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無聲的警訊,您是否忽略了?
肺癌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略,一旦出現以下徵兆,務必提高警覺:
- 持續咳嗽或聲音沙啞:咳嗽持續超過兩週,且伴隨聲音嘶啞,可能不是單純感冒。
- 咳血或痰中帶血:即使只有少量血絲,也應盡速就醫檢查。
- 胸痛或呼吸急促:不明原因的胸悶、胸痛,或稍微活動就喘不過氣。
- 反覆感染肺炎或支氣管炎:經常發生呼吸道感染,且治療效果不佳。
- 體重不明原因下降:沒有刻意減肥,體重卻在短時間內明顯減輕。
- 骨骼疼痛:轉移性肺癌可能會引起骨骼疼痛。
原因:不吸菸肺癌的幕後黑手
雖然吸菸是肺癌的主要風險因子,但不吸菸者罹患肺癌的成因相當複雜,以下列出幾個主要因素:
1. 空氣汙染:PM2.5的隱形威脅
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長期暴露於空氣汙染中,尤其是細懸浮微粒(PM2.5),會增加肺癌風險。PM2.5 粒徑小,容易深入肺部,引發慢性發炎反應,並可能導致基因突變,進而誘發肺癌。
台灣盛行率資料:台灣肺癌病人不吸菸比例顯著增加,顯示除了吸菸,空氣汙染(如PM2.5)等環境因素也可能是重要致病因素。
2. 二手菸:無可避免的暴露
即使自己不抽菸,長期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中,也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二手菸含有與一手菸相同的有害物質,對肺部的傷害不亞於直接吸菸。
3. 基因遺傳:家族史的影響
肺癌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若家族中有多人罹患肺癌,尤其是直系血親,罹患肺癌的風險相對較高。
4. 基因突變:女性肺癌的特殊性
研究發現,不吸菸的女性肺癌病人,特別是罹患肺腺癌者,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基因突變的比例較高。EGFR 是一種控制細胞生長的重要蛋白質,基因突變可能導致細胞異常增生,形成腫瘤。
5. 其他環境及職業暴露
長期接觸石棉、砷、鉻、鎳等化學物質,或在氡氣濃度高的環境中工作,也會增加肺癌風險。
6. 慢性肺部疾病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肺纖維化、肺結核等慢性肺部疾病,肺癌的風險也會增加。
解法:早期發現,積極治療
早期發現肺癌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以下提供幾種篩檢及治療方式:
1.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高風險族群的守護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檢查,可以有效偵測早期肺癌。
台灣盛行率資料:政府自111年7月起將肺癌篩檢納入國家癌症篩檢計畫,針對高風險族群(如有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每兩年提供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LDCT)檢查,已發現大量早期肺癌(約83%為0期及1期),有效提升早期診斷與治療存活率。
哪些人適合接受 LDCT 篩檢?
- 50 歲以上,且具以下任一風險因子:
- 有肺癌家族史(一等親曾罹患肺癌)
- 重度吸菸者(吸菸史超過 30 包年,例如每天一包菸,抽 30 年)
- 有慢性肺病史(如 COPD、肺纖維化)
- 長期暴露於高汙染環境或職業場所
2. 精準醫療:針對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
針對 EGFR 等基因突變的肺癌病人,可以使用標靶治療藥物,精準攻擊癌細胞,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常見藥物如 吉非替尼(Gefitinib)、厄洛替尼(erlotinib)、阿法替尼(afatinib)與奧希替尼(osimertinib)等。
台灣社服與相關基金會資料:健保署自2024年10月起,擴大給付針對晚期肺癌EGFR基因變異病人的第3代標靶藥物,約4分之1肺癌病友受惠。
3. 其他治療方式:手術、化療、放療、免疫療法
除了標靶治療,肺癌的治療方式還包括手術切除、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免疫療法等,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病情和身體狀況,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預防:從生活做起,降低肺癌風險
雖然有些肺癌成因無法避免,但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可以有效降低罹患肺癌的風險:
1. 遠離空氣汙染:保護自己,也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 隨時關注空氣品質指標,空氣品質不佳時,盡量減少戶外活動。
- 外出時佩戴口罩,選擇具有過濾 PM2.5 功能的口罩。
- 在家中使用空氣清淨機,維持室內空氣品質。
- 支持環保政策,減少空氣汙染排放。
2. 拒絕二手菸:保護自己,也尊重他人
- 避免前往吸菸場所,或要求吸菸者不要在您周圍吸菸。
- 在家中和工作場所實施禁菸政策。
3. 健康飲食:均衡攝取,增強抵抗力
- 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蔬果,如番茄、花椰菜、菠菜、柑橘類水果等。
- 避免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減少身體負擔。
- 多喝水,保持身體水分充足。
4. 適度運動:增強心肺功能
-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如跑步、游泳、騎自行車等。
- 運動時注意呼吸,保持呼吸順暢。
5. 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 若有肺癌高風險因子,應諮詢醫師,考慮接受 LDCT 篩檢。
許多肺癌病友在確診後,積極調整生活習慣,保持樂觀的心情,配合醫師的治療,成功控制病情並重拾健康。
肺癌並非絕症,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並積極改變生活習慣,就能戰勝病魔,重獲新生。請務必重視自己的身體發出的警訊,定期檢查,並從生活做起,守護您的肺部健康。
常見問題精選
Q1: 不抽菸為什麼會得肺癌?
A: 不吸菸肺癌的成因包含空氣汙染(PM2.5)、二手菸、基因遺傳、基因突變、環境及職業暴露、慢性肺部疾病等。
Q2: 肺癌有哪些常見症狀?
A: 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見症狀包含持續咳嗽、咳血、胸痛、呼吸急促、反覆感染肺炎、體重下降、骨骼疼痛等。
Q3: 誰應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
A: 50歲以上且具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史、慢性肺病史或長期暴露於高汙染環境者,建議考慮LDCT篩檢。
Q4: 肺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A: 肺癌治療方式包含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醫師會根據病情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
Q5: 如何預防肺癌?
A: 預防肺癌可從遠離空氣汙染、拒絕二手菸、健康飲食、適度運動、定期檢查等方面著手。
Q6: 女性不吸菸肺癌病人有什麼特殊性?
A: 不吸菸的女性肺癌病人,特別是罹患肺腺癌者,EGFR基因突變的比例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