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憂鬱來襲?覺察情緒低谷與職場自助手冊

有聲書播放

覺得提不起勁、失去熱情?小心憂鬱症可能悄悄來襲!本文提供實用自救方法,教你覺察憂鬱症前兆、建立職場心理防護罩、遠離PUA。更提供心理諮商資訊、補助資源,陪伴你走出情緒低谷,擁抱健康快樂生活。
你是否常常感到提不起勁,對原本喜歡的事情也失去熱情?工作壓力大到喘不過氣,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這些都可能是憂鬱症悄悄來襲的警訊。別害怕,你並不孤單!這篇文章將帶你認識憂鬱症,提供實用的自救方法、心理諮商資訊,以及在職場上建立心理防護罩的建議。

目錄

憂鬱症:不只是心情不好

憂鬱症是一種複雜的情緒障礙,它不只是單純的「心情不好」,而是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憂鬱症的影響範圍廣泛,不僅影響情緒,還會影響思考、行為和身體健康。

憂鬱症的前兆

早期覺察憂鬱症的前兆,有助於及早介入,避免病情惡化。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前兆:

  • 情緒低落: 持續感到悲傷、空虛、絕望,難以感到快樂。
  • 失去興趣: 對原本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提不起勁。
  • 疲倦乏力: 總是感到疲倦,缺乏精力,即使充分休息也無法改善。
  • 食慾改變: 食慾增加或減少,體重明顯變化。
  • 睡眠障礙: 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
  • 注意力不集中: 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下降。
  • 負面思考: 經常出現負面想法,自我評價低落,感到內疚或無助。
  • 煩躁易怒: 容易感到煩躁、易怒,情緒波動大。
  • 自殺意念: 出現自殺的想法或行為。

憂鬱症的自救方法

當你感到情緒低落時,可以嘗試以下方法來幫助自己:

建立心理防護罩

  • 接納自己的情緒: 不要壓抑或否認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悲傷、難過。
  • 保持規律作息: 盡量維持規律的睡眠時間、飲食習慣和運動習慣。
  • 適度運動: 運動可以釋放壓力,改善情緒。
  • 尋找支持: 與家人、朋友或信任的人分享你的感受。
  • 學習放鬆技巧: 練習深呼吸、冥想、瑜珈等放鬆技巧。
  • 培養興趣: 找回你喜歡的活動,讓生活更有樂趣。

擁抱心理諮商

如果自我調整的效果不佳,或者情緒持續低落,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協助。心理諮商可以幫助你:

  • 了解憂鬱症的成因: 釐清造成憂鬱症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
  • 學習應對技巧: 學習有效的應對技巧,改善情緒和行為。
  • 建立自信: 提升自我價值感,重建自信。
  • 改善人際關係: 學習健康的溝通方式,改善人際關係。

如何挑選合適的心理諮商所

  • 專業資格: 確認諮商師具有相關的專業資格和執照。
  • 諮商風格: 了解諮商師的諮商風格,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
  • 諮商費用: 了解諮商費用和付款方式。
  • 交通便利性: 選擇交通便利的諮商所,方便前往。

青壯世代心理諮商補助與免費資源

政府為了鼓勵民眾重視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些心理諮商補助和免費資源:

  • 地方政府補助: 部分縣市提供青壯世代心理諮商補助,可以向當地衛生局查詢。
  •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各縣市衛生局設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免費的心理諮詢服務。
  • 張老師專線: 提供免費的心理諮詢專線,協助民眾處理情緒困擾。
  • 生命線: 提供緊急的心理支持和自殺防治服務。

如何幫助身邊的人

如果你發現身邊的同事、親友出現憂鬱症的徵兆,可以:

  • 表達關心: 告訴他們你很關心他們,願意傾聽他們的感受。
  • 鼓勵就醫: 鼓勵他們尋求專業的協助。
  • 提供支持: 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提供支持,陪伴他們度過難關。
  • 避免批判: 不要批判或否定他們的感受。
  • 尊重他們的選擇: 尊重他們對治療方式的選擇。

憂鬱症並不可恥,它就像感冒一樣,需要被正視和治療。只要及早覺察、積極面對,就能走出情緒低谷,擁抱更健康、快樂的生活!

常見問題精選

Q1: 什麼是憂鬱症?

A: 憂鬱症是一種複雜的情緒障礙,不只是心情不好,而是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

Q2: 憂鬱症有哪些前兆?

A: 常見前兆包括情緒低落、失去興趣、疲倦乏力、食慾改變、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負面思考等。

Q3: 有哪些方法可以自我幫助改善憂鬱情緒?

A: 建立心理防護罩,保持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尋找支持、學習放鬆技巧、培養興趣等。

Q4: 什麼是職場PUA?如何應對?

A: 職場PUA指利用貶低、否定等手段控制他人的行為。應對方法包括劃清界線、建立自信、尋求支持、必要時尋求法律協助。

Q5: 心理諮商如何幫助憂鬱症病人?

A: 心理諮商可幫助了解憂鬱症成因、學習應對技巧、建立自信、改善人際關係。

Q6: 如何預防憂鬱症復發?

A: 持續追蹤、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學習壓力管理、建立支持系統、早期發現警訊。

Q7: 如何幫助身邊有憂鬱症狀的親友?

A: 表達關心、鼓勵就醫、提供支持、避免批判、尊重他們的選擇。

本文內容參考國際醫學期刊之研究文獻,以及醫學教科書之資料,作為知識依據。

[1] Vance, A., & Winther, J. (2021). Irritability and Inattention Not Sad Low Mood Predict Impulsive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2] Sleep

[3] Allgulander, C. (2016). Anxiety as a risk factor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29, 13-17.

[4] An, Q.et al. (2023). The 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Depression Among 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urrent diabetes reports.

[5] Alshaya, D-S. (2022). Genetic and epigenet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n updated overview. Saudi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6] Zhang, X.et al. (2023). The influence of genetic and acquired factors on the vulnerability to develop depression: a review. Bioscience reports.

[7] Cruz-Pereira, J-S.et al. (2020). Depression’s Unholy Trinity: Dysregulated Stress, Immunity, and the Microbiom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8] Pellegrini, M.et al. (2021). The Use of Self-Help Strategies in Obesity Treatment. A Narrative Review Focused on Hypnosis and Mindfulness. Current obesity reports.

[9] Santos, C. A., & Boullata, J. I. (2005). An approach to evaluating drug-nutrient interactions. Pharmacotherapy, 25, 1789-1800.

[10] Noori, T.et al. (2022). The Role of Natural Products in Treatment of Depressive Disorder. Current neuropharmacology.

[11] Botha, F., Butterworth, P., & Wilkins, R. (2022). Protecting mental health during periods of financial stress: Evidence from the Australian Coronavirus Supplement income support payment.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82).

[12] Robertson-Preidler, J.et al. (2020). The Affordable Care Act and Recent Reforms: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Equitable Mental Health Care Delivery. Health care analysis : HCA : journal of health philosophy and policy.

[13] Shidara, K.et al. (202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Clients and Counselor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Mental Health Issues in Online Text-based Counseling.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4] Pediatrics

[15] Menardo, E.et al. (2022). Nature and Mindfulness to Cope with Work-Related Stress: A Narrative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6] Finstad, G-L.et al. (2021). Resilience, Coping Strategies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the Workplace Following COVID-19: A Narrative Review on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Traum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 Cochran, K-L., Moss, M., & Mealer, M. (2020). Prevalence of Coping Strategy Training in Nursing School Curricula. 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Care Nurses.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認識抗憂鬱藥物種類、副作用與安全停藥策略
了解憂鬱症的治療選擇嗎?本文深入解析抗憂鬱藥物種類(SSRI, SNRI, NDRI等),詳解常見副作用與處理原則,並提供安全停藥策略,包含戒斷症狀與處理。助您與醫師一同擬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積極面對憂鬱症。更提供台灣心理健康資源,別獨自承受,尋求專業協助是重要的第一步。
憂鬱症指南:心理諮商、身心科評估,選對方向是關鍵
情緒低落、失去動力可能是憂鬱症警訊!別再茫然,這篇文章帶你了解身心科、精神科、心理諮商的差異,釐清何時該尋求協助、如何選擇適合的專業人士。認識憂鬱症治療方法,擺脫負面情緒,迎向陽光生活。台灣社福資源與相關基金會資訊,給你最實質的支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