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掌握5個提問技巧,成為醫療團隊中最關鍵的夥伴

有聲書播放

告別看完診卻滿腦空白的窘境!本文提供5個實用提問心法,教您如何聰明準備、有效對話,確保您完全理解醫療資訊。從被動的病人轉變為主動的健康夥伴,與醫師共同做出最適合您的決定,拿回健康主導權。

跟隨本篇文章的指引,您將學會如何系統性地準備看診問題、在診間有效提問,並確認自己完全理解醫療資訊。最終,您將能自信地參與「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從被動的資訊接收者,轉變為醫療團隊中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真正掌握自己的健康主導權。

預計閱讀與練習時間:15分鐘。 難易度:非常簡單,只需一顆願意主動的心。

目錄

看診後總是霧煞煞?破解醫病溝通的常見困境

「醫生剛剛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好多資訊,我腦袋一片空白…」

「回家後才想到好多問題忘了問!」

這些心聲,是否是您或家人離開診間後的日常?面對突如其來的診斷,資訊不對等與決策癱瘓的困境,常讓病人感到無助與焦慮。

許多人將醫病關係想像成一場考試,醫師是出題者,病人是答題者。但一個更貼切的比喻是「雙人協力車」,需要醫病雙方朝著同一個目標、用協調的步伐前進。然而,門診時間有限、艱深的醫療術語,加上病人當下的緊張情緒,都可能導致溝通出現鴻溝,就像協力車的鏈條鬆脫,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前行。看診有效提問避免醫病溝通不良,正是修復這條鏈條、讓協力車順暢前進的關鍵工具。您的提問,不僅是為了獲取資訊,更是為了搭建一座信任的橋樑,讓醫療團隊能清楚聽見您的需求與擔憂。

看診前必備:打造您的專屬提問清單

一場成功的看診,始於充分的準備。如同出門遠行前會打包行李,看診前準備一份「提問清單」,能確保您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地與醫療團隊溝通,解決最重要的問題。這份清單是您與醫療團隊溝通的藍圖,也是保障病人安全的第一步。

「看診前的準備工作」清單

項目 具體內容 為什麼重要?
1. 記錄症狀細節 何時開始?感覺如何(例如:是刺痛還是悶痛)?頻率與持續時間?什麼情況會加重或緩解? 幫助醫師精準判斷,就像提供偵探最關鍵的線索,縮小搜尋範圍。
2. 整理醫療史 過往疾病、手術史、藥物過敏史(請具體描述反應,例如:用藥後皮膚起紅疹或噁心)。 避免藥物交互作用與不必要的重複檢查,這是確保病人安全的核心。
3. 列出目前用藥 所有處方藥、非處方藥、保健食品、維他命。請盡量寫下英文學名與劑量,如 aspirin 100mg、atorvastatin 20mg。 這是醫療決策的基石。一份完整的用藥清單,能幫助團隊全面評估您的狀況。
4. 寫下核心問題 這次看診最想解決的1-3個問題是什麼?我最擔心的事情是什麼?對治療有什麼期待? 聚焦核心,確保在緊湊的看診時間內,能優先處理您最關切的問題
5. 邀請夥伴陪同 邀請一位家人或信任的朋友一同前往。 多一雙耳朵幫忙聆聽與記錄,並在您感到緊張或不知所措時提供情感支持。

掌握5個關鍵提問技巧:成為醫病共享決策的行動者

準備好清單後,下一步就是在診間活用提問技巧。有效的溝通不只是單向接收,更是雙向互動。以下5個技巧,將幫助您成為「醫病共享決策」的積極參與者。

技巧1:使用「開放式問題」開啟對話

封閉式問題(例如:「我需要吃藥嗎?」)通常只會得到「是」或「否」的簡短回答。而開放式問題,則像一把鑰匙,能打開更深入的對話大門。這就像問朋友「你今天過得如何?」,而不是只問「你今天好嗎?」。前者能引導出更豐富的故事與細節。您可以這樣問

  • 「關於這個診斷,我們還需要了解些什麼?」
  • 「除了藥物治療,還有哪些其他的治療選擇可以考慮?」
  • 「這個治療計畫對我的日常生活可能會有什麼影響?」

技巧2:運用「Teach-back(回述)」確認理解

聽完醫師的解釋後,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是確認理解最有效的方法。這不是考試,而是一個「溝通安全檢查」,確保雙方資訊同步。這就像您在問路後,向對方複述一次路線:「所以是下個路口左轉,看到便利商店再右轉,對嗎?」,以確保自己沒有走錯路。您可以這樣說

  • 「醫師,為了確保我完全理解,您的意思是,這個藥品 metoprolol 我需要每天早上吃一顆,主要是為了控制心跳,可能的副作用是頭暈,請問我這樣理解正確嗎?」
  • 「所以您的建議是先進行三個月的物理治療,如果到時候疼痛沒有改善,我們再考慮下一步的方案。是這樣嗎?」

技巧3:詢問「下一步計畫」建立方向感

明確的下一步計畫能給予病人極大的安定感,減少未知的恐懼。這讓您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以及該如何應對。這就像您拿到一份旅行地圖,不僅知道目的地在哪,也清楚沿途的路線、可能的休息站,以及遇到岔路時的應變方案。您可以這樣問

  • 「如果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我們的備用計畫是什麼?」
  • 「我需要注意哪些警訊?如果出現這些狀況,我應該聯絡誰或直接去急診?」
  • 「下次回診前,我需要做哪些準備或觀察記錄?」

技巧4:勇敢表達「擔憂與期待」

您的感受、價值觀與生活目標,是醫療決策中同等重要的因素。醫療溝通關鍵要素改善醫病關係的核心,就在於讓您的聲音被聽見。您的擔憂與期待,是個人化導航系統中的「偏好設定」。有人想走最快的路,有人想走風景最美的路。只有說出您的偏好,醫療團隊才能為您規劃出最適合的路線。您可以這樣說

  • 「我真的很擔心這個手術的恢復期會影響到我的工作,我們有沒有恢復期較短的替代方案?」
  • 「對我來說,能夠維持獨立生活的能力非常重要。在制定治療計畫時,我們能將這一點列為優先考量嗎?」

技巧5:詢問「哪裡可以找到更多資訊」

診間能提供的資訊有限,主動詢問可靠的資訊來源,能幫助您在回家後繼續學習,成為更懂自己身體的專家。醫師是您的專業嚮導,他不僅能帶您走一段路,更能推薦值得信賴的地圖與指南,讓您能自行探索。您可以這樣問

  • 「除了今天的說明,有沒有推薦的衛教網站、書籍或支持團體,可以讓我更深入了解這個疾病?」
  • 「醫院裡是否有個管師或衛教師,我可以在有問題時諮詢他們?」

活用提問力:讓醫療團隊更理解您,決策不再卡關

在實踐提問的過程中,您可能會遇到一些小障礙。別擔心,這裡提供一些常見問題的排除方法。

問題一:擔心問太多問題,會不會耽誤醫師時間或讓他覺得我很麻煩?

其實,準備充分的病人反而能幫助醫師更有效率地掌握病情。您可以先有禮貌地開場:「醫師,關於我的狀況,我整理了三個最重要的問題想請教您。」這能讓醫師了解您的需求,並在時間內給予最精準的回應。一個好的醫病關係建立在互相尊重之上。

問題二:醫師講的術語太專業,我聽不懂,但又不好意思打斷他?

請記得,讓您聽懂是醫療團隊的責任。您可以微笑著打斷並說:「不好意思,醫師,您剛剛提到的這個詞我不太理解,可以請您用更生活化的方式解釋一次嗎?」這不是挑戰權威,而是追求清晰的溝通

問題三:每次都是回到家才想到問題,怎麼辦?

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建議您準備一本筆記本,隨時將想到的問題記下來,帶到下次回診時詢問。如果是緊急或重要的問題,可以查詢醫院是否提供病人諮詢專線、個管師聯絡方式或線上提問平台。

從病人到夥伴:主動提問,共創更好的醫病關係

恭喜您!您已經掌握了成為醫療團隊關鍵夥伴的核心技巧。從準備提問清單、運用5大提問技巧,到排除溝通障礙,每一步都是在為自己的健康賦能。

請記住,您的聲音在醫療過程中至關重要。主動提問溝通,能將您從被動的指令接收者,提升為共同決策的夥伴。這不僅能大幅提升治療成效與病人安全,更能建立起充滿信任與尊重的醫病關係病人提問參與醫病共享決策,是現代醫療的趨勢,也是您應得的權利。

從您的下一次看診開始,就試著準備專屬的提問清單吧!主動提問是您能給予自己最強大的力量,也是通往更優質醫療照護的第一步。

常見問題精選

Q1: 為何看診時主動提問很重要?

A: 主動提問能避免醫病溝通不良,讓您成為醫療團隊的關鍵夥伴,掌握健康主導權。

Q2: 看診前應如何準備問題清單?

A: 記錄症狀、醫療史、用藥清單,並列出1-3個核心問題,確保高效溝通。

Q3: 診間有哪些有效提問技巧?

A: 使用開放式問題、回述確認理解、詢問下一步計畫,並表達擔憂與期待。

Q4: 如何確認自己完全理解醫療資訊?

A: 運用「回述法」(Teach-back),用自己的話複述醫師說明,確保資訊同步正確。

Q5: 擔心問太多或聽不懂醫學術語怎麼辦?

A: 有禮貌提問不影響醫師,聽不懂可請醫師用生活化解釋,並隨時筆記。

Q6: 病人主動提問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A: 成為「醫病共享決策」的積極參與者,從被動接收者轉變為醫療夥伴。

本文內容參考國際醫學期刊之研究文獻,以及醫學教科書之資料,作為知識依據。

[1] Ghosh, A-K., Joshi, S., & Ghosh, A. (2020). Effective Patient-Physician Communication – A Concise Review. Th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ians of India.

[2] Hartley, B-R., & Elowitz, E. (2020). Barriers to the Enhancement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Neurosurgery. World neurosurgery.

[3] Ho, T., Campos, B-S., & Tarn, D-M. (2021). Post-Visit Patient Understanding About Newly Prescribed Medications.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4] Hoffert, M-M.et al. (2024). Explicit Training in Systematic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 Pilot Study Exploring the Incorporation of Communication Tools by First-Year Residents in Simulation and in Clinical Practice.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ar development.

[5] Aguirre, S.et al. (2021). Patient Suggestions to Improve Emergency Physician Empathy and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patient experience.

[6] Martínez-García, E.et al. (2020). Exploring Patients’ Insight, Concerns, and Expectations at Dermatology Clinic: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2 Centers in Scotland and Spain. Journal of patient experience.

[7] Goldman Cecil Medicine Twenty Sixth Edit

[8] Hower, E-G. (2020). Beyond Shared Decision Making.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thics.

[9] Baca-Dietz, D., Wojnar, D-M., & Espina, C-R. (2020). The shared decision-making model: Providers’ and patient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urse Practitioners.

[10] Abbett, S-K., Urman, R-D., & Bader, A-M. (2020). Shared decision-making – Creating pathways and models of care.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anaesthesiology.

[11] Ossin, D-A.et al. (2022). Shared decision-making in urology and female pelvic floor medicin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Nature reviews. Urology.

[12] Chen, J-J.et al. (2021). Patient-Provider Communication, Decision-Making, and Psychosocial Burdens in Palliative Radiotherapy: A Qualitative Study on Patients’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13] Ward, J.et al. (2020). Shared decision making in chronic medication use: Scenarios depicting exemplary care. Research in social &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 RSAP.

[14] Timmermans, S. (2020). The Engaged Patient: The Relevance of Patient-Physician Communication for Twenty-First-Century Health.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5] Niburski, K.et al. (2020). Shared decision making in surgery: A scoping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Health expectations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health care and health policy.

[16] Chung, M-K.et al. (2021). Shared Decision Making in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Procedures and Arrhythmia Management. 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

[17] Wickramasekera, N.et al. (2023). Can electronic assessment tools improve the process of shared decision-making? A systematic review.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journal of the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18] Jenkins, H-R.et al. (2022). Examining Information Needs of Heart Failure Patients and Family Companions Using a Previsit Question Prompt List and Audiotaped Data: Findings From a Pilot Study. Journal of cardiac failure.

[19] Lindig, A.et al. (2020). Adaptation and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Ask 3 Questions – a simple and generic intervention to foster patient empowerment. Health expectations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health care and health policy.

[20] Mallery, L.et al. (2024). Transforming Communication on Serious Illness and Frailty: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Empowering Informed Decision-Making. Journal of palliative medicine.

[21] Bennett, F., & O’Conner-Von, S. (2020).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Goal-Concordant Care of Seriously Ill Patients: An Integ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nursing : JHPN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Hospice and Palliative Nurses Association.

[22] Fuehrer, S.et al. (2024). Building Authentic Connection in the Patient-Physician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primary care & community health.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透析生活是否讓您感到身心俱疲?這份專為腎友打造的正念減壓全攻略,將帶您學習呼吸放鬆、安心運動等實用方法,有效管理壓力與情緒。讓我們陪您一起擺脫焦慮,找回生活的平靜與喜悅,重拾高品質人生。
透析生活是否讓您感到身心俱疲?這份專為腎友打造的正念減壓全攻略,將帶您學習呼吸放鬆、安心運動等實用方法,有效管理壓力與情緒。讓我們陪您一起擺脫焦慮,找回生活的平靜與喜悅,重拾高品質人生。
手術成功後,如何開啟健康新生活?本篇全方位指南,將從飲食、運動、藥物須知到心理調適,提供您與家人最實用的照護對策,助您安心守護這份生命贈禮,充滿自信地迎向高品質的嶄新人生。
手術成功後,如何開啟健康新生活?本篇全方位指南,將從飲食、運動、藥物須知到心理調適,提供您與家人最實用的照護對策,助您安心守護這份生命贈禮,充滿自信地迎向高品質的嶄新人生。
腎臟病阻礙了您的旅遊夢嗎?這份專為腎友打造的海外旅遊全攻略,從行前準備、海外透析安排、醫療保險到飲食控制,提供您最完整的安心指南,讓您能自信規劃,無憂享受精彩旅程。
腎臟病阻礙了您的旅遊夢嗎?這份專為腎友打造的海外旅遊全攻略,從行前準備、海外透析安排、醫療保險到飲食控制,提供您最完整的安心指南,讓您能自信規劃,無憂享受精彩旅程。
腎臟病帶來的深層疲憊,是否讓您像電力耗盡般提不起勁?這不只是累,而是身體的求救警訊。本文提供一套完整的精力恢復計畫,從飲食、運動到心靈照顧,透過5個實用習慣,助您一步步重建高效能源系統,找回滿格的元氣與生活熱情。
腎臟病帶來的深層疲憊,是否讓您像電力耗盡般提不起勁?這不只是累,而是身體的求救警訊。本文提供一套完整的精力恢復計畫,從飲食、運動到心靈照顧,透過5個實用習慣,助您一步步重建高效能源系統,找回滿格的元氣與生活熱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