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
- 第一次發現像乾癬的症狀: 身上出現邊緣很清楚的紅色塊狀,上面有銀白色的皮屑,特別容易在頭皮、手肘、膝蓋、屁股附近看到。
- 乾癬變嚴重或擴散: 本來控制得不錯的乾癬突然變差,範圍變大,或是出現新的地方有問題。
- 出現其他不舒服的症狀: 有些乾癬病人可能會有關節的問題,像是關節痛、腫、僵硬等等,如果出現這些症狀,要趕快去看醫生。另外,乾癬也可能增加心臟血管疾病、新陳代謝問題的風險,如果有相關的疑慮,也要問醫生。
- 現在的治療沒什麼效果: 目前的治療方法沒有辦法好好控制乾癬,影響到生活。
- 想要懷孕或正在餵母乳: 乾癬的藥物可能會對胎兒或嬰兒有影響,要跟醫生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
2. 看醫生前要準備什麼?
- 過去的病歷: 包括以前生過什麼病、有沒有對藥物過敏、家裡有沒有人得過類似的病,特別是乾癬或乾癬性關節炎的家族史。
- 藥物清單: 列出現在正在吃的藥,包括醫生開的藥、自己買的藥、保健食品等等。
- 症狀紀錄: 詳細記錄乾癬的症狀、多久發作一次、有多嚴重,以及對生活造成了哪些影響。
- 生活習慣紀錄: 包括飲食、作息、壓力大不大、有沒有抽菸喝酒等等。
- 保養方式紀錄:目前使用什麼樣的保濕產品或照顧方式,效果如何
- 想問醫生的問題: 先把想問醫生的問題寫下來,例如治療的目標是什麼、藥物有什麼副作用、生活上要注意什麼等等。
- 帶過去的就醫資料: 如果以前已經接受過乾癬的治療,請帶相關的就醫紀錄、檢查報告、藥物處方等等,給醫生參考。
- 拍患部的照片: 為了讓醫生更了解你的乾癬狀況,建議拍患部的照片,特別是症狀最嚴重的時候。
- 健保卡和身分證件: 方便掛號、看診,以及申請相關的醫療補助。
3. 看診時怎麼跟醫生溝通?
- 清楚描述症狀: 詳細描述乾癬的症狀、多久發作一次、有多嚴重,以及對生活造成了哪些影響,讓醫生更了解你的狀況。
- 主動告知病史: 主動告訴醫生過去生過什麼病、有沒有對藥物過敏、家裡有沒有人得過類似的病,以及現在正在吃的藥,幫助醫生做出正確的判斷。
- 積極提問: 對於治療方式、藥物副作用、生活照顧等等有任何疑問,都要主動提問,確保自己充分了解。
- 表達治療期望: 清楚表達自己對治療的期望,例如希望改善到什麼程度、能不能減少藥物的使用等等。
- 誠實告知用藥狀況: 誠實告訴醫生用藥的狀況,包括有沒有按時吃藥、有沒有自己調整藥物的劑量、以及有沒有使用其他的療法等等。
- 與醫生共同制定治療計畫: 與醫生一起討論並制定適合自己的治療計畫,確保治療目標符合自己的期望。
4. 乾癬治療的目標是什麼?
乾癬治療的目標不只是改善皮膚的症狀,更重要的是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治療目標:
- 症狀緩解: 減少皮膚的紅腫、發癢、脫屑等等症狀,讓皮膚恢復正常的外觀。
- 控制病情: 預防乾癬復發或變嚴重,維持病情的穩定。
- 改善生活品質: 減少乾癬對工作、社交、睡眠等等方面的影響,提升整體的生活品質。
- 預防其他疾病: 降低乾癬性關節炎、心臟血管疾病、新陳代謝問題等等其他疾病的風險。
- 皮膚恢復到最好: 現在最新的乾癬治療目標是讓皮膚完全恢復,或是幾乎完全恢復。
- 治療目標達成時間: 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達到治療目標需要的時間也不一樣,應該跟醫生討論合理的治療目標和時間表。
5. 乾癬治療的最新進展是什麼?
近年來,乾癬治療有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生物製劑的出現,為中重度的乾癬病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 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是一種針對特定免疫分子設計的藥物,能精準抑制乾癬的發炎反應,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目前有很多種生物製劑可以選擇。
- 小分子藥物:除了生物製劑外,口服小分子藥物也提供病人另一種選擇
6. 乾癬會有哪些其他的疾病?
乾癬不只是一種皮膚疾病,它還可能引起許多其他的疾病,影響全身的健康。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乾癬共病:
- 乾癬性關節炎: 大約有30%的乾癬病人會同時有關節的問題,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甚至關節變形。
- 心臟血管疾病: 乾癬病人得到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比較高,例如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等等。
- 新陳代謝問題: 乾癬病人容易出現新陳代謝的問題,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等。
- 腸道發炎疾病: 乾癬與腸道發炎疾病(例如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之間有關係。
- 憂鬱症: 乾癬病人容易出現憂鬱、焦慮等等情緒問題。
- 肝臟疾病: 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等。
7. 乾癬性關節炎有哪些症狀?
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很多樣,可能跟乾癬同時發生,也可能在乾癬出現之前或之後發生。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乾癬性關節炎症狀:
- 關節疼痛: 關節疼痛是乾癬性關節炎最常見的症狀,可能發生在任何關節,包括手指、腳趾、手腕、膝蓋、腳踝、背部等等。
- 關節腫脹: 受到影響的關節可能出現腫脹、發熱、發紅等等現象。
- 關節僵硬: 尤其在早上或休息一段時間後,關節僵硬感會更明顯。
- 香腸指(趾): 手指或腳趾出現瀰漫性腫脹,呈現香腸狀。
- 肌腱炎: 肌腱發炎,導致肌腱連接骨頭的地方疼痛,例如足跟痛、手肘外側痛等等。
- 脊椎炎: 脊椎發炎,導致背痛、僵硬,活動受限。
8. 乾癬生物製劑健保給付條件是什麼?
在台灣,乾癬病人如果想要申請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需要符合一定的條件:
- 病情嚴重程度: 病人必須是中度到重度的乾癬。
- 過去的治療歷史: 病人需要先接受過傳統的口服藥物治療(至少兩種藥物,每種持續3個月以上)和照光治療(每週至少2次、持續3個月以上),而且效果不好,才符合申請的資格。
- 申請程序: 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時需要提交臨床照片以供審核,並經健保署審核通過後給付。
- 給付年限與用藥規範:
- 健保署自2015年(104年)4月1日起放寬生物製劑用藥年限,只要療效足夠可以持續申請用藥,最多可以持續使用。
9. 乾癬無法根治只能控制嗎?
乾癬目前還沒有辦法根治,但透過適當的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減少症狀,提升生活品質。乾癬的治療目標是讓皮膚完全恢復,或是幾乎完全恢復,並預防其他疾病的發生。
10. 如何做好乾癬的日常照顧和保養?
除了藥物治療外,良好的日常照顧和保養也能幫助控制乾癬:
- 保濕: 每天使用保濕乳液或乳霜,保持皮膚濕潤,減少乾燥、脫屑。
- 溫和清潔: 使用溫和、不含刺激性成分的清潔產品,避免過度清潔,以免刺激皮膚。
- 避免刺激: 避免接觸可能刺激皮膚的物質,例如香精、酒精、化學物質等等。
- 防曬: 外出時做好防曬措施,避免陽光直射,以免加重乾癬。
- 均衡飲食: 保持均衡的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有助於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
- 適度運動: 適度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有助於控制乾癬。
- 減輕壓力: 壓力是乾癬的誘發因素之一,應學習有效管理壓力,保持心情愉快。
- 戒菸限酒: 抽菸和飲酒都可能加重乾癬,應戒菸限酒。
結語
乾癬雖然是一種長期的疾病,但透過積極的治療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你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擺脫乾癬的困擾,重新找回健康和自信。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正受到乾癬的影響,請及早去看醫生,與醫生共同制定適合你的治療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