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躁鬱症研究新方向:基因檢測及AI腦影像診斷

有聲書播放

情緒如雲霄飛車?台灣研究團隊運用基因、AI腦影像及非侵入性腦刺激等尖端技術,為躁鬱症診斷與治療帶來新曙光!了解台灣華人基因研究的突破,探索非侵入性腦刺激的應用與安全性,以及AI腦影像如何精準診斷精神疾病。尋求專業協助,重拾健康快樂生活。
想像一下,你的情緒像雲霄飛車一樣,忽高忽低,有時興奮到極點,有時又跌落谷底,這種無法控制的情緒波動,就是躁鬱症,也稱為雙相情緒障礙症。在台灣,大約每200到300人中,就有1人正與躁鬱症奮鬥著,發病高峰年齡通常在17歲、26歲和42歲左右,平均發病年齡大約在20到30歲之間。躁鬱症比例雖然不高,但對病人和他們的家人來說,卻是難以承受的重擔。好消息是,台灣的醫療團隊正努力透過基因研究、非侵入性腦刺激和AI腦影像診斷這些先進技術,為躁鬱症的診斷和治療帶來新的希望!

目錄

躁鬱症基因研究的突破

你有沒有想過,躁鬱症到底從何而來?過去,我們對它的了解就像隔著一層紗,看得不夠清楚。但現在,隨著基因研究的進展,科學家們正試圖揭開這層神秘面紗。台灣的研究團隊特別針對華人族群,努力尋找與躁鬱症有關的基因密碼。

躁鬱症致病基因的曙光

透過大規模的基因研究,科學家們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尋找寶藏一樣,發現了一些可能與躁鬱症有關的基因,像是SP8ST8SIA2CACNB2 和 KCTD12。這些基因就像是大腦裡的工程師,負責腦部發育、神經傳導和細胞功能等重要任務。雖然這些研究還在起步階段,但它們就像一盞明燈,為我們了解躁鬱症的生物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亞洲首次第一型雙相情緒障礙症基因體研究

台灣的研究團隊完成了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他們完成了亞洲首次針對第一型雙相情緒障礙症的基因體研究!這項研究就像是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不僅擴大了我們對躁鬱症基因的認識,也為未來開發更精準的診斷工具和治療方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非侵入性腦刺激:治療的新選擇

除了基因研究,還有一種叫做「非侵入性腦刺激」(NIBS)的技術,也為躁鬱症的治療帶來了新的曙光。這種技術就像是用溫和的方式來調整大腦的電路,例如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經顱交流電刺激(tACS)和經顱隨機雜訊刺激(tRNS)。它們可以調節大腦特定區域的活性,就像調整收音機的頻率一樣,進而改善情緒和認知功能。

非侵入性腦刺激的應用與安全性

NIBS 最棒的地方在於它不需要開刀,而且副作用也相對較低。雖然它還不是躁鬱症的主流治療方法,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它可以有效地改善病人的情緒症狀。而且,這種技術也被應用於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療,像是憂鬱症和成癮症。

非侵入性腦刺激的安全性及副作用

一般來說,NIBS 治療是很安全的,副作用通常也很輕微,可能會有頭痛、皮膚刺痛或局部不適等情況。不過,在接受 NIBS 治療前,病人應該和醫生好好討論它的風險和好處,並確保在專業醫療人員的監督下進行,才能安心接受治療。

AI 腦影像診斷:精神疾病診斷的未來

人工智慧(AI)也能幫助我們診斷精神疾病!透過分析大量的腦部影像資料,AI 可以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一樣,協助醫師更快速、更精準地診斷病情。

AI 腦影像診斷模型的建立

台灣的研究團隊正努力開發 AI 腦影像診斷模型。他們利用磁振造影(MRI)等技術產生的腦部影像,訓練 AI 模型來辨識躁鬱症病人的腦部特徵。這些模型就像是一位超級偵探,可以幫助醫師更客觀地評估病情,並提供更個人化的治療建議。

AI 腦影像診斷在精神疾病診斷的應用

AI 腦影像診斷技術的應用範圍很廣,不僅僅限於躁鬱症,它還可以應用於其他精神疾病的診斷,像是憂鬱症、思覺失調症和自閉症。隨著 AI 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可以期待 AI 在精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結語

躁鬱症是一種複雜的精神疾病,但透過基因研究、非侵入性腦刺激和 AI 腦影像診斷等新興技術,我們正一步步地了解它,並為病人帶來新的希望。研究團隊在這些領域的努力,不僅為台灣的醫療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為全球的躁鬱症研究帶來了新的曙光。

常見問題精選

Q1: 什麼是躁鬱症?

A: 躁鬱症是一種情緒障礙,患者會在情緒高昂的躁期和情緒低落的鬱期之間擺盪。

Q2: 台灣躁鬱症基因研究有什麼突破?

A: 研究團隊發現了與躁鬱症相關的候選基因,並完成了亞洲首次針對第一型雙相情緒障礙症的基因體研究。

Q3: 什麼是非侵入性腦刺激(NIBS)?

A: NIBS是一種利用電或磁場調節腦部神經活動的技術,可用於治療躁鬱症。

Q4: NIBS治療躁鬱症安全嗎?

A: NIBS通常安全性良好,副作用輕微且短暫,但應在專業醫療人員監督下進行。

Q5: AI腦影像診斷如何應用於躁鬱症?

A: AI透過分析腦部影像,協助醫師更快速、精準地診斷躁鬱症,並提供個人化治療建議。

Q6: 台灣有哪些躁鬱症相關的社福資源?

A: 各縣市心理衛生中心、精神疾病相關協會及長照資源都可提供協助。

Q7: 躁鬱症的發病高峰年齡?

A: 台灣躁鬱症的發病高峰年齡在17歲、26歲和42歲,平均發病年齡在20至30歲之間

本文內容參考國際醫學期刊之研究文獻,以及醫學教科書之資料,作為知識依據。

[1] Kuo, C.et al. (2021). Genetic Pathways and Functional Subnetworks for the Complex Nature of Bipolar Disorder in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Frontiers in molecular neuroscience.

[2] Yue, Q.et al. (2020).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Visualiz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of Risk Genes in Bipolar Disorder. Current molecular medicine.

[3] Kalcev, G.et al. (2021). Insight into susceptibility genes associated with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4] Perri, R-L., Donato, M-A., & Filippo, G-D. (2024).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IBS), Hypnosis, and Hypnotizability: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

[5] Guidetti, M.et al. (2022). Neuroprotection and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Facts or Fi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6] Yang, C., Jung, B., & Lee, S. (2024). 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linical Implication and Practice for Treatment of Psychiatric Illness.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and neuroscience : the official scientific journal of the Kore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7] Zhou, S., Zhao, J., & Zhang, L. (2022).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and Diagnosis: An Overview.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8] Filho, E-M-d-S.et al. (2021). Can machine learning be useful as a screening tool for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9] Segato, A.et al. (202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brain diseases: A systematic review. APL bioengineering.

[10] Zhang, L.et al. (2020). A Survey on Deep Learning for Neuroimaging-Based Brain Disorder Analysis.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11] 精神疾病介紹-2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 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正在尋找躁鬱症的治療方法嗎?了解鋰鹽這種常見的情緒穩定劑!這篇文章提供鋰鹽的完整指南,包含藥物作用、副作用緩解方式、劑量調整及注意事項,助您更了解鋰鹽,與醫生一同擬定最適合您的治療計畫,穩定情緒,預防躁期與鬱期的發生。
正在尋找躁鬱症的治療方法嗎?了解鋰鹽這種常見的情緒穩定劑!這篇文章提供鋰鹽的完整指南,包含藥物作用、副作用緩解方式、劑量調整及注意事項,助您更了解鋰鹽,與醫生一同擬定最適合您的治療計畫,穩定情緒,預防躁期與鬱期的發生。
身為父母,您是否擔心躁鬱症會遺傳給孩子?本文將為您揭開雙相情緒障礙症的遺傳真相,破解常見迷思,讓您更了解遺傳機率,並提供實用建議,幫助您早期關注子女情緒,積極面對,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支持與關懷。即使有家族病史,也能及早發現,控制病情,過上充實的生活。
身為父母,您是否擔心躁鬱症會遺傳給孩子?本文將為您揭開雙相情緒障礙症的遺傳真相,破解常見迷思,讓您更了解遺傳機率,並提供實用建議,幫助您早期關注子女情緒,積極面對,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支持與關懷。即使有家族病史,也能及早發現,控制病情,過上充實的生活。
了解躁鬱症藥物治療,穩定情緒、減少復發,提升生活品質!本文詳解情緒穩定劑(鋰鹽、丙戊酸、Carbamazepine、Lamotrigine)、長效針劑的療效、副作用及注意事項,助您與醫師共同制定最佳治療方案。認識常見副作用與處理方式,讓藥物治療更安心有效。
了解躁鬱症藥物治療,穩定情緒、減少復發,提升生活品質!本文詳解情緒穩定劑(鋰鹽、丙戊酸、Carbamazepine、Lamotrigine)、長效針劑的療效、副作用及注意事項,助您與醫師共同制定最佳治療方案。認識常見副作用與處理方式,讓藥物治療更安心有效。
感到情緒起伏劇烈嗎?本文提供躁鬱症自我檢測方法,包含量表、情緒日記等,助您及早掌握情緒前兆。了解基因檢測如何輔助診斷,評估情緒壓力與藥物反應,協助醫師擬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及早尋求專業協助,穩定情緒,重拾生活掌控權!
感到情緒起伏劇烈嗎?本文提供躁鬱症自我檢測方法,包含量表、情緒日記等,助您及早掌握情緒前兆。了解基因檢測如何輔助診斷,評估情緒壓力與藥物反應,協助醫師擬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及早尋求專業協助,穩定情緒,重拾生活掌控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