA): 量你全身的骨頭、肌肉和脂肪有多少。
- 生物電阻分析 (BIA): 用電阻值來估算你的身體組成。
- 電腦斷層掃描 (CT) 或磁振造影 (MRI): 更精確地量你的肌肉體積。
看醫生前要準備什麼?讓看病更有效率!
為了讓你看病更有效率,建議你去看醫生之前先做好這些準備:
- 記錄症狀: 詳細記錄你的症狀、什麼時候開始、多久一次、嚴不嚴重等等。
- 整理病史: 提供完整的病史、有沒有吃藥、有沒有過敏等等。
- 帶相關檢查報告: 如果你之前做過相關檢查,請帶報告給醫生參考。
- 列出想問的問題: 把你想問的問題寫下來,以免忘記。
肌少症並不可怕,只要及早發現、積極治療,就能控制病情,恢復健康的生活。希望這份「步驟懶人包」能幫助你更了解肌少症,看病的時候不會害怕!記住,照顧好你的肌肉,就是照顧好你的健康!
常見問題精選
Q1: 什麼是肌少症?
A: 肌少症是指因年齡增長或其他因素導致的肌肉質量減少、肌力下降和身體功能衰退的症候群。
Q2: 肌少症有哪些症狀?
A: 常見症狀包括體力下滑、容易疲勞、走路速度變慢、容易跌倒、握力下降和體重減輕等。
Q3: 如何自我檢測是否有肌少症風險?
A: 可透過測量小腿圍、握力測試及觀察行走速度和起身能力等方式進行初步評估。
Q4: 懷疑有肌少症該看哪一科?
A: 建議尋求老年醫學科、復健科、新陳代謝科、骨科或家醫科醫師的協助。
Q5: 肌少症如何診斷?
A: 醫師會透過病史詢問、身體檢查和儀器檢測(如DEXA、BIA、CT或MRI)來評估肌肉量。
Q6: 肌少症如何治療?
A: 主要治療方式包括運動(阻力訓練和有氧運動)、飲食(攝取足夠蛋白質)及必要時使用輔助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