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的流行季節,其實存在地區差異
腸病毒是一種好發於嬰幼兒的病毒感染,主要經糞口、飛沫傳播,傳染力極強,常常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快速傳播,常見症狀有發燒、喉嚨痛、口腔潰瘍等,嚴重時可能引發腦膜炎、心肌炎等併發症。因此,平時做好勤洗手、降低與病人的接觸、保持環境清潔等預防措施非常重要,大流行期間更是不可輕忽。
了解腸病毒的流行季節並及早做好預防措施,是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重要守則。但其實腸病毒的流行季節並非所有地方都一樣,會因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而有所不同。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資料,腸病毒通常在每年三月底到四月初開始進入流行季節,於五月底到六月中達到高峰後逐漸趨緩,而其他地區則略有差異:
溫帶地區 – 夏季和初秋是高峰期
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腸病毒感染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溫帶地區位於南北緯23.5〫至66.5〫之間,包含國人常去旅行的日本、韓國、歐美國家與中國北部等地區,家長若有帶小朋友旅行的安排上須特別注意。
根據研究顯示,腸病毒感染主要發生在夏季和初秋。以美國為例,超過80%的腸病毒感染發生在六月到十月之間。這段時間氣溫較高,病毒更容易滋生和傳播,且孩子們也更常在戶外活動、玩耍,增加了接觸病毒的機會。
然而,這並不代表其他季節就完全安全。冬季也可能出現腸病毒的爆發,不能輕忽大意。
熱帶與亞熱帶地區 – 全年都有感染風險,雨季更需注意
熱帶地區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包含國人經常造訪的東南亞地區、中國南部等地,台灣則位於亞熱帶。
相較於溫帶地區,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腸病毒感染,呈現全年發生的趨勢,沒有明顯的高峰期和低峰期之分。這是因為這些地區氣溫終年溫暖,有利於病毒的生存和繁殖,尤其在雨季由於環境潮濕,病毒更容易傳播,感染的機率也會相對提高。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提醒,腸病毒在台灣地區的流行時間一般是在三月至十月,最高峰時期是三月下旬至六月中,隨後於九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但整年都有可能發生傳染或病例聚集,全年都有傳染個案。
腸病毒的臺灣與全球流行概況
全球每年估計發生10億起以上的腸病毒感染。以美國為例,每年約有3000萬至5000萬例感染,其中約1000萬至1500萬例出現症狀。超過80%的感染發生在20歲以下的個體,其中以4歲及以下的嬰幼兒發病率最高。近45%的感染發生在1歲以下的嬰兒。在受感染兒童的家庭成員中,超過50%的易感個體會出現繼發感染的臨床或血清學證據。
在台灣,腸病毒是地方性流行疾病之一,全年皆有感染個案發生。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監測資料顯示,5歲以下幼童是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及死亡的高危險群體,佔所有重症病例的90%左右,死亡率也以5歲以下幼童最高,其重症致死率在1.3至33.3%之間,而腸病毒71型是導致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的主要型別。
對抗腸病毒流行:預防勝於治療
腸病毒感染的流行季節會因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而有所不同,溫帶地區主要集中在夏季和初秋,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則全年都有感染風險。
無論身處何處,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都應建立良好生活習慣,像是勤洗手、降低接觸病人的機率、保持環境衛生、注意通風、避免出入過度擁擠的公共場所等。尤其家中有嬰幼兒的父母與托育機構更應格外注意,一旦發現孩子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病情。時刻保持警惕,做好預防措施,才能在腸病毒流行時有效保護你與家人的健康!
常見問題精選
Q1: 腸病毒的流行季節是什麼時候?
A: 台灣腸病毒流行期約為每年3月底至10月,高峰期在5月底至6月中,9月開學後可能再出現一波流行。
Q2: 腸病毒的傳染途徑有哪些?
A: 腸病毒主要經由糞口、飛沫傳播,傳染力極強,容易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快速傳播。
Q3: 感染腸病毒會有什麼症狀?
A: 常見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口腔潰瘍等,嚴重時可能引發腦膜炎、心肌炎等併發症。
Q4: 如何預防感染腸病毒?
A: 勤洗手、降低與病人的接觸、保持環境清潔、注意通風、避免出入擁擠場所等,都是有效的預防措施。
Q5: 溫帶地區的腸病毒流行高峰期為何?
A: 溫帶地區腸病毒感染主要發生在夏季和初秋,如美國6月到10月。
Q6: 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的腸病毒流行情況?
A: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全年都有感染風險,尤其在雨季,病毒更容易傳播。
Q7: 台灣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是哪些人?
A: 5歲以下幼童是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及死亡的高危險群,應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