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是乳癌高風險族群?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風險因素:
- 乳癌家族史: 如果病人的媽媽、姐妹或女兒得過乳癌,特別是年輕時就得病,那病人得乳癌的風險就會增加。
- 特定基因變異: 有些基因,像BRCA1、BRCA2,如果發生突變,就會大大增加乳癌風險。其他基因,像是TP53、PTEN等等,也跟乳癌風險有關。
- 致密性乳房: 就像乳房裡有很多小石頭,組織很密,這樣會讓篩檢比較困難,也可能稍微增加乳癌風險。
- 個人病史: 如果病人以前得過乳房非典型增生或小葉原位癌,那以後得乳癌的機率會比較高。
- 早期放射線暴露: 如果病人在10-30歲之間,因為治療淋巴瘤等疾病,接受過胸部放射線治療,那得乳癌的風險也會增加。
- 其他因素: 月經來得早(12歲前)、停經晚(55歲後)、沒有生過小孩或比較晚生小孩(35歲後)等等,也可能稍微增加風險。
- 男性乳癌家族史: 如果家裡有男性得過乳癌,也要特別注意。
找出早期警訊:乳癌篩檢
乳癌篩檢就像是偵探,幫助我們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治療。對於高風險的病人,建議更積極地做篩檢:
台灣健保補助資訊
- 擴大篩檢年齡: 從2025年開始,台灣政府會補助40-74歲的女性,每兩年一次免費做乳房X光攝影篩檢。
- 篩檢費用補助: 健保會補助每次檢查1,245元的乳房X光攝影費用。
- 篩檢機構查詢: 可以到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上查到可以做篩檢的醫院名單。
高風險族群篩檢建議
- 乳房X光攝影: 建議病人從30歲開始,每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 乳房磁振造影(MRI): 如果病人有BRCA基因突變、很強的家族史或其他高風險因素,建議每年做一次乳房MRI檢查,可以和乳房X光攝影輪流做,每六個月一次。MRI對於緻密性乳房的檢查效果更好。
- 定期乳房自我檢查: 了解自己乳房平常的樣子和觸感,每個月定期做乳房自我檢查。
- 臨床乳房檢查: 每年定期讓醫生做臨床乳房檢查。
乳癌飲食指南:吃出健康防護罩
飲食習慣對乳癌風險影響很大。以下是一些飲食建議,幫助病人降低乳癌風險:
- 地中海飲食: 就像住在地中海的人一樣,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堅果和橄欖油,這樣可以降低乳癌風險。
- 十字花科蔬菜: 多吃花椰菜、高麗菜、青花菜、羽衣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這些蔬菜裡含有一種叫indole-3-carbinol的物質,可能可幫助對抗乳癌。
- 大豆異黃酮: 適量吃黃豆製品,像豆漿、豆腐、豆干等。研究發現,大豆異黃酮可能可以降低乳癌風險。
- 限制紅肉及加工肉品: 少吃紅肉(牛肉、豬肉、羊肉)和加工肉品(香腸、火腿、培根)。
- 限制酒精攝取: 不要喝太多酒,建議女性每天喝的酒精量不要超過一份標準量(約12公克酒精)。
- 維持健康體重: 太胖會增加乳癌風險,所以要維持健康體重。
乳癌生活習慣建議:打造健康生活
除了飲食,生活習慣也很重要。以下是一些生活習慣建議:
- 規律運動: 每週至少做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像是快走、慢跑、游泳等。運動可以幫助維持健康體重、增強抵抗力,還可以降低乳癌風險。
- 避免吸菸: 吸菸會增加乳癌風險,所以要戒菸,也要避免吸二手菸。
- 減少暴露於環境荷爾蒙: 盡量減少接觸塑化劑、雙酚A等環境荷爾蒙。
- 充足睡眠: 保持規律作息,睡飽一點,可以幫助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
- 母乳哺育: 研究發現,餵母乳可能降低乳癌風險。
台灣社服與相關基金會資源
台灣有很多基金會提供乳癌防治相關服務,可以幫助病人和家屬。
- 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 提供診斷治療指導、心理輔導和營養諮詢等服務。
- 台灣癌症基金會: 致力於癌症預防和癌友關懷服務,提供志工培訓和相關資源。
以上是基本的預防建議,若您為高風險族群,別忘記諮詢專業醫生,制定適合自己的篩檢和預防計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戰勝乳癌的關鍵!
常見問題精選
Q1: 誰是乳癌高風險族群?
A: 一等親有乳癌病史、特定基因變異、致密性乳房、曾患乳房疾病、早期胸部放射線暴露、初經早、停經晚、未生育或晚生育等都屬於高風險族群。
Q2: 台灣乳房X光攝影篩檢補助的對象與頻率為何?
A: 自2025年起,補助對象將擴大至40-74歲女性,每兩年一次免費篩檢。
Q3: 高風險族群應如何進行乳癌篩檢?
A: 建議30歲開始每年進行乳房X光攝影,並考慮每年進行乳房MRI檢查。同時,每月定期自我檢查,每年接受醫師臨床檢查。
Q4: 哪些飲食習慣有助於降低乳癌風險?
A: 建議採取地中海飲食,多攝取十字花科蔬菜、黃豆製品,限制紅肉、加工肉品及酒精攝取,並維持健康體重。
Q5: 哪些生活習慣有助於降低乳癌風險?
A: 建議規律運動、避免吸菸、減少暴露於環境荷爾蒙、保持充足睡眠、並鼓勵母乳哺育。
Q6: 乳癌防治有哪些社福資源可利用?
A: 可尋求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等機構,獲得診斷治療指導、心理輔導及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