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化療好夥伴:什麼是人工血管?為何需要它?
您可以將我們的血管系統想像成一個城市的交通網路。手臂上用來打點滴的周邊靜脈,就像是市區裡的小巷弄,雖然四通八達,但路面窄、比較脆弱,如果頻繁有大卡車(也就是化療藥物)通行,很快就會耗損、塌陷,造成注射困難、藥物外滲甚至組織壞死的風險。
而「人工血管」(Port-A-Cath,全名為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就是為您的身體建立一條專屬的、直達市中心主要幹道的「醫療高速公路」。
它是一個完全植入皮下的小型裝置,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
1. 基座 (Port): 一個約硬幣大小、有彈性矽膠隔膜的注射座,會被埋在胸口的皮下。
2. 導管 (Catheter): 一條柔軟、細長的管子,一端連接基座,另一端會被放置到靠近心臟的大靜脈中。
乳癌化療為何需要安裝人工血管?好處顯而易見:
- 保護您的周邊血管: 化療藥物,尤其是某些具刺激性的藥劑,對細小的周邊血管傷害很大。人工血管直接將藥物輸送到血流量大的中心靜脈,能迅速稀釋藥物,大幅降低對血管的傷害。
- 減少重複扎針的痛苦與焦慮: 長期的化療意味著無數次的打針。有了人工血管,每次治療時,護理師只需透過專用針頭扎在基座的矽膠隔膜上,過程就像按門鈴一樣簡單,告別在手上、手臂上反覆尋找血管的折磨。
- 提供穩定且安全的給藥途徑: 這條「高速公路」非常穩固,能確保化療藥物、營養輸液、甚至抽血都能順利進行,提升治療的效率與安全性。
- 方便您的日常生活: 因為完全埋在皮下,傷口癒合後,外觀只有一道不明顯的疤痕和輕微凸起。您可以正常洗澡、游泳、從事大部分日常活動,生活品質不受影響。
人工血管安裝全解析:術前準備到術後照護一次懂
將一個「新東西」放進身體裡,感到緊張是正常的。但其實,人工血管的安裝是一項成熟且安全的微創手術,整個過程並不如想像中可怕。
人工血管安裝過程:術前準備
在手術前,醫療團隊會為您做好萬全準備:
1. 溝通與評估: 醫師會詳細說明手術流程、風險,並簽署同意書。同時會進行血液檢查,確保您的凝血功能等身體狀況適合手術。
2. 確認禁食: 依據麻醉方式(通常是局部麻醉),醫師會告知您術前需要禁食的時間。
3. 清潔準備: 手術當天,請穿著寬鬆舒適的衣物,並完成身體清潔。
人工血管安裝過程:手術當下
整個手術時間約30-60分鐘,通常在手術室或血管攝影室進行。
1. 定位與麻醉: 醫師會使用超音波精準定位要穿刺的血管(最常見的是頸內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然後在胸前預計放置基座的位置與血管穿刺處施打局部麻醉。
2. 置入導管與基座: 醫師會在皮膚上劃開兩個小切口。一個用來將導管放入大靜脈,另一個則用來在皮下剝離出一個小「口袋」,將基座安放進去。
3. 連接與確認: 接著將導管與基座連接,並測試功能是否順暢。
4. 縫合與X光確認: 最後縫合傷口,並安排照一張胸部X光,確保導管位置正確無誤,並排除氣胸等罕見併發症。
人工血管安裝過程:術後注意事項
手術後,傷口需要一點時間復原。
- 傷口照護: 術後傷口會用無菌敷料覆蓋,請保持乾燥與清潔。前幾天可能會有些許腫脹、疼痛或瘀青,這是正常現象,可依醫囑服用止痛藥。
- 活動限制: 術後一週內,安裝側的手臂避免進行擴胸、提重物、360度旋轉等劇烈活動,以免拉扯到傷口或導管。
- 觀察與回診: 請密切注意傷口是否有異常紅、腫、熱、痛或分泌物,若有發燒情形應立即返診。通常術後7-10天回診檢查傷口。
人工血管日常使用與居家照護:安心生活不煩惱
當傷口完全癒合後,人工血管就正式成為您身體的一部分,日常照護其實非常簡單。
日常生活使用與照護
- 如何使用: 在醫院進行化療或抽血時,護理師會使用一種特殊的「非損傷性針頭」(俗稱蝴蝶針)來穿刺基座。這種針頭的設計不會損壞矽膠隔膜,確保人工血管的使用壽命。
- 居家照護: 平時您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皮膚表面沒有任何管路,可以正常洗澡、運動。請避免讓背包背帶或汽車安全帶直接壓迫基座位置,以免造成不適。
多久回診沖洗?
這就像定期為您的「高速公路」進行道路養護,以防雜草叢生(血栓形成)造成堵塞。
- 治療期間: 每次化療結束後,護理師都會進行沖洗與管路封存。
- 非治療期間: 如果暫停治療,您需要每4-6週回診一次,由專業護理師為您進行人工血管的沖洗保養。沖洗過程很快,護理師會先用 normal saline (生理食鹽水) 沖洗,再注入少量 heparin (抗凝血劑) 來預防血栓,確保管路暢通。
人工血管常見併發症:感染、阻塞出現症狀怎麼辦?
雖然人工血管相當安全,但仍有極少數可能發生併發症。了解這些症狀,能幫助您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並尋求協助。
1. 感染 (Infection)
感染是相對最常見的併發症,但發生率不高。
出現症狀怎麼辦:
- 局部感染: 基座周圍皮膚出現紅、腫、熱、痛,甚至有膿樣分泌物。
- 全身性感染: 突然不明原因發燒、畏寒或發冷。
處理方式: 一旦出現上述任何症狀,請立即聯繫您的醫療團隊或返院就診。 醫師會評估感染情況,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若感染嚴重,可能需要移除人工血管。
2. 阻塞 (Occlusion)
導管內形成血栓,導致管路不通。
出現症狀怎麼辦:
- 您自己通常不會有感覺,多半是在醫院要使用時,護理師發現藥物打不進去或無法回抽到血。
- 少數病人可能會感覺到同側手臂、頸部或臉部腫脹。
處理方式: 這是護理師會處理的問題。若確認是血栓阻塞,醫師可能會開立血栓溶解劑(如 alteplase)來疏通管路。
3. 其他罕見併發症
如導管移位、斷裂(Pinch-off syndrome)等,這些都非常罕見。若您感到胸痛、心悸、呼吸困難或注射時基座周圍異常腫脹,請立即告知醫護人員。
化療結束後:人工血管何時移除?還有哪些注意事項?
恭喜您完成了艱辛的化療療程!這時,您可能會想:「這個人工血管什麼時候可以拿掉?」
乳癌化療結束人工血管何時移除?
一般來說,醫師不會建議在最後一次化療後立刻移除人工血管。這是因為需要一段觀察期,確認病情穩定。此外,有時後續的追蹤檢查(如電腦斷層)需要注射顯影劑,人工血管仍能派上用場。
移除的考量因素與時機,是您與主治醫師共同討論後的決定。 通常會建議在化療結束後至少觀察6個月至1年,確認情況穩定後再考慮移除。
移除過程與注意事項
移除人工血管的過程比安裝更簡單。同樣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的一個小手術,醫師會從原來的傷口疤痕處劃開,將基座與導管取出後縫合即可,術後照顧也相對單純。
結語
面對乳癌化療,人工血管是您忠實且可靠的戰友。它像一條為您量身打造的專屬通道,默默守護著您的血管,讓您能更安全、更舒適地接受每一次治療。從陌生到熟悉,我們希望這份指南能掃除您心中的迷霧,讓您明白它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了解它是如何運作的,就是掌握自己身體主導權的第一步。請勇敢地與您的醫療團隊討論,提出您的疑問。建立正確的知識與信心,您將能更平靜、更有力量地走過這段治療之路。
常見問題精選
Q1: 什麼是人工血管?化療為何需要它?
A: 植入皮下的裝置,保護周邊血管免受化療藥物刺激,減少反覆扎針痛苦,確保藥物穩定給予,提升治療效率。
Q2: 人工血管安裝與術後須知?
A: 局部麻醉微創手術。術後傷口保持乾燥,避免劇烈活動。若出現紅腫熱痛或發燒,立即聯絡醫療團隊。
Q3: 人工血管日常如何照護?多久要沖洗?
A: 可正常洗澡、運動。無治療時,需每4-6週回診沖洗保養,注入抗凝血劑,預防導管血栓堵塞。
Q4: 人工血管常見併發症為何?如何應對?
A: 常見有感染(紅腫、發燒)及阻塞(輸液困難)。出現症狀請立即聯絡醫療團隊,尋求專業協助。
Q5: 化療結束,人工血管何時移除?
A: 不會立刻移除。建議化療後觀察6個月至1年,待病情穩定,再與主治醫師共同討論移除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