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孩子有反社會人格傾向?及早辨識兒童異常行為,高危險群更要注意!

有聲書播放

孩子行為讓你困擾嗎?精神科醫師提醒,及早辨識兒童異常行為是關鍵!了解情緒、行為、社交等方面警訊,別把「任性」當全部。哪些孩子是高危險群?早期干預如何改善預後?本文提供實用建議與資源,幫助您及早發現問題,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未來。
你是否曾經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難以管教?他們可能很任性、容易發脾氣,甚至出現一些讓人擔心的行為。身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但有時候,孩子的一些異常行為,可能會讓我們感到困惑和焦慮。精神科醫師提醒,及早辨識兒童的異常行為,對高危險群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為這可能關係到他們未來的發展。

目錄

什麼是兒童異常行為?別把「任性」當作全部

許多父母容易將孩子偶爾的「不聽話」或「任性」視為正常現象,但兒童異常行為的範疇其實更廣。它指的是孩子在情緒、行為、社交等方面,出現明顯偏離同齡兒童的表現,例如:

  • 情緒方面: 情緒起伏大、容易暴怒、過度焦慮、長期情緒低落。
  • 行為方面: 衝動、過動、注意力不集中、攻擊性行為、違反規範。
  • 社交方面: 人際關係困難、無法與同伴建立良好互動、缺乏同理心。

這些行為如果持續出現,並且對孩子的生活、學習和人際關係造成負面影響,就應該尋求專業評估。

台灣兒童異常行為的現況:盛行率與就醫率的落差

根據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調查資料顯示,兒童過動症(ADHD)的終生盛行率為10.1%,六個月盛行率為8.7%。這表示每十個孩子中,就可能有一位受到過動症的影響。

然而,台灣專精於兒童精神疾病的醫師僅約400位,面對全台數百萬的兒童,醫療資源相對有限。更令人擔憂的是,整體兒童精神疾病盛行率高達25%,但實際就醫率卻僅約2.8%。這代表許多孩子可能沒有獲得及時的診斷和治療。

兒童異常行為的原因:複雜的交互作用

兒童異常行為的成因非常複雜,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而是受到生理、心理、環境等多重因素交互影響。

  • 生理因素:
    • 遺傳: 部分兒童異常行為,例如過動症(ADHD)和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 腦部發展: 腦部結構或功能上的差異,例如前額葉功能不足,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衝動控制能力下降。
    • 神經傳導物質: 神經傳導物質失衡,例如dopamine濃度異常,可能影響情緒和行為。
  • 心理因素:
    • 情緒調節困難: 孩子可能缺乏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導致情緒容易失控。
    • 壓力: 生活中的壓力事件,例如家庭衝突、學業壓力,可能誘發或加劇異常行為。
    • 創傷經驗: 過去的創傷經驗,例如虐待、忽視,可能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長遠的影響。
  • 環境因素:
    • 家庭環境: 家庭關係緊張、教養方式不一致,可能增加孩子出現異常行為的風險。
    • 學校環境: 學校適應不良、同儕關係不佳,可能對孩子的情緒和行為造成負面影響。
    • 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對特定行為的容忍度,可能影響孩子行為的表現。

高危險群:哪些孩子需要特別注意?

有些孩子由於先天或後天的因素,更容易出現異常行為,需要父母和照顧者特別留意:

  • 有家族病史者: 家族中有人罹患過動症(ADHD)、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或其他精神疾病,孩子的風險也會相對較高。
  • 早產兒或低出生體重兒: 早產或出生體重過低,可能影響腦部發育,增加出現發展遲緩或異常行為的風險。
  • 有發展遲緩現象者: 語言發展遲緩、動作協調能力較差,可能伴隨情緒或行為問題。
  • 經歷重大創傷者: 遭受虐待、目睹暴力事件、經歷親人過世等重大創傷,可能引發情緒或行為障礙。
  • 有慢性疾病者: 罹患慢性疾病,例如氣喘、糖尿病等,可能因疾病本身或治療過程中的壓力,導致情緒或行為問題。

兒童異常行為:診斷標準與常見疾病

精神科醫師會根據國際通用的診斷標準,例如《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來評估孩子是否符合特定疾病的診斷。常見的兒童精神疾病包括: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主要症狀包括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衝動。
  • 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 主要症狀為不自主的動作或聲音(tics)。
  •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SD): 主要症狀為社交互動和溝通障礙,以及重複性的行為模式。
  • 焦慮症: 主要症狀為過度的擔憂、恐懼,影響日常生活。
  • 憂鬱症: 主要症狀為情緒低落、失去興趣,影響食慾、睡眠和精力。
  • 對立反抗症(ODD): 主要症狀為經常性的違抗、頂撞、易怒。

早期干預的重要性:為孩子的未來鋪路

早期干預是指在孩子出現異常行為的早期,提供適當的評估、診斷和介入,以減輕症狀、促進發展,並預防問題惡化。早期干預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改善預後: 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有效改善兒童精神疾病的預後,讓孩子有機會發展出健全的人格和社交能力。
  • 減少負面影響: 早期干預可以減少異常行為對孩子學習、人際關係和家庭生活的負面影響。
  • 降低社會成本: 透過早期干預,可以降低未來孩子出現偏差行為、犯罪行為或精神疾病的風險,進而減少社會成本。

早期干預服務有哪些?

台灣目前提供多元的早期干預服務,包括:

  • 醫療評估與治療: 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專業人員提供評估、診斷和治療服務。
  • 特殊教育: 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提供個別化的教育計畫和支持。
  • 社會福利服務: 提供經濟扶助、家庭支持、親職教育等服務,協助弱勢家庭。
  • 早期療育機構: 提供綜合性的早期療育服務,包括認知、語言、動作、社交等方面的訓練。

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未來

1. 積極觀察: 多花時間陪伴孩子,觀察他們的行為、情緒和社交互動,留意任何異常的表現。

2. 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您對孩子的行為感到擔憂,請及早尋求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評估。

3. 積極參與治療: 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按時帶孩子接受治療,並積極參與親職教育,學習有效的教養技巧。

4. 尋求社會支持: 加入相關的家長團體或支持團體,與其他家長交流經驗,互相支持。

照顧有異常行為的孩子,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但請相信,透過及早的辨識、專業的協助和家人的支持,您的孩子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健康快樂地成長。

常見問題精選

Q1: 什麼是兒童異常行為?

A: 指孩子在情緒、行為、社交等方面明顯偏離同齡兒童的表現,例如情緒起伏大、具攻擊性等。

Q2: 台灣兒童異常行為的現況為何?

A: 兒童精神疾病盛行率高,但就醫率偏低,許多孩子可能未獲得及時診斷與治療。

Q3: 兒童異常行為有哪些原因?

A: 成因複雜,受生理(遺傳、腦部發展)、心理(情緒調節、壓力)、環境等多重因素交互影響。

Q4: 哪些兒童是高危險群?

A: 有家族病史、早產兒、發展遲緩、經歷重大創傷、有慢性疾病的孩子需要特別注意。

Q5: 兒童常見的精神疾病有哪些?

A: 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妥瑞症、自閉症、焦慮症、憂鬱症、對立反抗症(ODD)。

Q6: 早期干預的重要性是什麼?

A: 可改善預後、減少負面影響、降低社會成本,讓孩子有機會發展出健全的人格和社交能力。

本文內容參考國際醫學期刊之研究文獻,以及醫學教科書之資料,作為知識依據。

[1] Micai, M.et al. (2020). Early behavioral markers for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in the first 3 years of life: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2] Fehr, K-K., Chambers, D-E., & Ramasami, J. (2021). The Impact of Anxiety on Behavioral Sleep Difficulties and Treatment in Young Childre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medical settings.

[3] Zamora-Moratalla, A., Lagrán, M-M-d., & Dierssen, M. (2021).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21 update. Free neuropathology.

[4] Juvale, I-I-A., & Has, A-T-C. (2021). The Potential Role of miRNAs as Predictive Biomarkers in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Journal of molecular neuroscience : MN.

[5] Moreira, D.et al. (2022). Childhood traumatic experiences and psychopath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Psychological trauma :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6] Goozen, S-H-M-v., Langley, K., & Hobson, C-W. (2022). Childhood Antisocial Behavior: A Neurodevelopmental Problem.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7] LoBraico, E-J.et al. (2020). Constellations of family risk for long-term adolescent anti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 JFP :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Family Psychology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Division 43).

[8] North, C-S., Kotamarti, V., & Pollio, D-E. (2022). Deconstructing childhood conduct and adult antisocial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nnals of clinical psychiatr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linical Psychiatrists.

[9] Gandhi, R., & Cullen, K-R. (2022). Editorial: Can At-Risk Mental State (ARMS) Diagnosi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redict Transition to a Psychotic Disorder? We Are Not There Ye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10] Pediatrics

[11] Uddin, L-Q., & Reyes, A-D-L. (2022). Developmental Consider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Perceptions and Impacts of Identity-Related Differences: Focusing on Adolescence. Biological psychiat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neuroimaging.

[12] Barth, A-M.et al. (2022). A Qualitative Inquiry of Parents’ Observations of Thei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Need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Children’s health care :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Care of Children’s Health.

[13] Chang, J-G., Cimino, F-M., & Gossa, W. (2020). ADHD in Children: Common Questions and Answers.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14] Limandri, B-J. (2020). Pharmacotherapy With Attention-Deficit Disorder.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15] Seideman, M-F., & Seideman, T-A. (2020).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Treatment of Tourette Syndrome.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 JPPT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PPAG.

[16] Gill, C-E., & Kompoliti, K. (2020). Clinical Features of Tourette Syndrome. Journal of child neurology.

[17] McKnight, A.et al. (2020). Association Between Chronic Medical Conditions and Acute Perinatal Psychiatric Health-Care Encounters Among Migrant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iatrie.

[18] Fisher, H-L. (2021). Editorial: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the need for even earlier intervention and targeted prevention for mental illnesse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19] Wiggin, M.et al. (2021). Frequency of Early Intervention Sessions and Vocabulary Skills in Children with Hearing Loss.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 Ferreira, R-d-C.et al. (2020). Effects of early interventions focused on the fami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born preterm and/or at social risk: a meta-analysis. Jornal de pediatria.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深入了解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ASPD),揭開其診斷與臨床評估的關鍵。本文探討ASPD的定義、診斷流程,包含病史收集、行為觀察、心理測驗及DSM-5標準,助您認識此複雜的人格障礙。同時,解析同理心缺乏、行為穩定性等重要臨床評估面向,以及高功能反社會的特殊考量。了解更多,有助於及早辨識並尋求專業協助。
深入了解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ASPD),揭開其診斷與臨床評估的關鍵。本文探討ASPD的定義、診斷流程,包含病史收集、行為觀察、心理測驗及DSM-5標準,助您認識此複雜的人格障礙。同時,解析同理心缺乏、行為穩定性等重要臨床評估面向,以及高功能反社會的特殊考量。了解更多,有助於及早辨識並尋求專業協助。
深入解讀反社會人格障礙症:探索其定義、成因及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透過真實案例分析,了解反社會人格的行為模式與人際關係挑戰。同時,關注最新大腦與基因研究,以及台灣社會支持資源,學習如何應對與協助身邊的反社會人格特質者,建立安全界線,尋求專業支持。
深入解讀反社會人格障礙症:探索其定義、成因及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透過真實案例分析,了解反社會人格的行為模式與人際關係挑戰。同時,關注最新大腦與基因研究,以及台灣社會支持資源,學習如何應對與協助身邊的反社會人格特質者,建立安全界線,尋求專業支持。
深入了解反社會人格障礙(ASPD):本文提供全面解析,幫助您認識 ASPD 的核心特徵與行為模式,並提供實用的壓力管理指南。無論是自我調適、改善人際關係,或尋求專業協助,本文皆提供實用建議,助您有效應對挑戰,提升生活品質。了解更多,擁抱更健康的生活。
深入了解反社會人格障礙(ASPD):本文提供全面解析,幫助您認識 ASPD 的核心特徵與行為模式,並提供實用的壓力管理指南。無論是自我調適、改善人際關係,或尋求專業協助,本文皆提供實用建議,助您有效應對挑戰,提升生活品質。了解更多,擁抱更健康的生活。
重新審視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ASPD),揭開不為人知的病因關聯。深入探討基因、環境及相關疾病如何交織影響,解析童年創傷、腦部損傷等潛在因素。了解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台灣的現況與挑戰,一同消除誤解,給予病人更多關懷與協助,為心理健康盡一份心力。
重新審視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ASPD),揭開不為人知的病因關聯。深入探討基因、環境及相關疾病如何交織影響,解析童年創傷、腦部損傷等潛在因素。了解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台灣的現況與挑戰,一同消除誤解,給予病人更多關懷與協助,為心理健康盡一份心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