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兒童異常行為?別把「任性」當作全部
許多父母容易將孩子偶爾的「不聽話」或「任性」視為正常現象,但兒童異常行為的範疇其實更廣。它指的是孩子在情緒、行為、社交等方面,出現明顯偏離同齡兒童的表現,例如:
- 情緒方面: 情緒起伏大、容易暴怒、過度焦慮、長期情緒低落。
- 行為方面: 衝動、過動、注意力不集中、攻擊性行為、違反規範。
- 社交方面: 人際關係困難、無法與同伴建立良好互動、缺乏同理心。
這些行為如果持續出現,並且對孩子的生活、學習和人際關係造成負面影響,就應該尋求專業評估。
台灣兒童異常行為的現況:盛行率與就醫率的落差
根據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調查資料顯示,兒童過動症(ADHD)的終生盛行率為10.1%,六個月盛行率為8.7%。這表示每十個孩子中,就可能有一位受到過動症的影響。
然而,台灣專精於兒童精神疾病的醫師僅約400位,面對全台數百萬的兒童,醫療資源相對有限。更令人擔憂的是,整體兒童精神疾病盛行率高達25%,但實際就醫率卻僅約2.8%。這代表許多孩子可能沒有獲得及時的診斷和治療。
兒童異常行為的原因:複雜的交互作用
兒童異常行為的成因非常複雜,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而是受到生理、心理、環境等多重因素交互影響。
- 生理因素:
- 遺傳: 部分兒童異常行為,例如過動症(ADHD)和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 腦部發展: 腦部結構或功能上的差異,例如前額葉功能不足,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衝動控制能力下降。
- 神經傳導物質: 神經傳導物質失衡,例如dopamine濃度異常,可能影響情緒和行為。
- 心理因素:
- 情緒調節困難: 孩子可能缺乏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導致情緒容易失控。
- 壓力: 生活中的壓力事件,例如家庭衝突、學業壓力,可能誘發或加劇異常行為。
- 創傷經驗: 過去的創傷經驗,例如虐待、忽視,可能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長遠的影響。
- 環境因素:
- 家庭環境: 家庭關係緊張、教養方式不一致,可能增加孩子出現異常行為的風險。
- 學校環境: 學校適應不良、同儕關係不佳,可能對孩子的情緒和行為造成負面影響。
- 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對特定行為的容忍度,可能影響孩子行為的表現。
高危險群:哪些孩子需要特別注意?
有些孩子由於先天或後天的因素,更容易出現異常行為,需要父母和照顧者特別留意:
- 有家族病史者: 家族中有人罹患過動症(ADHD)、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或其他精神疾病,孩子的風險也會相對較高。
- 早產兒或低出生體重兒: 早產或出生體重過低,可能影響腦部發育,增加出現發展遲緩或異常行為的風險。
- 有發展遲緩現象者: 語言發展遲緩、動作協調能力較差,可能伴隨情緒或行為問題。
- 經歷重大創傷者: 遭受虐待、目睹暴力事件、經歷親人過世等重大創傷,可能引發情緒或行為障礙。
- 有慢性疾病者: 罹患慢性疾病,例如氣喘、糖尿病等,可能因疾病本身或治療過程中的壓力,導致情緒或行為問題。
兒童異常行為:診斷標準與常見疾病
精神科醫師會根據國際通用的診斷標準,例如《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來評估孩子是否符合特定疾病的診斷。常見的兒童精神疾病包括: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主要症狀包括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衝動。
- 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 主要症狀為不自主的動作或聲音(tics)。
-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SD): 主要症狀為社交互動和溝通障礙,以及重複性的行為模式。
- 焦慮症: 主要症狀為過度的擔憂、恐懼,影響日常生活。
- 憂鬱症: 主要症狀為情緒低落、失去興趣,影響食慾、睡眠和精力。
- 對立反抗症(ODD): 主要症狀為經常性的違抗、頂撞、易怒。
早期干預的重要性:為孩子的未來鋪路
早期干預是指在孩子出現異常行為的早期,提供適當的評估、診斷和介入,以減輕症狀、促進發展,並預防問題惡化。早期干預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改善預後: 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有效改善兒童精神疾病的預後,讓孩子有機會發展出健全的人格和社交能力。
- 減少負面影響: 早期干預可以減少異常行為對孩子學習、人際關係和家庭生活的負面影響。
- 降低社會成本: 透過早期干預,可以降低未來孩子出現偏差行為、犯罪行為或精神疾病的風險,進而減少社會成本。
早期干預服務有哪些?
台灣目前提供多元的早期干預服務,包括:
- 醫療評估與治療: 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專業人員提供評估、診斷和治療服務。
- 特殊教育: 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提供個別化的教育計畫和支持。
- 社會福利服務: 提供經濟扶助、家庭支持、親職教育等服務,協助弱勢家庭。
- 早期療育機構: 提供綜合性的早期療育服務,包括認知、語言、動作、社交等方面的訓練。
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未來
1. 積極觀察: 多花時間陪伴孩子,觀察他們的行為、情緒和社交互動,留意任何異常的表現。
2. 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您對孩子的行為感到擔憂,請及早尋求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評估。
3. 積極參與治療: 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按時帶孩子接受治療,並積極參與親職教育,學習有效的教養技巧。
4. 尋求社會支持: 加入相關的家長團體或支持團體,與其他家長交流經驗,互相支持。
照顧有異常行為的孩子,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但請相信,透過及早的辨識、專業的協助和家人的支持,您的孩子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健康快樂地成長。
常見問題精選
Q1: 什麼是兒童異常行為?
A: 指孩子在情緒、行為、社交等方面明顯偏離同齡兒童的表現,例如情緒起伏大、具攻擊性等。
Q2: 台灣兒童異常行為的現況為何?
A: 兒童精神疾病盛行率高,但就醫率偏低,許多孩子可能未獲得及時診斷與治療。
Q3: 兒童異常行為有哪些原因?
A: 成因複雜,受生理(遺傳、腦部發展)、心理(情緒調節、壓力)、環境等多重因素交互影響。
Q4: 哪些兒童是高危險群?
A: 有家族病史、早產兒、發展遲緩、經歷重大創傷、有慢性疾病的孩子需要特別注意。
Q5: 兒童常見的精神疾病有哪些?
A: 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妥瑞症、自閉症、焦慮症、憂鬱症、對立反抗症(ODD)。
Q6: 早期干預的重要性是什麼?
A: 可改善預後、減少負面影響、降低社會成本,讓孩子有機會發展出健全的人格和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