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帶狀疱疹是由潛伏在體內的帶狀疱疹病毒再度活化所引起,會在身體單側出現紅疹和水泡。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指的是在帶狀疱疹皮疹消退後,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的疼痛。這種疼痛可能是持續性的灼熱、刺痛、抽痛,也可能因為輕微的觸碰而引發劇烈疼痛(異痛)。
在台灣,帶狀疱疹的盛行率不低。根據統計,台灣人一生中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高達32.2%,相當於每三個人就有一人可能受其困擾。而帶狀疱疹患者中,約有8.6%會發展成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對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尤其50歲以上的族群,由於免疫力下降,更容易發生帶狀疱疹及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如何診斷?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診斷主要依賴病人的病史和臨床表現。醫師會詢問你是否有帶狀疱疹病史,以及疼痛的性質、部位、持續時間等。診斷的關鍵在於:
- 帶狀疱疹病史:確認過去是否曾患有帶狀疱疹。
- 疼痛持續時間:在帶狀疱疹皮疹消退後,疼痛持續超過三個月。
- 疼痛性質:描述疼痛的感覺,例如灼熱、刺痛、抽痛等。
- 感覺異常:檢查患處是否有感覺異常,例如輕觸即痛(異痛)。
多科協作,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科專業協作,才能制定最適合病人的個人化治療方案。常見的參與科別包括:
- 皮膚科:確認帶狀疱疹的診斷,並處理皮膚病灶。
- 神經內科/疼痛科:評估神經痛的程度和性質,並給予藥物或其他治療。
- 復健科:透過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方式,幫助病人恢復功能。
- 精神科/身心科:若疼痛影響情緒,可尋求心理支持或藥物治療。
多元治療選擇,擺脫疼痛糾纏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治療目標是減輕疼痛、改善生活品質。目前有多種治療方式可供選擇,醫師會根據病人的個別情況,選擇最合適的組合。
1.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藥物:
止痛藥*: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例如 ibuprofen,主要用於緩解輕度至中度的疼痛。
鴉片類止痛藥*:例如 tramadol,適用於中度至重度的疼痛,但需注意成癮性。
神經痛藥物*:
Gabapentinoids (Gabapentin, Pregabalin)*:這類藥物能穩定神經細胞膜,減少神經放電,是治療神經痛的第一線藥物。研究顯示,Gabapentinoids 對於多種神經痛都有不錯的療效,且副作用相對較小。
三環抗憂鬱劑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s)*:例如 amitriptyline,能調節神經傳導物質,減輕疼痛。雖然 TCAs 對於多種疼痛有效,但副作用較多,使用時需謹慎。
局部用藥*:
Lidocaine 貼片*:能局部麻醉,減輕疼痛。研究顯示,Lidocaine 貼片能有效降低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病人的疼痛和異痛。
高濃度 Capsaicin 乳膏*:Capsaicin 是辣椒中的一種成分,能刺激神經末梢,暫時性地阻斷疼痛訊號。臨床試驗顯示,高濃度 Capsaicin 乳膏能顯著減輕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病人的疼痛。
2. 神經阻斷術
神經阻斷術是透過注射麻醉藥或其他藥物,阻斷神經的傳導,達到止痛的效果。常見的神經阻斷術包括:
- 神經根阻斷術:針對受影響的神經根進行阻斷。
- 硬脊膜外注射:將藥物注射到脊髓周圍的硬脊膜外腔。
3.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能幫助病人恢復功能、減輕疼痛。常見的物理治療方式包括:
- 運動治療:透過運動增強肌肉力量、改善關節活動度。
- 徒手治療:透過按摩、關節鬆動術等方式,減輕肌肉緊張、改善關節功能。
- 熱敷、電療:利用熱能或電刺激,減輕疼痛、促進血液循環。
4. 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是「餘毒未清、氣滯血瘀」所致。中醫治療可透過以下方式緩解疼痛:
- 針灸:透過針刺特定穴位,調節經絡氣血,達到止痛效果。案例報告顯示,針灸配合電針對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和顏面神經麻痺有顯著的止痛效果。
- 中藥:根據病人體質,開立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藥。
- 穴道按摩:按摩特定穴位,例如合谷穴、太衝穴等,能舒緩疼痛。
5. 其他治療方式
- 經皮神經電刺激 (TENS):透過電刺激干擾疼痛訊號的傳導。
- 脊髓刺激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透過植入電極,刺激脊髓,阻斷疼痛訊號的傳導。
- 心理治療:若疼痛影響情緒,可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協助,學習應對疼痛的技巧。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多久會好?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病程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在幾個月內緩解,有些人則可能持續數年。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並調整生活方式,有助於縮短病程、改善生活品質。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要看哪一科?
- 初期 (帶狀疱疹發作):皮膚科
- 後期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神經內科、疼痛科、復健科、中醫科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可以打疫苗嗎?
可以。即使曾患有帶狀疱疹,仍建議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以降低復發的風險。目前市面上有兩種帶狀疱疹疫苗:
- 活性減毒疫苗 (Zostavax):適用於50歲以上成人。
- 重組蛋白疫苗 (Shingrix):適用於50歲以上成人,保護力更佳、更持久。
台灣健保資訊
目前在台灣,口服抗病毒藥物如Acyclovir的使用在帶狀疱疹的治療上是有健保給付的,療程以七天為限。帶狀疱疹疫苗接種費用並不在健保給付範圍內,需要自費接種。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治療,主要以症狀治療為主,例如使用止痛藥、神經痛藥物等。
結語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雖然難耐,但並非無法擺脫。透過多科協作、多元治療,以及積極的生活調整,相信你一定能戰勝疼痛,重拾健康快樂的生活!
常見問題精選
Q1: 什麼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A: 指帶狀疱疹皮疹消退後,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的疼痛,可能為灼熱、刺痛或抽痛,甚至輕觸即痛。
Q2: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如何診斷?
A: 依賴病史、臨床表現。醫師會詢問帶狀疱疹病史、疼痛持續時間、疼痛性質及是否有感覺異常。
Q3: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要看哪一科?
A: 初期(帶狀疱疹發作)看皮膚科;後期(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看神經內科、疼痛科、復健科或中醫科。
Q4: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有哪些治療方式?
A: 包括藥物治療(止痛藥、神經痛藥物、局部用藥)、神經阻斷術、物理治療、中醫治療及其他治療方式。
Q5: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可以打疫苗嗎?
A: 可以。即使曾患有帶狀疱疹,仍建議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以降低復發風險。有活性減毒和重組蛋白兩種疫苗。
Q6: 台灣帶狀疱疹疫苗有健保給付嗎?
A: 帶狀疱疹疫苗接種費用不在健保給付範圍內,需要自費接種。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帶狀疱疹有健保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