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如何與幻聽、妄想共處?給思覺失調症病病人 4 個實用應對技巧

有聲書播放

正為思覺失調症的幻聽、妄想所苦嗎?您不孤單。本文提供4個簡單實用的生活技巧,教您如何轉移注意力、檢驗現實,學習與症狀和平共處,一步步穩定病情,重新拿回生活的主導權,找回內心的平靜。

當腦海中出現不屬於自己的聲音,或深信一些旁人無法理解的事情時,那種孤單與恐懼感,想必讓您在治療思覺失調症的路上備感艱辛。這些被稱為「幻聽」與「妄想」的症狀,就像是您腦中的不速之客,時常干擾您的思緒與生活。但請相信,您並不孤單,而且您絕對有能力學會如何與它們共處。

本篇文章將化身為您的專屬教練,透過生活化的比喻與具體步驟,教導您 4 個實用的應對技巧。在閱讀完畢後,您將學會如何在幻聽、妄想發作時轉移注意力、進行現實檢驗,並勇敢向外求助,最終目標是幫助您穩定病情、提升生活品質,重新拿回生活的主導權。

預計花費時間: 15 分鐘 難易度: ★☆☆☆☆ (容易,需要的是耐心與持續練習)

目錄

開始前的準備工作

在我們正式學習技巧之前,請先花幾分鐘完成以下準備。這就像是運動前的暖身,能讓您在面對挑戰時,有更充足的資源與更穩定的心態。

準備項目 說明
建立正確的心態 請告訴自己:「幻聽和妄想是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就像感冒會咳嗽一樣,它不是我的錯,也不是我的全部。」接納症狀是改變的第一步。
打造您的「應對工具箱」 準備一個實體的或概念上的工具箱。裡面可以包含:一副耳機、您最愛的歌單、一顆壓力球、一本筆記本、一位信任親友的電話號碼。
確認穩定的藥物治療 這些技巧是輔助治療,無法取代藥物。請務必遵照醫囑,規律服用 Olanzapine、Risperidone 等抗精神病藥物,這是穩定病情的基石。
尋找一個安靜的角落 當您需要練習或症狀來襲時,一個能讓您感到安全的私人空間會非常有幫助。

幻聽妄想困擾你?先了解,才能找到對應出口

在學習應對技巧前,讓我們先花點時間了解這兩位「不速之客」。

  • 幻聽 (Auditory Hallucination): 這就像您的腦中內建了一部收音機,但您無法控制它播放的內容,也無法關掉它。您可能會聽到批評、命令、對話,甚至是無意義的雜音,但這些聲音在現實環境中並不存在。
  • 妄想 (Delusion): 這好比您的大腦編寫了一套深信不疑的「獨家劇本」。您可能會覺得自己被迫害、被監視,或擁有特殊能力。即使旁人提出再多證據,也很難動搖您的信念,因為對您來說,這就是真實。

理解它們是疾病的「症狀」,能幫助我們從「被症狀控制」轉變為「學習管理症狀」,這正是我們接下來要做的。

實用技巧一:聲音或活動轉移注意力,重拾內心平靜

當幻聽的聲音響起時,與其和它對抗,不如巧妙地「轉台」。我們的大腦一次能專注處理的資訊有限,利用這個特性,我們可以主動選擇要接收的訊息,將注意力從幻聽中移開。這是思覺失調症非藥物輔助治療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您可以這樣做:

聽覺轉移法

  • 戴上耳機: 播放您喜歡的音樂、Podcast 或有聲書。選擇節奏感強烈或內容引人入勝的音檔,效果會更好。這就像用一個更強、更悅耳的訊號蓋過腦中的雜音。
  • 大聲朗讀: 找一本書或報紙,專注地大聲念出來。聽見自己的聲音,能有效佔據您的聽覺頻道。
  • 與人交談: 打電話給朋友或家人,專心投入對話中。

身體活動法:

  • 起身走動: 到戶外散步、做點簡單的伸展操,或整理房間。讓身體動起來,可以將注意力從腦內的思緒轉移到身體的感受上。
  • 從事規律性的活動: 像是織毛線、洗碗、澆花等。這些重複性的動作能帶來安定感。

「5-4-3-2-1」感官法

這是一個能快速將您拉回「當下」的練習。當您感到被症狀淹沒時,請在心中默念或輕聲說出:

  • 5 個 你「看見」的東西 (例如:一盞燈、一本書、窗外的樹)
  • 4 個 你「摸到」的東西 (例如:衣服的布料、桌面的冰涼、椅子的質感)
  • 3 個 你「聽到」的聲音 (例如:冷氣運轉聲、遠方的車聲、自己的呼吸聲)
  • 2 個 你「聞到」的味道 (例如:空氣中的濕氣、咖啡的香氣)
  • 1 個 你「嚐到」的味道 (例如:喝一口水感受水的味道)

實用技巧二:學會現實檢驗,分辨真實與虛假訊息

當妄想的念頭浮現時,它會帶來極大的確信感。現實檢驗就像是為您的大腦聘請一位「事實查核員」,學習用客觀、理性的角度去檢視這些想法,而不是全盤接收。您可以這樣做:

按下暫停鍵

當一個強烈的念頭(例如:「有人在跟蹤我」)出現時,先深呼吸,告訴自己:「等一下,這可能是一個『妄想』症狀,讓我來檢驗一下。」

尋找客觀證據:

  • 反問自己: 「支持這個想法的具體證據是什麼?(除了我的感覺以外)」、「有沒有任何證據可以反駁這個想法?」、「除了我的想法,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
  • 寫下來: 將支持與反對的證據條列在筆記本上。將思緒文字化,有助於您更客觀地看待它。

參考他人觀點

問一個您信任的人:「我現在有…的想法,聽起來很困擾我,你覺得這件事聽起來合理嗎?」選擇一個了解您狀況,且能冷靜提供回饋的對象。

溫馨提醒: 現實檢驗需要大量練習,初期可能會感到困難。重點不在於完全「駁倒」妄想,而在於在您的信念與現實之間,創造出一絲懷疑與彈性的空間。

實用技巧三:別獨自承受!勇敢向信任的人尋求協助

思覺失調症的照顧與治療,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戰役。當您感到無法獨自應對時,向外求助是力量的展現,而非軟弱。建立一個穩固的支持網絡,是長期穩定生活的關鍵。您可以這樣做:

1. 建立「求助清單」: 在您的手機或筆記本中,列下 3-5 位您可以在緊急時聯繫的人,包含家屬、好友、個案管理師或醫師。

2. 事先溝通,建立默契: 在狀況穩定時,與您的家人或朋友溝通。您可以說:「當我跟你說我聽到聲音,或是有奇怪想法時,請不要跟我爭辯,可以陪我聊聊天,或帶我做點別的事嗎?」這種事先演練,能讓病人家屬在您需要時,提供最有效的協助。

3. 尋找同儕支持: 參與病友支持團體或社區復健中心(例如: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等組織),與有相似經驗的人交流。您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還能從他人經驗中學到寶貴的應對方法。

長期穩定共處的關鍵:日常練習與自我照顧

學會上述技巧,就像是您為自己裝備了消防器材,能在「警報」響起時即時應對。然而,要達到長期的穩定與提升生活品質,更重要的是日常的「防火」工作——也就是規律的自我照顧。

  • 規律作息與睡眠: 建立固定的睡覺與起床時間,避免熬夜。穩定的生理時鐘是穩定情緒的基礎。
  • 均衡的飲食: 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與蛋白質,避免過多加工食品與含糖飲料。研究顯示,健康的飲食習慣有助於心理健康。
  • 持續的身體活動: 每週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運動能釋放腦內啡,是天然的抗憂鬱劑。
  • 練習正念與放鬆: 每天花 10-15 分鐘練習深呼吸或冥想。這能幫助您降低壓力水平,提升對思緒的覺察力。
  • 避免酒精與非法藥物: 這些物質會嚴重干擾藥物效果,並可能誘發或加重精神症狀。

常見問題排除

Q1:如果我試了這些方法,但幻聽或妄想還是沒有馬上消失,該怎麼辦?

A:這是完全正常的!這些技巧就像學習一項新技能,需要時間與練習。請不要灰心,把它們當作是「調低音量」或「拉開距離」的工具,而不是「立即關機」的開關。您可以嘗試結合不同技巧,例如一邊聽音樂一邊散步。持續練習,您會發現自己應對的能力越來越好。

Q2:我該如何跟家人解釋,請他們協助我?

A:您可以選擇一個雙方都平靜的時機,簡單地說:「我的大腦有時候會出現一些不存在的聲音或奇怪的想法,這是生病的症狀。當我告訴你時,請不要驚慌或跟我爭辯,你可以問我『需要我陪你做點什麼嗎?』,這對我會是最大的幫助。」讓家人了解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與長期照護,對彼此都有益。

Q3:什麼時候我應該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A:當您出現以下思覺失調症復發前兆或緊急狀況時,請不要猶豫,立即前往急診或聯絡您的醫療團隊:

  • 幻聽的內容開始出現命令您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指令。
  • 妄想的內容讓您感到極度恐懼,可能做出危險行為。
  • 您的思緒變得極度混亂,無法與人正常溝通或照顧自己。
  • 出現強烈的自殺念頭。

結語

恭喜您,完成了這趟學習旅程!您已經學會了與幻聽、妄想共處的 4 個核心技巧:轉移注意力、現實檢驗、尋求協助,以及日常自我照顧

請記得,這些症狀只是您生命中的一部分,而您遠比這些症狀更強大。與思覺失調症共處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您手中已經握有地圖與工具。下一步,您可以從今天開始,選擇一個您覺得最容易上手的技巧開始練習。將這篇文章分享給您的家人或醫療團隊,與他們一起討論,讓他們成為您康復路上最堅實的後盾。您的人生,依然充滿無限可能。

常見問題精選

Q1: 思覺失調症如何應對幻聽妄想?

A: 透過轉移注意力、現實檢驗、向外求助、日常自我照顧四技巧。

Q2: 幻聽來襲時該如何轉移注意力?

A: 可戴耳機聽音樂、大聲朗讀、與人交談或進行身體活動。

Q3: 如何分辨妄想的真實與虛假?

A: 可深呼吸、尋找客觀證據、反問自己並參考他人觀點。

Q4: 面對症狀困擾時該如何求助?

A: 建立求助清單、與家人溝通、或參與病友支持團體。

Q5: 幻聽妄想未立即消失怎麼辦?

A: 這些技巧需時間練習,可結合使用,持續練習會漸漸改善。

Q6: 何時需要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A: 當有傷害自己他人想法、極度恐懼、混亂或自殺念頭時。

Q7: 日常生活中如何穩定病情?

A: 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練習正念並避免酒精。

本文內容參考國際醫學期刊之研究文獻,以及醫學教科書之資料,作為知識依據。

[1] Rootes-Murdy, K., Goldsmith, D-R., & Turner, J-A. (2021). Clinical and Structural Differences in Delusions Across Diagnoses: A Systematic Review. Frontiers in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

[2] Shryane, N.et al. (2020). Is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effective for individuals experiencing thought disorder? Psychiatry research.

[3] Sleep

[4] Behan, C. (2020). The benefits of meditation and mindfulness practices during times of crisis such as COVID-19. Irish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

[5] Wang, S.et al. (2023). Evaluation of Guided Respiration Mindfulness Therapy (GRMT) for Reducing Stress in Nurses. Journal of holistic nursing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olistic Nurses’ Association.

[6] Asokan, S.et al. (2020). Effectiveness of distraction techniq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anxious children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trial. Journal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Pedodontics and Preventive Dentistry.

[7] Dercon, Q.et al. (2024). A core component of psychological therapy causes adaptive changes in computational learning mechanism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8] White, R-L.et al. (2024).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best-evidence synthesis of mediation and moderation stud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9] Bustamante, E-E.et al. (2024). Up for Debate: Does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Really Improve Mental Health?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0] Tseng, A-A. (2022). Scientific Evidence of Health Benefits by Practicing Mantra Meditation: Narrative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yoga.

[11] Park, S.et al. (2021).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on mental health outcomes in disaste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Nursing & health sciences.

[12] Rippon, D.et al. (2024).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and self-esteem in mediating posi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functional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people with a mental health diagnosis.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bingdon, England).

[13] Canto, J-M., & Vallejo-Martín, M. (2021). The Effects of Social Identity and Emotional Connecti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ime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for a Spanish Samp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4] Nitschke, J-P.et al. (2021). Resilience during uncertainty? Greater social connectedness during COVID-19 lockdown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distress and fatigue.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5] Mayo, O.et al. (2023). I feel you: Prepandemic physiological synchrony and emotional contagion during COVID-19. Emotion (Washington, D.C.).

[16] Posluns, K., & Gall, T-L. (2020). Dear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Take Care of Yourselves: a Literature Review on Self-Ca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ing.

[17] Melnyk, B-M.et al. (2020).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Mental Health, Well-Being, Physical Health, and Lifestyle Behaviors in Physicians and Nurses: A Systematic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 AJHP.

[18] Ljungberg, T., Bondza, E., & Lethin, C. (2020). Evidence of the Importance of Dietary Habits Regarding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Depre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9] Adorni, R.et al. (2021). Health-Related Lifestyle Profiles in Healthy Adults: Associations with Sociodemographic Indicators, Dispositional Optimism, and Sense of Coherence. Nutrients.

[20] Cho, S., & Kim, S. (2022). Does a healthy lifestyle matter? A daily diary study of unhealthy eating at home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at work. Th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思覺失調家人不肯吃藥,讓您心力交瘁嗎?把藥藏在飯裡只會破壞信任,更非長久之計。本文提供您5個更好的選擇,從建立服藥儀式、同理心溝通,到與醫師合作解決副作用,甚至探索長效針劑等新方法。讓我們幫助您走出用藥僵局,與家人重建信任,邁向穩定的康復之路。
思覺失調家人不肯吃藥,讓您心力交瘁嗎?把藥藏在飯裡只會破壞信任,更非長久之計。本文提供您5個更好的選擇,從建立服藥儀式、同理心溝通,到與醫師合作解決副作用,甚至探索長效針劑等新方法。讓我們幫助您走出用藥僵局,與家人重建信任,邁向穩定的康復之路。
破解思覺失調症治療的常見迷思!許多人擔心吃藥會變笨,本文深入探討藥物選擇、副作用,以及疾病本身的影響。了解藥物如何控制病情、改善認知功能,並認識第一代與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差異。別讓迷思阻礙治療,積極面對,重拾健康生活!
破解思覺失調症治療的常見迷思!許多人擔心吃藥會變笨,本文深入探討藥物選擇、副作用,以及疾病本身的影響。了解藥物如何控制病情、改善認知功能,並認識第一代與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差異。別讓迷思阻礙治療,積極面對,重拾健康生活!
思覺失調症難以重拾日常?別擔心!精神科醫師教你打造全方位復健生活,從規律作息、自我照顧到疾病管理,循序漸進找回生活掌控權。了解如何與症狀共處、維持正向心態,並善用社區資源與社福團體,讓您和家人不再孤單,共同迎接更穩定的未來。
思覺失調症難以重拾日常?別擔心!精神科醫師教你打造全方位復健生活,從規律作息、自我照顧到疾病管理,循序漸進找回生活掌控權。了解如何與症狀共處、維持正向心態,並善用社區資源與社福團體,讓您和家人不再孤單,共同迎接更穩定的未來。
了解思覺失調症居家照護的關鍵!本文提供藥物治療、復發預防的實用指南,助您穩定病情、提升生活品質。認識早期症狀、建立支持環境、尋求社福資源,與專業人士攜手,為病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了解思覺失調症居家照護的關鍵!本文提供藥物治療、復發預防的實用指南,助您穩定病情、提升生活品質。認識早期症狀、建立支持環境、尋求社福資源,與專業人士攜手,為病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