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腸病毒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許多不同種類,如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小兒麻痺病毒和腸病毒等,每種類型的病毒又有許多不同型別,像是腸病毒71型就是非常容易造成重症的其中一種。腸病毒是臺灣地區常見的地方性傳染疾病,主要經由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傳染力極強且好發於嬰幼兒,因此容易在幼兒園、學校等場所造成群聚感染。雖然感染腸病毒後大多只會出現類似感冒的輕微症狀,但也可能導致腦膜炎、心肌炎等重症,甚至危及性命,尤其在屬於重症高危險族群的五歲以下幼兒中,其致死率更是高達1.3%至33.3%,家長們不可不慎。
腸病毒的常見症狀
腸病毒感染後大多症狀輕微,類似一般感冒,典型的症狀包括:
發燒
突發性發燒,體溫可能超過38.5°C。
食慾不振
孩子變得不想吃東西。
嗜睡、煩躁
精神狀態不佳,容易哭鬧。
腸胃道症狀
嘔吐、腹瀉、腹痛等。
上呼吸道症狀
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等。
皮疹
部分病例可能出現皮疹,常見於手、足、咽峽等部位。
腸病毒何時需要提高警覺?
大部分腸病毒感染會在數天內自行痊癒,但少數個案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例如腦膜炎、腦炎、心肌炎、肺水腫等。五歲以下的嬰幼兒是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若出現以下情況,務必立即將孩子送醫:
持續高燒不退
發燒超過三天,或使用退燒藥後仍持續高燒。
精神狀態改變
嗜睡、意識不清、昏迷等。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可能是心肌炎或肺水腫的徵兆。
持續嘔吐、腹瀉
容易導致脫水,尤其嬰幼兒更易發生。
肌肉抽搐
四肢無故出現抽蓄、抖動、全身肌肉收縮,特別是肢體不對稱的抽蓄,須特別留意,可能與腦炎或腦膜炎有關。
肢體無力
無法行走、舉手等。
新生兒感染
新生兒較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
送醫後的處置
醫生會根據孩子的症狀和病史進行診斷,並安排相關的檢查,例如:
核酸增幅檢測
這是診斷腸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檢測腦脊髓液、血液、糞便等樣本中的病毒類型。
腦脊髓液檢查
如果懷疑腦膜炎,醫生可能會進行腰椎穿刺,取得腦脊髓液進行分析。
血液檢查
可以評估感染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有其他併發症。
腸病毒的治療
目前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療腸病毒感染,主要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
控制發燒和疼痛
可以使用退燒藥和止痛藥緩解症狀。
補充水分
避免脫水,尤其嬰幼兒需要特別注意。
住院觀察
對於出現嚴重症狀的患者,或新生兒感染,需要住院觀察和治療。
如何預防腸病毒感染?
預防腸病毒的關鍵在於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像是勤洗手、降低接觸病人的機率、保持環境通風與衛生、避免出入過度擁擠的公共場所等。特別是在暑假和開學期間,是腸病毒流行的高峰期,家有幼兒的家長們要提高警覺,一旦發現腸病毒重症前兆,應立即將孩子送醫,避免延誤病情。早期診斷和治療,才能有效降低腸病毒感染的風險,守護孩子的健康!
常見問題精選
Q1: 什麼是腸病毒?
A: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等多種類型,主要經由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好發於嬰幼兒。
Q2: 腸病毒有哪些常見症狀?
A: 常見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振、嗜睡、煩躁、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瀉)、上呼吸道症狀及皮疹。
Q3: 哪些情況應立即送醫?
A: 若孩子出現持續高燒不退、精神狀態改變、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持續嘔吐腹瀉、肌肉抽搐或肢體無力等症狀,應立即送醫。
Q4: 感染腸病毒後如何治療?
A: 目前無特效藥,主要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控制發燒和疼痛、補充水分及住院觀察。
Q5: 如何預防腸病毒感染?
A: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降低接觸病人的機率、保持環境通風與衛生等,可有效預防腸病毒感染。
Q6: 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是哪些?
A: 五歲以下的嬰幼兒是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需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