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在台灣的盛行率不容忽視。近年來,確診率和死亡率都有增加的趨勢。根據統計,胰臟癌在台灣十大致死癌症中排名相當前面。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病人在發現時已是晚期,治療難度也因此增加。因此,了解檢查的重要性,及早診斷,才能把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別擔心,今天一起了解常見的檢查項目,包括讓人聞之色變的侵入性檢查,更重要的是,我們會分享如何調適心情,一起勇敢面對。
胰臟血液檢查
血液檢查通常是診斷的第一步。雖然沒有單一的血液檢查可以完全確認胰臟癌,但可以透過檢測特定的腫瘤標記物,例如CA19-9、CEA、Cyfra 21-1等,來提高警覺。
- 注意事項: 胰臟血液檢查前不需要特別的準備,但請務必告知醫生你正在服用的藥物,包含保健食品。
影像檢查:PET-CT、逆行性膽胰管攝影
影像檢查在胰臟癌的診斷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 PET-CT: 結合正子斷層掃描(PET)和電腦斷層掃描(CT)的優勢,PET-CT可以偵測癌細胞的代謝活動,幫助判斷腫瘤的範圍和是否轉移。PET-CT 使用葡萄糖類似物如FDG (全文為2-deoxy-2-[18F]fluoro-D-glucose),其在惡性組織中會積累進而了解癌細胞的分布範圍。
- 逆行性膽胰管攝影 (ERCP): 是一種內視鏡檢查,透過口腔將內視鏡深入到十二指腸,然後將顯影劑注入膽管和胰管,以檢查是否有阻塞或其他異常。ERCP 除了診斷,也可以進行治療,例如放置支架來緩解膽管阻塞。
侵入性檢查:惠普氏手術
惠普氏手術(Whipple procedure),又稱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是一種大型的手術,主要用於治療胰臟頭部的腫瘤。手術會切除胰臟頭部、部分膽管、十二指腸、部分胃,然後再將剩餘的胰臟、膽管、胃或十二指腸與小腸重新接合。
- 惠普氏手術是什麼? 惠普氏手術是一種複雜的手術,目的是徹底切除腫瘤。雖然手術本身具有風險,但對於適合的病人來說,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 胰臟癌手術前準備: 手術前,醫生會進行詳細的評估,包括心肺功能、營養狀況等。病人需要戒菸、調整飲食,並接受相關的檢查。
- 胰臟癌手術前檢查: 除了上述的影像檢查,還可能需要進行心電圖、肺功能檢查等,確保身體狀況適合接受手術。
檢查不再害怕:身心靈全面調適
面對一連串的檢查,感到害怕是很正常的。以下提供一些調適心情的方法:
了解檢查的目的與流程
對檢查的恐懼往往來自於未知。主動向醫生詢問檢查的目的、流程、可能的風險,可以幫助你降低焦慮。
尋求支持
與家人、朋友、病友分享你的感受,讓他們知道你需要支持。參加病友團體,可以讓你認識其他有相同經歷的人,互相鼓勵、分享經驗。
壓力調適方法
- 心理諮商: 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師的協助,學習放鬆技巧、情緒管理,可以有效地舒緩壓力。
- 放鬆練習: 練習深呼吸、冥想、瑜珈等放鬆技巧,幫助你平靜心情。
- 培養興趣: 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例如聽音樂、看書、畫畫等,轉移注意力,讓心情放鬆。
結語
面對胰臟癌的檢查,或許會感到害怕、焦慮,但請記得,你並不孤單。透過了解檢查的目的與流程、尋求支持、調適壓力,我們可以一起勇敢面對。台灣的健保資源和社福團體也會提供你必要的支持。相信在醫療團隊的專業協助下,你一定可以戰勝病魔,迎向更美好的未來。
常見問題精選
Q1: 胰臟癌在台灣的現況為何?
A: 胰臟癌在台灣的確診率和死亡率有增加趨勢,是十大致死癌症之一。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多為晚期。
Q2: 胰臟癌有哪些常見的檢查方式?
A: 常見檢查包含血液檢查(CA19-9等腫瘤標記物)、影像檢查(PET-CT、ERCP)及侵入性檢查(惠普氏手術)。
Q3: 什麼是惠普氏手術?
A: 惠普氏手術是一種大型手術,切除胰臟頭部、部分膽管、十二指腸等,再將剩餘器官與小腸接合,以治療胰臟頭部腫瘤。
Q4: 面對胰臟癌檢查感到害怕怎麼辦?
A: 了解檢查目的與流程、尋求家人朋友支持、參加病友團體、或諮詢心理師,練習放鬆技巧。
Q5: PET-CT檢查的目的是什麼?
A: PET-CT結合正子斷層掃描和電腦斷層掃描,偵測癌細胞的代謝活動,判斷腫瘤範圍和是否轉移。
Q6: 台灣對胰臟癌治療有哪些資源?
A: 健保提供部分化療新藥給付,另有台灣癌症基金會等社福團體提供諮詢、支持團體等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