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聽說「吃糖不會得糖尿病」?破解關於糖尿病成因的5大網路迷思

有聲書播放

破解糖尿病5大迷思!別再相信「吃糖不會得糖尿病」的說法了!了解糖尿病的真正成因、飲食控制重點、預防方法與常見症狀,破除網路謠言,掌握正確知識,積極預防與控制糖尿病,守護您的健康!
糖尿病在台灣的盛行率逐年攀升,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根據統計,台灣成年人口中,糖尿病病人的比例約在6%至11%之間,且有持續增加的趨勢。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人對糖尿病的成因與預防方式仍存在著錯誤的觀念,導致延誤就醫或預防措施不足。今天,我們將破解關於糖尿病的五大網路迷思,帶您認識糖尿病的真正面貌。

目錄

迷思一:吃甜食才會得糖尿病?

錯誤觀念:糖尿病是吃太多糖造成的,只要不吃甜食,就不會得糖尿病。

正確知識:這是最常見的迷思!糖尿病的成因相當複雜,並非單純由吃糖所引起。雖然過量攝取糖分確實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但遺傳、生活習慣、體重控制、胰島素阻抗等因素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遺傳因素:家族史是糖尿病的重要風險因子。若您的父母或兄弟姊妹患有糖尿病,您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會相對較高。研究顯示,某些基因變異與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生有關,例如補體系統的基因變異。
  • 生活習慣:長期高熱量飲食、缺乏運動、作息不規律等不良生活習慣,容易導致肥胖和胰島素阻抗,進而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 胰島素阻抗:當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降低時,胰臟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才能維持血糖穩定。長期下來,胰臟可能疲乏,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最終引發糖尿病。
  • 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與胰島素阻抗有密切關聯。過多的脂肪細胞會釋放發炎物質,干擾胰島素的作用。

案例分享:陳先生是一位不愛吃甜食的上班族,但由於工作壓力大,經常外食且缺乏運動,體重逐年增加。幾年後,他在一次健康檢查中發現血糖偏高,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陳先生的案例告訴我們,即使不吃甜食,不良的生活習慣仍然可能導致糖尿病。

迷思二:不吃甜食,血糖高就沒關係?

錯誤觀念:只要我不吃甜食,即使血糖稍微偏高,也不需要太擔心。

正確知識:高血糖是糖尿病的警訊,無論您是否愛吃甜食,都應該積極面對。長期高血糖會對身體各個器官造成損害,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心血管疾病等。

  • 初期症狀:糖尿病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或僅出現口渴、頻尿、疲勞等輕微症狀,容易被忽略。
  • 定期檢查:建議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特別是高風險族群(如肥胖、有家族史者),更應定期監測血糖。
  • 積極控制:若發現血糖偏高,應及早諮詢醫師,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內。

迷思三:糖尿病病人什麼都不能吃?

錯誤觀念:糖尿病病人必須完全戒糖,什麼都不能吃,飲食限制非常嚴格。

正確知識:糖尿病飲食並非完全禁止某些食物,而是講求均衡飲食和份量控制。糖尿病病人仍然可以享受美食,但需要注意以下原則:

  • 均衡飲食:攝取多樣化的食物,包括全穀類、蔬菜、水果、蛋白質和健康的脂肪。
  • 份量控制:避免暴飲暴食,注意每餐的份量,維持適當的體重。
  • 選擇低升糖指數(GI)食物:GI值較低的食物,血糖上升的速度較慢,有助於穩定血糖。
  • 適量攝取水果:水果富含維生素和纖維,對健康有益。但水果也含有糖分,應適量攝取,並選擇GI值較低的水果,如芭樂、蘋果、番茄等。研究顯示,水果和蔬菜中的多酚類化合物有助於血糖控制和代謝參數的改善。

台灣社福資源: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設有「全國糖尿病支持團體名冊」,提供糖尿病友飲食、運動等方面的指導,幫助他們更好地管理糖尿病。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也常舉辦相關活動,推廣正確的糖尿病知識。

迷思四:得了糖尿病就只能靠藥物控制?

錯誤觀念:糖尿病一旦確診,就只能依賴藥物控制血糖,無法逆轉。

正確知識:雖然藥物在糖尿病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飲食和運動也是不可或缺的。對於早期或輕度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透過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和減重,有機會改善胰島素阻抗,甚至達到不需藥物控制血糖的目標。

  • 飲食控制:選擇健康的食物,控制份量,避免高糖、高油、高鹽的食物。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 減重:若體重過重或肥胖,減輕5%-10%的體重,有助於改善血糖控制。

迷思五:糖尿病症狀只有「三多一少」?

錯誤觀念:只有出現「多喝、多尿、多吃、體重減少」的症狀,才是糖尿病。

正確知識:雖然「三多一少」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狀,但並非所有病人都會出現這些症狀。有些病人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或僅出現一些非典型的症狀,如:

  • 疲勞:血糖控制不佳會影響能量供應,導致疲勞。
  • 視力模糊:高血糖會影響眼睛的水晶體,導致視力模糊。
  • 傷口不易癒合:高血糖會影響免疫功能和血液循環,導致傷口不易癒合。
  • 皮膚搔癢:高血糖會導致皮膚乾燥和搔癢。
  • 手腳麻木:長期高血糖會損害神經,導致手腳麻木或刺痛。
  • 頻繁感染:糖尿病會影響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的風險。

研究指出,糖尿病病人可能出現多達59種症狀,包括疼痛、心灼熱、呼吸急促、疲勞和腫脹等。

結語

糖尿病的成因複雜,預防和控制需要全面性的策略。打破迷思,建立正確的糖尿病知識,才能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並在確診後積極面對,與醫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士合作,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不要輕信網路謠言,如有疑慮,請務必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

常見問題精選

Q1: 吃甜食是得糖尿病的唯一原因嗎?

A: 不是。糖尿病成因複雜,遺傳、生活習慣、胰島素阻抗和體重控制都是重要因素,單純吃糖過多只是其中一環。

Q2: 不吃甜食,血糖高就沒關係嗎?

A: 不。高血糖是糖尿病警訊,無論是否愛吃甜食,都應積極控制,長期高血糖會損害器官,引發併發症。

Q3: 糖尿病病人什麼都不能吃嗎?

A: 不是。糖尿病飲食講求均衡和份量控制,可適量攝取全穀類、蔬菜、水果、蛋白質等,並選擇低GI食物。

Q4: 得了糖尿病只能靠藥物控制嗎?

A: 不一定。早期或輕度病人可透過飲食、運動和減重改善胰島素阻抗,有機會不需藥物控制血糖。

Q5: 糖尿病症狀只有「三多一少」嗎?

A: 不。除了「三多一少」,疲勞、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皮膚搔癢、手腳麻木等也可能是糖尿病症狀。

Q6: 如何預防和控制糖尿病?

A: 預防和控制需要全面性的策略,打破迷思,建立正確知識,與專業人士合作,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

本文內容參考國際醫學期刊之研究文獻,以及醫學教科書之資料,作為知識依據。

[1] Onengut-Gumuscu, S.et al. (2024). Genetic variants in the complement system and their potential link in the aetiology of type 1 diabetes. Diabetes/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

[2] Berbudi, A.et al. (2020). Type 2 Diabetes and its Impact on the Immune System. Current diabetes reviews.

[3] drugbank – Insulin human

[4] Tabatabai, S-V-A.et al. (2022).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nsumption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 diabetic patients based on Pender’s health promotion mode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5] Chen, Y.et al. (2023). Omnifarious fruit polyphenols: an omnipotent strategy to prevent and intervene diabetes and related complication?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6] Zin, C-A-J-C-M.et al. (2022). Effects of Fruit and Vegetable Polyphenols on the Glycemic Control and Metabolic Parameter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Review. Preventive nutrition and food science.

[7] Kim, D., & Scherer, P-E. (2021). Obesity, Diabetes, and Increased Cancer Progression. Diabetes & metabolism journal.

[8] Siu, A. L. (2015). Screening for abnormal blood glucos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3, 861-868.

[9] Hommos, N-A-A.et al. (2021). Trajectories of Body Weight and Fat Mass in Relation to Incident Prediabetes in a Biracial Cohort of Free-Living Adults. Journal of the Endocrine Society.

[10] Ali, W., & Bakris, G-L. (2020). How to Manage Hypertension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11] Brady, V.et al. (2022). Characterization of Symptoms and Symptom Clusters for Type 2 Diabetes Using a Large Nationwid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Database. Diabetes spectrum : a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12] Selph, S., Dana, T., Blazina, I., et al. (2015). Screening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2, 765-776.

[13] 全國糖尿病支持團體名冊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父母確診糖尿病,子女如何應對?這份全方位指南提供實用的飲食調整、有效溝通技巧和定期回診建議,助您陪伴父母積極面對,控制血糖,維持健康生活品質。從了解糖尿病、調整飲食到鼓勵運動,共同戰勝糖尿病!
父母確診糖尿病,子女如何應對?這份全方位指南提供實用的飲食調整、有效溝通技巧和定期回診建議,助您陪伴父母積極面對,控制血糖,維持健康生活品質。從了解糖尿病、調整飲食到鼓勵運動,共同戰勝糖尿病!
想了解血糖正常值嗎?這篇文章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您空腹血糖、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的標準。掌握血糖知識,及早評估健康風險,透過飲食、運動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還有糖尿病前期、妊娠糖尿病的相關資訊喔!
家人有糖尿病,擔心遺傳風險?別慌!本文深入解析二型糖尿病的遺傳機率、生活習慣等影響因素,破除傳染迷思。提供實用飲食建議與預防策略,助您了解糖尿病風險,積極擁抱健康生活,即使有家族史也能有效預防。
家人有糖尿病,擔心遺傳風險?別慌!本文深入解析二型糖尿病的遺傳機率、生活習慣等影響因素,破除傳染迷思。提供實用飲食建議與預防策略,助您了解糖尿病風險,積極擁抱健康生活,即使有家族史也能有效預防。
想了解糖尿病新藥SGLT-2抑制劑嗎?本文深入解析SGLT-2抑制劑的作用、降血糖效果、心腎保護作用,以及潛在副作用。更提供治療選擇建議、健保給付資訊,幫助您與醫師共同制定個人化的糖尿病治療計畫,掌握血糖控制,提升生活品質。
想了解糖尿病新藥SGLT-2抑制劑嗎?本文深入解析SGLT-2抑制劑的作用、降血糖效果、心腎保護作用,以及潛在副作用。更提供治療選擇建議、健保給付資訊,幫助您與醫師共同制定個人化的糖尿病治療計畫,掌握血糖控制,提升生活品質。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