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驟一:充分了解自身狀況,整理病史與症狀
1. 完整記錄病史:
詳細整理您的個人和家族病史,這對於醫師評估您的腎臟健康風險至關重要。
- 個人病史:
- 過去的疾病: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 手術史:過去接受過任何手術嗎?詳細列出手術名稱和時間。
- 過敏史:對藥物、食物或其他物質是否有過敏反應?記錄過敏反應的具體表現。
- 用藥史:目前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包括處方藥、非處方藥、保健食品和中草藥。記錄藥名、劑量、服用頻率和服用時間。特別注意可能影響腎臟功能的藥物,例如:
- 非類固醇類抗發炎劑(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例如 異布洛芬(Ibuprofen), Naproxen
- 某些抗生素:例如 Aminoglycosides
- 顯影劑(Intravenous iodinated contrast media)
- 鋰鹽(Lithium)
- 其他:是否有抽菸、飲酒或使用藥物的習慣?
- 家族病史:
- 家族成員(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等)是否患有腎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或其他相關疾病?
- 家族成員是否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或不明原因的死亡?
2. 詳細描述症狀與徵候:
清楚地描述您所經歷的症狀,有助於醫師更準確地判斷病情。
- 症狀和徵候區別:
- 症狀(Symptoms):是指您自身感覺到的不適或異常,例如疲勞、水腫、噁心、食慾不振、腰痛、排尿習慣改變等。
- 徵候(Signs):是指醫師透過檢查觀察到的客觀表現,例如高血壓、蛋白尿、水腫等。
- 常見慢性腎臟病症狀:
- 疲勞、虛弱
- 水腫(尤其是在腳踝、腿部和眼睛周圍)
- 噁心、嘔吐、食慾不振
- 皮膚瘙癢
- 排尿習慣改變(例如夜尿、尿量增多或減少、尿液顏色改變)
- 呼吸困難
- 高血壓
- 記錄方式:
- 詳細描述每個症狀的性質、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和頻率。
- 記錄哪些因素會加重或減輕症狀。
- 記錄症狀對您日常生活的影響。
步驟二:準備相關檢查報告與問題清單
1. 收集相關檢查報告:
將過去的檢查報告整理好,例如:
- 腎功能檢查:血清肌酸酐(Creatinine)、腎絲球過濾率(eGFR)、尿素氮 (Blood Urea Nitrogen, BUN)
- 尿液檢查:尿蛋白、尿潛血、尿沉渣
- 影像學檢查:腎臟超音波、腎臟電腦斷層
- 其他:血糖、血脂、血壓、心電圖等
2. 列出您的問題:
事先列出您想問醫師的問題,確保在有限的就診時間內,能獲得所需的資訊。
- 常見問題:
- 我的腎臟功能狀況如何?
- 我的診斷是什麼?
- 我的腎臟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我需要接受哪些治療?
- 治療的目標是什麼?
- 治療有哪些風險和副作用?
- 我需要改變生活方式嗎?
- 我需要調整飲食嗎?
- 我需要定期追蹤嗎?多久追蹤一次?
- 我的病情會影響生育嗎?
- 我的家人需要接受檢查嗎?
- 其他問題:根據您的個人狀況,提出其他您關心的問題。
步驟三:積極參與醫病溝通,建立良好關係
1. 主動溝通:
在就診過程中,積極與醫師溝通,清楚表達您的想法和疑慮。
- 誠實回答問題:醫師會詢問您的病史、症狀和生活習慣,請誠實回答,以便醫師做出準確的判斷。
- 提出您的問題:不要害怕提出您的問題,即使您覺得問題很簡單或很笨拙。
- 表達您的疑慮:如果您對醫師的診斷或治療方案有任何疑慮,請及時表達,並與醫師共同討論。
- 重複確認:確保您理解醫師的說明和建議。如果不清楚,可以請醫師再次解釋。
常見問題精選
Q1: 腎臟科初診前,我需要準備哪些病史資料?
A: 請整理個人和家族病史,包含過去疾病、手術、過敏、用藥紀錄(含保健食品),以及是否有抽菸、飲酒等習慣。
Q2: 初診時,如何向醫師描述我的症狀?
A: 清楚描述症狀的性質、持續時間、嚴重程度、頻率,以及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區分症狀(自身感覺)和徵候(醫師觀察)。
Q3: 看診前,需要準備哪些檢查報告?
A: 準備腎功能、尿液、影像學(如腎臟超音波)及其他相關檢查報告(如血糖、血脂、血壓、心電圖等)。
Q4: 初診時,應該向醫師提問哪些問題?
A: 事先列出問題清單,例如:腎臟功能狀況、診斷、病因、治療方式、目標、風險、生活方式調整等相關問題。
Q5: 如何與腎臟科醫師建立良好的溝通?
A: 誠實回答醫師問題,主動提出疑慮,重複確認醫師的說明,必要時可尋求第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