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有躁鬱症的父母,都擔心這個疾病會不會遺傳給子女。本文將帶你破解關於躁鬱症遺傳的種種迷思,讓你更了解雙相情緒的真相。
躁鬱症:不只是情緒起伏
躁鬱症的症狀遠不只是單純的情緒好壞。
- 躁期: 病人可能感到異常快樂、精力充沛、思緒飛快,做出衝動的決定,例如過度消費、冒險行為等。
- 鬱期: 病人則會感到極度悲傷、疲倦、對任何事物失去興趣,甚至出現自殺念頭。
這些情緒波動會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
遺傳:躁鬱症的幕後推手?
躁鬱症的病因複雜,目前認為是基因、體質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遺傳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並非唯一的原因。
躁鬱症父母遺傳機率是多少?
研究顯示,躁鬱症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如果父母其中一方罹患躁鬱症,子女罹患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
- 父母一方罹病: 子女罹患躁鬱症的機率約為10-25%。
- 父母雙方罹病: 子女罹患躁鬱症的機率則會進一步提高至50-75%。
這並不代表父母有躁鬱症,子女就一定會罹病。就像一把槍,即使裝了子彈,也不一定會發射。基因只是提供了一個「體質」,環境因素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躁鬱症遺傳基因是什麼?
目前科學家尚未找到單一的「躁鬱症基因」。躁鬱症的遺傳更像是多個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基因可能影響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serotonin(血清素)、dopamine(多巴胺)和norepinephrine(正腎上腺素)的平衡,進而影響情緒的穩定。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 (GWAS) 發現了一些與躁鬱症相關的基因位點,但個別基因的影響力都比較小。這些研究也發現,躁鬱症與其他精神疾病,例如schizophrenia(思覺失調症)和major depression(重鬱症)之間存在基因重疊。
躁鬱症一定會遺傳嗎?
這是許多家屬最關心的問題。答案是:不一定。
即使子女帶有與躁鬱症相關的基因,也不代表他們一定會發病。環境因素,例如壓力、創傷、生活事件等,也可能觸發躁鬱症。
破解躁鬱症遺傳迷思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關於躁鬱症遺傳的迷思,讓我們一起來破解:
迷思一:家族有躁鬱症,我就一定會遺傳?
真相: 遺傳風險增加,但非必然。
就像前面提到的,基因只是提供了一個「體質」,環境因素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即使家族有躁鬱症病史,也不代表你一定會遺傳。
迷思二:父母都有躁鬱症,孩子就沒救了?
真相: 罹病機率高,但仍有希望。
父母雙方都有躁鬱症,子女罹病的機率確實比較高,但並非沒有希望。
迷思三:躁鬱症隔代遺傳的機率很低?
真相: 隔代遺傳仍有風險。
雖然沒有直接的科學數據表明隔代遺傳的機率,但如果祖父母有躁鬱症,父母可能帶有相關基因,進而增加子女的遺傳風險。
迷思四:沒有家族病史,就不會得躁鬱症?
真相: 仍有可能罹病。
約有一半的躁鬱症病人沒有家族病史。這可能是因為基因突變、環境因素或其他未知的因素導致。
了解體質,早期關注
了解躁鬱症的遺傳風險,可以幫助你更早關注子女的情緒變化。
- 觀察情緒: 注意子女是否有持續性的情緒低落、高亢、易怒等情況。
- 注意睡眠: 觀察子女是否有睡眠障礙,例如失眠、過度睡眠等。
- 留意行為: 注意子女是否有衝動、冒險、注意力不集中等行為。
- 壓力管理: 幫助子女學習壓力管理技巧,避免過度壓力。
遺傳並非命運,積極面對才是關鍵
躁鬱症的遺傳機率雖然存在,但並非決定人生的唯一因素。重要的是,我們要了解真相,破解迷思,積極面對。
- 尋求專業協助
- 了解疾病知識: 了解躁鬱症的症狀、病因和治療方法,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應對疾病。
- 建立支持系統: 與家人、朋友、支持團體保持聯繫,可以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
躁鬱症並不可怕,只要及早發現、積極面對,就能夠控制病情,過上充實的生活。
結語
躁鬱症的遺傳是一個複雜的議題,但透過了解真相,我們可以減少恐懼,增加希望。遺傳並非命運,積極面對才是關鍵。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了解躁鬱症,為罹病的親友提供更好的支持與關懷。
常見問題精選
Q1: 躁鬱症是什麼?
A: 躁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會導致情緒在躁期(情緒高昂)和鬱期(情緒低落)之間極端波動。
Q2: 躁鬱症的遺傳機率有多高?
A: 若父母一方罹患躁鬱症,子女罹患機率約10-25%;若父母雙方罹患,機率則提高至50-75%。
Q3: 躁鬱症一定會遺傳嗎?
A: 不一定。遺傳提供「體質」,環境因素也可能觸發。即使帶有相關基因,也不一定會發病。
Q4: 父母都有躁鬱症,孩子就一定會得病嗎?
A: 罹病機率較高,但並非沒有希望。積極面對、及早治療仍有機會控制病情。
Q5: 沒有家族病史,就不會得躁鬱症嗎?
A: 並非如此。約一半的躁鬱症患者沒有家族病史,可能是基因突變或環境因素所致。
Q6: 如何及早發現子女可能罹患躁鬱症?
A: 觀察子女情緒、睡眠和行為變化,注意持續性的情緒低落、高亢、失眠、衝動等情況。
Q7: 面對躁鬱症,可以做些什麼?
A: 尋求專業協助,了解疾病知識,建立支持系統,及早發現、積極面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