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泌尿道感染治療指南:守護孩子健康,從了解治療開始!
小兒泌尿道感染(UTI)是兒童時期常見的細菌感染之一,如同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發布的文獻所指出,UTI在嬰幼兒期和學齡前期是第二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及時且正確的治療非常重要。本文將根據多篇醫學文獻,以淺顯易懂的語言,為家長們詳細解說小兒泌尿道感染的治療方式。
小兒泌尿道感染的長期影響
如果沒有得到及時和正確的治療,小兒泌尿道感染可能會導致一些長期併發症,例如腎疤痕、高血壓和慢性腎病,甚至腎臟損害和末期腎衰竭
抗生素治療:對症下藥是關鍵
抗生素治療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治療方式。文獻強調,選擇抗生素時需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細菌種類及藥物敏感性
理想情況下,應根據尿液培養結果,選擇對感染細菌敏感的抗生素。國泰綜合醫院的衛教資料指出,約80%到90%的泌尿道感染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這意味著在開始治療前,醫生可能會先採集尿液樣本進行培養,以確定感染的細菌類型及對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感染部位
上泌尿道感染(例如急性腎盂腎炎)通常需要更廣泛的抗生素覆蓋範圍和更長的療程(例如10天),如同三軍總醫院的治療指南中提到的,新生兒和幼兒的泌尿道感染,以及較大孩童的上泌尿道感染,都需要住院接受靜脈抗生素治療約十天,而下泌尿道感染(例如膀胱炎)則可以使用窄譜抗生素,療程較短(例如3天),較大孩童的下泌尿道感染可以用口服抗生素治療。
年齡
對於3個月以下的嬰兒,可能需要添加安比西林(Ampicillin)來應對特定細菌。不同年齡段幼童有不同的UTI高峰期,例如女嬰在嬰兒期和廁所訓練期,男嬰尤其未割包皮的男嬰在一歲左右。
局部流行病學資料
由於不同地區的細菌抗藥性模式可能不同,因此醫生會參考當地的抗藥性資料,選擇最有效的抗生素。
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生素
多數情況下,口服抗生素與短期靜脈注射後改用口服抗生素的療效相當。對於病情較輕的兒童,口服抗生素通常是首選。如果需要住院治療,則可能需要先使用靜脈注射抗生素,待病情穩定後再改用口服抗生素。
降階式抗生素療法
一旦獲得尿液培養結果,醫生會根據結果調整抗生素,選擇更具針對性的藥物,以減少廣譜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抗藥性產生。
針對復發性泌尿道感染的治療:預防勝於治療
復發性泌尿道感染(rUTI)是指短時間內反覆發生的泌尿道感染。治療復發性泌尿道感染的重點在於找出根本原因並加以預防。
放射線和超音波檢查
治療期間和結束後進行放射線和超音波檢查,可檢出是否有先天性的泌尿道系統異常,特別是小於二歲的幼童或有腎盂腎炎及反覆性泌尿道感染的病童。
預防性抗生素
雖然預防性抗生素常用於治療復發性泌尿道感染,但其使用會增加抗藥性菌株感染的風險,且對減少腎疤痕的效果有限。因此,使用預防性抗生素需要謹慎評估利弊。
替代療法
一些替代療法,例如益生菌和花青素(例如蔓越莓萃取物),可能有助於減少尿路致病菌在腸道中的定植,並防止細菌黏附在泌尿道上皮細胞,但相關研究證據有限。
找出根本原因
治療復發性泌尿道感染的關鍵在於找出根本原因,例如尿路異常或膀胱功能障礙,並加以治療。如同華藝線上圖書館的文獻指出,年齡越小的嬰兒,UTI通常與泌尿道結構異常有關,延遲診斷可能導致腎臟進一步損害。
不同年齡層的治療考量
不同年齡層的兒童,泌尿道感染的臨床表現和診斷方式可能有所不同,UTI在未割包皮的男嬰和女嬰的廁所訓練期更為常見。
新生兒和嬰兒
發燒是懷疑新生兒和嬰兒泌尿道感染的主要指標。
較大兒童
典型的泌尿道症狀,例如排尿疼痛、頻尿等,在較大兒童中更為常見。就像小明,一個5歲的男孩,因為持續發燒和尿急被診斷出患有UTI,因此,對於兒童的任何異常症狀都應該及時就醫。
其他重要注意事項:全面照護,不容忽視
除了抗生素治療外,以下幾點也需要注意:
尿液培養
在開始抗生素治療前,應收集尿液樣本進行培養,以確定感染的細菌類型及對藥物的敏感性。
尿液收集方法
對於尚未接受如廁訓練的兒童,應通過導尿或恥骨上穿刺收集尿液樣本。尿袋收集的尿液樣本不應用於尿液培養,因為假陽性率高。
影像學檢查
腎臟和膀胱超音波檢查有助於識別急性併發症和解剖異常。如果超音波檢查結果異常或復發性發燒性泌尿道感染,則需要進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治療方法包括口服抗生素和手術,例如內視鏡玻尿酸注射手術和輸尿管再植手術。
深入探討:小兒泌尿道感染的診斷與預防
除了治療之外,小兒泌尿道感染的診斷和預防也同樣重要。以下將進一步說明:
診斷 | 尿液分析 尿液分析是用於初步篩檢泌尿道感染的常用方法,可以檢測尿液中的白血球、亞硝酸鹽和細菌等指標。 |
尿液培養 尿液培養是確診泌尿道感染的金標準,可以確定感染的細菌種類及對藥物的敏感性。 | |
影像學檢查 超音波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等影像學檢查可以幫助醫生評估泌尿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找出潛在的異常。 | |
預防 |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勤換尿布、保持外陰清潔可以減少細菌感染的風險。如同台中慈濟醫院的建議,家長應在更換尿布時確實擦乾臀部及會陰部,並選擇棉質、透氣的內褲及尿布。國泰醫院也提醒,特別是對於女生,應從尿道往肛門方向擦拭。 |
鼓勵孩子多喝水 多喝水可以幫助沖洗泌尿道,減少細菌滋生。台中慈濟醫院建議約2-3小時排空膀胱,避免憋尿,國泰醫院也鼓勵家長勤換尿片或鼓勵病童經常排尿。 | |
避免憋尿 憋尿會增加細菌在膀胱內繁殖的機會,因此要鼓勵孩子及時排尿。 | |
治療便秘 便秘會壓迫膀胱,影響排尿,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 | |
注意排便後清潔方向 女孩應從前往後擦拭,避免將肛門附近的細菌帶到尿道口。 | |
包皮清潔 對於未割包皮的男孩,應注意清潔包皮垢。長庚的文獻特別指出未割包皮的男嬰更容易罹患UTI。 |
理性使用抗生素:守護未來健康
抗生素的濫用會導致抗藥性問題,因此,務必遵循醫生的指示,完成完整的抗生素療程,切勿自行停藥或更改劑量。
與醫生保持良好溝通:攜手守護孩子健康
如果您的孩子出現疑似泌尿道感染的症狀,請立即就醫。與醫生保持良好溝通,詳細說明孩子的症狀,並遵循醫生的建議,才能確保孩子得到最有效的治療。如同豆芽的例子,及時就醫才能避免病情惡化。
總結
小兒泌尿道感染的治療方式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感染部位、細菌種類及藥物敏感性等因素綜合考慮。家長們應了解相關知識,與醫生密切配合,才能有效預防和治療小兒泌尿道感染,守護孩子的健康。台中慈濟醫院也發布了關於小兒泌尿道感染的預防措施,建議家長勤換尿布,保持清潔及乾爽,鼓勵小朋友多喝開水,避免憋尿等。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家長們更好地了解小兒泌尿道感染。讓我們一起攜手守護孩子的健康!
常見問題精選
Q1: 小兒泌尿道感染如何治療?
A: 主要使用抗生素,根據細菌種類、感染部位和年齡選擇口服或靜脈注射。復發性感染需找出原因並預防。
Q2: 抗生素的選擇考量有哪些?
A: 需考慮細菌種類及藥物敏感性、感染部位、年齡和當地流行病學資料,並在培養結果出來後調整。
Q3: 如何預防復發性泌尿道感染?
A: 找出根本原因,可考慮預防性抗生素或替代療法(如益生菌),並定期進行放射線和超音波檢查。
Q4: 不同年齡層的症狀有何不同?
A: 新生兒和嬰兒主要表現為發燒,較大兒童則出現排尿疼痛、頻尿等典型泌尿道症狀。
Q5: 除了抗生素,還有哪些注意事項?
A: 進行尿液培養以確定細菌種類,注意尿液收集方法,並進行影像學檢查以評估泌尿道結構。
Q6: 如何預防小兒泌尿道感染?
A: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多喝水、不憋尿,治療便秘,注意排便後清潔方向,包皮清潔。
Q7: 使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項?
A: 務必遵從醫囑完成抗生素療程,不可自行停藥或更改劑量,避免產生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