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觀察兒童中耳炎症狀的變化?
中耳炎是兒童常見疾病,根據統計,台灣5歲以下兒童中耳炎盛行率約為20%-30%,幾乎每個孩子在七歲前都至少會經歷一次。衛生福利部也提供7歲以下兒童的預防保健服務,包括定期的健康檢查和轉介確診服務,以確保兒童在早期就能得到適當的醫療照護。身為家長,了解如何觀察孩子中耳炎症狀的變化至關重要,才能及時發現問題並尋求醫療協助。以下提供一些觀察重點,希望能幫助您守護孩子的健康。
認識中耳炎的常見症狀
中耳炎的症狀可能包括:
耳朵疼痛
孩子可能會揉、拉扯或抓耳朵,這可能是疼痛的表現,即使孩子還不會說話,也可能透過哭鬧、煩躁不安來表達不適。就像蔡桃貴,著名YouTube人物蔡阿嘎的兒子,因中耳炎和耳朵積水而影響聽力,需要進行小手術裝置導管。
發燒
中耳炎常伴隨發燒,請務必監測孩子的體溫。
易怒
孩子可能會比平常更煩躁、難以安撫。
耳漏(otorrhea)
耳朵流出液體,可能是清澈的、膿狀的或帶血的。
食慾不振
孩子可能不想吃東西,或進食量明顯減少。
嘔吐或嗜睡
有些孩子可能會出現嘔吐或嗜睡的現象。
如何觀察症狀的變化
症狀持續時間
急性中耳炎通常會在幾天內好轉。如果症狀持續超過48小時,或者反覆發作,就需要就醫檢查。如同香港歌手古巨基,因急性中耳炎延誤治療導致聽力下降,甚至影響工作。
症狀嚴重程度
觀察孩子的疼痛程度、發燒高低、精神狀態等,如果症狀加劇,例如高燒不退、持續嘔吐、意識不清等,應立即就醫。
是否有其他併發症
中耳炎可能併發聽力損失、眩暈、面神經麻痺等,如果發現孩子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尋求耳鼻喉科醫師的協助。
耳朵是否有分泌物
觀察耳朵是否有分泌物流出,並注意分泌物的顏色、氣味和量。如果出現膿樣分泌物,表示可能存在細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蔡波能,蔡阿嘎的另一個兒子,就是因為感冒導致耳朵積水和耳咽管功能不全,最終需要手術治療。
孩子對治療的反應
如果孩子正在接受抗生素治療,觀察其症狀是否有改善。如果治療幾天後症狀沒有好轉,或者出現新的症狀,應立即告知醫生。
何時需要就醫?
以下情況建議立即就醫:
嬰幼兒 (尤其是六個月以下)出現疑似中耳炎症狀
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中耳炎的風險較高,且症狀表現可能不明顯,因此任何疑似中耳炎的症狀都應立即就醫。國民健康局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旨在早期發現和治療可能由中耳炎引起的聽力問題。
高燒不退
如果孩子高燒不退,或服用退燒藥後體溫仍然很高,應立即就醫。
劇烈耳痛
如果孩子表現出劇烈耳痛,例如哭鬧不止、難以安撫,應立即就醫。
耳朵流膿
如果孩子耳朵流出膿液,表示可能存在細菌感染,需要就醫檢查和治療。
聽力受損
如果孩子出現聽力下降或聽不清楚的狀況,應立即就醫檢查。
眩暈或失去平衡
這些症狀可能是內耳感染的徵兆,需要立即就醫。
面神經麻痺
面神經麻痺是中耳炎的罕見併發症,如果孩子出現臉部肌肉無力或歪斜的狀況,應立即就醫。
反覆發作的中耳炎
如果孩子一年內發生四次以上新的中耳炎,或者六個月內發生三次以上中耳炎,建議諮詢耳鼻喉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放置耳管。
抗生素治療無效
如果孩子服用抗生素後症狀沒有改善,應立即告知醫生,可能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什麼是復發性感染的警訊?
如果您的孩子反覆感染,例如一年內六次以上耳部或呼吸道感染、一年內兩次以上嚴重的鼻竇炎或肺炎、一年內四次以上新的中耳炎,或者需要連續兩個月使用抗生素,則需要考慮免疫功能缺損的可能性,並轉診至免疫專科醫師進行評估。其他暗示免疫缺損的臨床特徵有:
- 免疫缺損家族史或不明原因的早逝(例如30歲之前)
- 體重增加或生長遲緩
- 需要靜脈注射抗生素和/或住院治療才能清除感染
- 兩次或多次敗血症或腦膜炎
- 使用抗生素兩個月以上效果不佳
- 反覆發作或頑固的口腔或皮膚念珠菌病
- 反覆發作的深部皮膚或器官膿腫
- 由不尋常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和/或在不尋常的位置感染
關於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如果孩子裝有耳管或耳膜穿孔,且持續耳漏超過6-12週,則可能是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此時需要仔細觀察耳膜,並清潔耳朵以進行分泌物培養,以確定感染的細菌種類並選擇合適的抗生素治療。如果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對治療沒有反應,可能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和活檢,以排除其他疾病,例如膽脂瘤、異物、腫瘤、朗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結核病、肉芽腫病、真菌感染或岩狀部炎。如果孩子出現面神經麻痺、眩暈或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症狀,應立即轉診至耳鼻喉科醫師。
如何預防中耳炎
以下是一些預防中耳炎的建議:
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
國民健康局一直努力強化兒童健康服務,提供相關疫苗接種,以降低兒童罹患中耳炎等常見疾病的風險。這些疫苗可以降低孩子罹患中耳炎的風險。
母乳哺育
母乳含有豐富的抗體,可以增強孩子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風險。建議至少哺育母乳至六個月。
避免二手菸
二手菸會刺激呼吸道黏膜,增加中耳炎的風險。
勤洗手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減少病菌傳播,降低感染風險。
避免接觸病人
盡量避免讓孩子接觸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的病人。
結語
觀察孩子中耳炎症狀的變化需要細心和耐心。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是避免併發症的關鍵。希望以上資訊能幫助家長們更好地照顧孩子的健康。如果您有任何疑問,請諮詢專業的醫療人員。
常見問題精選
Q1: 兒童中耳炎有哪些常見症狀?
A: 常見症狀包括耳朵疼痛、發燒、易怒、耳漏、食慾不振、嘔吐或嗜睡等。孩子可能揉、拉扯耳朵或哭鬧不安。
Q2: 中耳炎症狀持續多久需要就醫?
A: 如果症狀持續超過48小時,或者反覆發作,就需要就醫檢查。症狀加劇也應立即就醫。
Q3: 中耳炎可能有哪些併發症?
A: 中耳炎可能併發聽力損失、眩暈、面神經麻痺等,若發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就醫。
Q4: 觀察中耳炎,需要注意哪些分泌物?
A: 觀察耳朵是否有分泌物流出,並注意分泌物的顏色、氣味和量。膿樣分泌物可能表示細菌感染。
Q5: 哪些情況下應立即帶孩子就醫?
A: 嬰幼兒出現疑似症狀、高燒不退、劇烈耳痛、耳朵流膿、聽力受損、眩暈或面神經麻痺等情況應立即就醫。
Q6: 如何預防兒童中耳炎?
A: 可透過接種疫苗、母乳哺育、避免二手菸、勤洗手、避免接觸病人等方式預防中耳炎。
Q7: 反覆感染中耳炎可能是什麼警訊?
A: 若孩子一年內多次感染耳部或呼吸道,可能需要評估是否有免疫功能缺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