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識躁鬱症:症狀與就醫時機
1. 躁鬱症主要表現是什麼?何時該就醫?
- 問題: 我或我的家人情緒起伏很大,我不知道是不是躁鬱症,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去看醫生。
- 解法: 躁鬱症就是情緒一下子很好(躁期),一下子又很差(鬱期)。躁期的時候,病人可能會覺得很高興、很有活力、不需要睡覺、話很多、想法跳很快、覺得自己很棒、做一些危險的事情。鬱期的時候,病人可能會覺得很難過、對什麼都沒興趣、很累、睡不著或睡太多、吃不下或吃太多、沒辦法專心。
- 行動建議:
- 觀察記錄: 把情緒、睡眠、行為等等的變化記錄下來,至少觀察兩個星期。
- 對照症狀: 網路上可以查到躁鬱症的診斷標準,看看自己或家人是不是符合。
- 尋求專業評估: 如果發現情緒起伏很大,而且影響到生活、工作或學習,就要趕快去看精神科醫生。
2. 兒童與青少年躁鬱症:早期發現的關鍵
- 問題: 小朋友的躁鬱症跟大人不一樣嗎?我怎麼知道我的小孩是不是有躁鬱症?
- 解法: 小朋友的躁鬱症可能會表現得比較容易生氣、情緒不穩定、沒辦法專心、太過好動。有時候會被誤以為是過動症或其他問題。
- 行動建議:
- 留意行為變化: 注意孩子有沒有出現跟平常不一樣的行為,例如突然大發脾氣、太興奮或非常沮喪。
- 尋求兒童精神科醫師協助: 小朋友的躁鬱症要找兒童精神科醫生診斷和治療。
- 善用量表輔助: 可以使用一些量表來記錄和評估孩子的狀況,例如兒童躁症評定量表或青少年躁症評定量表,看醫生的時候可以給醫生參考。
3. 輕躁症:容易被忽略的警訊
- 問題: 什麼是輕躁症?跟躁症有什麼不一樣?
- 解法: 輕躁症是比較輕微的躁症,症狀比較輕,時間也比較短(通常是四天以上)。病人可能會覺得心情很好、很有活力、很有創造力,但不會像躁症一樣嚴重影響到生活或工作。輕躁症很容易被忽略,但它是一個重要的警訊。輕躁症有時候會讓人容易生氣,要特別注意。
- 行動建議:
- 自我觀察: 就算覺得自己狀況不錯,也要注意情緒和行為的變化,特別是睡眠是不是變少了。
- 尋求專業諮詢: 如果懷疑自己或家人有輕躁症,應該去看精神科醫生,做檢查和診斷。
二、就診前的準備:資訊收集與心理建設
1. 蒐集病史:提供醫師完整資訊
- 問題: 看醫生的時候,醫生會問什麼問題?我要怎麼準備?
- 解法: 醫生通常會問你的病史、家裡的病史、症狀、吃的藥、生活習慣等等。
- 行動建議:
- 整理病史: 把以前生過的病、開過的刀、過敏等等都記錄下來。
- 記錄家族史: 了解家裡有沒有人有精神疾病,特別是躁鬱症、憂鬱症等等。
- 準備症狀描述: 詳細描述情緒、睡眠、行為等等的變化,包括什麼時候開始的、持續多久、有多嚴重等等。
- 攜帶用藥清單: 如果有在吃藥,要把藥名、劑量、吃藥時間等等都寫下來。
2. 釐清疑問:勇敢提問,不再徬徨
- 問題: 我對躁鬱症有很多問題,但不知道要怎麼問醫生。
- 解法: 看醫生之前,先把所有問題寫下來,看醫生的時候勇敢問醫生。
- 行動建議:
- 列出問題清單: 把所有想問的問題都列出來,例如診斷、治療、藥物、以後會怎麼樣等等。
- 積極提問: 看醫生的時候,主動問醫生問題,確定自己了解病情和治療計畫。
- 尋求第二意見: 如果對醫生的診斷或治療方法有疑問,可以考慮找第二個醫生看看。
3. 心理建設:接納疾病,積極面對
- 問題: 我很害怕被診斷出躁鬱症,要怎麼辦?
- 解法: 躁鬱症是可以治療的疾病。接受自己生病是康復的第一步。
- 行動建議:
- 了解疾病: 透過看書、看文章、聽演講等等方式,了解躁鬱症的相關知識。
- 尋求支持: 跟家人、朋友、病友團體分享你的感受,尋求支持和鼓勵。
- 肯定自我價值: 躁鬱症不是你的錯,不要因此覺得自己不好。
三、就診後:積極配合,長期抗戰
1. 遵從醫囑:按時服藥,定期回診
- 問題: 躁鬱症要長期吃藥,我很擔心藥的副作用。
- 解法: 吃藥是治療躁鬱症的重要方法。醫生會根據你的情況,選擇適合你的藥和劑量。
- 行動建議:
- 按時服藥: 按照醫生的指示吃藥,不要自己停藥或改變劑量。
- 留意副作用: 如果出現藥的副作用,要告訴醫生,讓醫生調整用藥。
- 定期回診: 定期回診,讓醫生評估病情和調整治療計畫。
2. 尋求心理治療:學習應對技巧
- 問題: 除了吃藥,心理治療對躁鬱症有幫助嗎?
- 解法: 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你學習應對技巧,管理情緒,改善人際關係。
- 行動建議:
- 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常見的心理治療方式包括認知行為治療、人際關係治療、家庭治療等等。
- 積極參與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積極跟治療師互動,誠實表達你的感受。
- 將技巧應用於生活: 把學到的應對技巧用在日常生活,改善情緒和行為。
3. 善用社會資源:尋求支持,共同面對
- 問題: 我或我的家人被診斷出躁鬱症,有哪些資源可以用?
- 解法: 台灣有很多資源可以幫助躁鬱症病人及其家屬,例如:
- 台灣精神醫學會: 提供精神科醫生的資訊和相關資源。
- 康復之友聯盟: 提供病友支持團體和相關服務。
- 各縣市衛生局: 提供心理方面的諮詢和轉介服務。
- 台灣健保資訊: 衛福部有針對精神科長效針劑的給付,可以詢問您的主治醫師。
- 行動建議:
- 主動聯繫: 聯絡相關機構或團體,了解可以使用的資源。
- 積極參與: 參加病友團體、講座、活動等等,跟其他病友交流經驗,互相支持。
- 善用健保資源: 了解健保的規定,減輕經濟負擔。
治療躁鬱症需要長時間的努力,需要病人、家屬和醫生一起合作。不要害怕看醫生,勇敢面對,積極配合治療,相信你一定可以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生活。
常見問題精選
Q1: 躁鬱症主要症狀是什麼?何時該就醫?
A: 情緒在躁期和鬱期循環,影響生活就該就醫。觀察記錄情緒變化至少兩週,參考DSM-5標準,並尋求精神科醫師評估。
Q2: 兒童青少年躁鬱症與成人有何不同?如何判斷?
A: 兒童青少年可能表現為易怒、情緒不穩、過動等,易誤診為ADHD。留意行為變化,尋求兒童精神科醫師協助,使用量表輔助評估。
Q3: 什麼是輕躁症?它與躁症有什麼不同?
A: 輕躁症是躁症的輕微版,症狀較輕微,持續時間較短,但仍是警訊。需要自我觀察,若懷疑有症狀應諮詢精神科醫師。
Q4: 就診時醫師會問哪些問題?我該如何準備?
A: 醫師會問病史、家族史、症狀、用藥等。整理病史、記錄家族史、準備症狀描述、攜帶用藥清單。
Q5: 對躁鬱症有很多疑問,該如何向醫師提問?
A: 就診前列出問題清單,看診時主動提問,確保充分了解病情和治療計畫。若有疑慮,可尋求第二意見。
Q6: 被診斷為躁鬱症感到恐懼,該如何調適?
A: 接納疾病是康復第一步。了解疾病,尋求支持,肯定自我價值。躁鬱症不是個人錯誤,積極面對。
Q7: 躁鬱症需要長期服藥,擔心藥物副作用怎麼辦?
A: 按時服藥,留意副作用,及時告知醫師以便調整用藥。定期回診,讓醫師評估病情和調整治療計畫。
Q8: 除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有幫助嗎?
A: 心理治療可幫助學習應對技巧、管理情緒。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積極參與治療,將技巧應用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