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RA病友關節痛還能運動嗎?「超慢跑」與居家伸展,安全強化肌力

有聲書播放

類風濕關節炎發作,關節痛讓您不敢動嗎?別陷入越不動越痛的惡性循環。本文將破除迷思,介紹專為病友設計的「超慢跑」與居家伸展運動,教您如何在不傷關節下安全強化肌力、舒緩疼痛,重新掌握生活品質。

您是否也曾聽過或深信:「我的關節正在發炎、會痛,最好就是躺著不動,多休息才能保護關節,避免磨損得更厲害?」這個想法,是許多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病友心中最深的擔憂與迷思,它看似合乎邏輯,卻可能讓您陷入「越不動、越痛、越不敢動」的惡性循環,逐漸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感。

我們理解您對疼痛的恐懼與保護關節的渴望。然而,大量的醫學研究與臨床經驗告訴我們一個截然不同的真相:在正確的藥物治療基礎上,安全且適度的運動,不僅不會傷害您的關節,更是對抗類風濕關節炎、找回生活品質的關鍵武器。

目錄

破除迷思!適度運動對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性

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但對於RA這樣的慢性發炎疾病,這個警訊的解讀方式需要調整。過去認為休息是唯一解答的觀念,源於對關節磨損的直觀恐懼。但科學證據揭示,完全不活動反而會帶來更多問題。

想像一下,您的關節就像一扇需要潤滑油的門軸,而周圍的肌肉就是支撐門板的穩固結構。如果因為害怕磨損而從來不開門,門軸不但會因為缺乏活動而生鏽卡死(關節僵硬),支撐的門框與結構也會因為久不用而鬆脫(肌肉萎縮)。當肌肉變弱,無法有效分擔身體重量與衝擊力時,壓力便會更集中在脆弱的關節上,導致疼痛加劇。這就是「不動導致更痛」的惡性循環。

近年的研究發現,運動時骨骼肌會釋放一種稱為「肌肉激素(Myokines)」的物質,它具有直接的抗發炎效果,能幫助降低體內的發炎指標,如C-反應蛋白(CRP)和介白素-6(IL-6)。這意味著,適度的RA運動不僅僅是活動筋骨,更像是在體內啟動了一套天然的抗發炎機制。規律運動已被證實能有效改善RA病友的疼痛、疲勞感、關節功能與心理健康,並且不會加速關節的破壞。因此,運動與醫師處方的DMARDs等藥物治療,是相輔相成的最佳拍檔。

「超慢跑」:類風濕關節炎友善的有氧選擇

提到有氧運動,很多人會聯想到跑步,但那樣的衝擊力確實可能對發炎中的關節造成負擔。這時,「超慢跑」便是一個極為理想的替代方案。

什麼是超慢跑?

超慢跑,顧名思義,是一種速度極慢的跑步方式,它的速度可能比走路還慢,強調「高步頻、小步幅」。您可以想像成幾乎在原地踏步,雙腳輕柔地交替提起,前腳掌先落地,膝蓋始終保持微彎,以吸收衝擊力。

為何超慢跑適合RA病友?

1. 極低衝擊力:由於步伐小、騰空時間短,落地衝擊力遠低於傳統跑步,能大幅降低對膝蓋、腳踝和髖關節的壓力。這也解答了許多人的疑問:「關節炎超慢跑適合膝蓋受損嗎?」答案是,在正確的姿勢下,它是一種相對安全的選擇。

2. 強化心肺功能:RA本身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疾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超慢跑作為一種溫和的有氧運動,能有效提升心肺耐力,促進血液循環。

3. 提升肌耐力與消耗熱量:雖然速度慢,但長時間持續下來,仍能有效鍛鍊腿部肌群,並幫助控制體重,進而減輕下肢關節的負擔。

4. 容易執行:不需要特殊場地或器材,在家中客廳鋪上瑜珈墊就能開始,非常適合做為居家運動的入門。

如何開始超慢跑?

  • 準備:穿著一雙具有良好避震效果的運動鞋。
  • 姿勢:抬頭挺胸,視線看向遠方,身體微微前傾,用核心力量帶動腿部。
  • 步頻:保持輕快的小碎步,理想步頻約每分鐘180步(可以跟著節拍器或特定音樂)。
  • 時間:從每天10分鐘開始,身體適應後再逐漸增加到20-30分鐘。過程中若感到關節疼痛加劇,就應停下休息。

居家伸展與肌力強化:找回關節穩定與靈活度

除了有氧運動,針對性的伸展肌力訓練更是維持關節健康的基石。強壯的肌肉是關節最好的天然護具,而良好的柔軟度則能減少日常活動時的僵硬與不適。

安全的居家伸展運動

伸展的重點在於「溫柔而持續」,就像輕輕拉開一條微僵的橡皮筋,絕非猛力拉扯。每次伸展應停留20-30秒,感覺到肌肉有輕微的拉伸感即可,切勿拉到疼痛的程度。

  • 坐姿腿後肌伸展:坐在穩固的椅子上,將一隻腳伸直,腳跟著地。身體慢慢向前傾,直到感覺大腿後側有拉伸感。
  • 手腕伸展:將手臂向前伸直,手掌朝下,用另一隻手輕輕將手指向下壓,伸展前臂。然後換手掌朝上,重複動作。
  • 肩頸放鬆:坐直或站直,緩慢地將頭側向一邊,感覺頸部側邊的伸展,可搭配輕柔的聳肩、轉肩動作。

推薦的居家肌力強化運動

以下介紹幾種安全的肌力強化運動,它們多為不移動關節或低衝擊的動作,能有效強化肌肉卻不增加關節壓力。

  •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坐在地上或床上,雙腿伸直。將一條毛巾捲起墊在膝蓋下方,用力將膝蓋下壓,感覺大腿前側肌肉收緊,維持5-10秒後放鬆。這個動作能有效強化膝關節最重要的穩定肌群。
  • 臀橋:平躺屈膝,雙腳與肩同寬。腹部收緊,利用臀部力量將骨盆向上抬起,使身體從肩膀到膝蓋呈一直線。在頂點停留數秒後緩慢放下。此動作能強化臀大肌與核心,分擔腰部與膝蓋的壓力。
  • 靠牆深蹲:背部貼著牆壁,雙腳與肩同寬,向前站一步。身體沿著牆壁緩慢向下滑,直到膝蓋呈90度(或您感到舒適的角度),維持15-30秒。這個動作能安全地訓練大腿與臀部肌力。

類風濕關節炎運動注意事項:安全享受生活,重拾掌控感

為了確保運動帶來益處而非傷害,請務必遵守以下安全守則。

1. 諮詢您的醫療團隊:在開始任何新的運動計畫前,務必與您的風濕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討論,確認您的關節狀況適合哪些運動。

2. 傾聽身體的聲音:運動的原則是「尊重疼痛」。運動中若感到劇烈或尖銳的刺痛,應立即停止。可遵循「兩小時疼痛原則」:若運動後兩小時,關節疼痛比運動前明顯加劇,代表運動強度可能太高,下次應減量或更換運動方式。

3. 急性發作期要調整:當關節處於紅、腫、熱、痛的急性發炎期,應暫停肌力訓練與有氧運動。此時的重點是休息,並進行溫和的全關節活動度運動(如輕柔地彎曲、伸直關節),以避免關節僵硬。

4. 循序漸進:運動的效益來自於「持之以恆」,而非「一日捕魚,三日曬網」。從低強度、短時間開始,讓身體有時間適應,再逐步增加強度與時間。

5. 做好暖身與緩和:運動前進行5-10分鐘的動態暖身(如原地踏步、手臂畫圈),能讓關節與肌肉做好準備。運動後進行靜態伸展,則有助於肌肉放鬆與恢復。

常見迷思 (Myth) 正確觀念 (Truth)
迷思一:關節痛就要完全靜止不動,才能保護關節。 真相一:適度的低衝擊運動能釋放體內的抗發炎物質,並強化肌肉以穩定和保護關節,反而有助於長期減輕疼痛與僵硬。
迷思二:任何運動都會磨損關節,讓類風濕關節炎惡化。 真相二:像超慢跑、游泳或伸展這類的安全運動,能促進關節滑液循環,達到潤滑效果,在不增加過度壓力的前提下改善關節功能與健康。
迷思三:只要有按時吃藥(如DMARDs),就不需要運動了。 真相三:運動是藥物治療的最佳輔助。藥物控制發炎,運動則改善因疾病導致的肌力下降、心肺功能不佳與憂鬱情緒,兩者相輔相成,才能達到最佳生活品質。

結語

對抗類風濕關節炎的旅程,不應是被動地承受疼痛與失能。透過建立正確的知識,您可以打破「痛就不能動」的枷鎖,將運動變成您手中最有力的一張王牌。從溫和的超慢跑和居家伸展開始,一小步一小步地累積,您會發現,增加的不只是肌力與活動度,更是對自己身體的信心與對未來生活的掌控感。請記住,運動的目標不是要您成為運動員,而是要幫助您成為自己生活最稱職、最快樂的主導者。

常見問題精選

Q1: 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關節痛還能運動嗎?

A: 適度安全運動能改善疼痛與僵硬,打破越不動越痛的迷思。

Q2: 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運動有何好處?

A: 運動能釋放抗發炎物質,強化肌肉,改善疼痛、疲勞與關節功能。

Q3: 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適合哪種有氧運動?

A: 「超慢跑」因極低衝擊力且能強化心肺,是理想的居家運動選擇。

Q4: 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如何進行肌力與伸展?

A: 可進行股四頭肌收縮、臀橋、靠牆深蹲等居家肌力與溫和伸展運動。

Q5: 類風濕關節炎運動有何注意事項?

A: 運動前諮詢醫師,傾聽身體聲音,急性期應調整,並循序漸進。

本文內容參考國際醫學期刊之研究文獻,以及醫學教科書之資料,作為知識依據。

[1] Katz, P., Andonian, B-J., & Huffman, K-M. (2020). Benefits and promo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Current opinion in rheumatology.

[2] Chahardehi, A-M.et al. (2022).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on the modulation of inflammation.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heumatology.

[3] O’Dell, J. R., Mikuls, T. R., Taylor, T. T., et al. (2013). Comparison of therapies for ac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 despite methotrexat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9, 307-318.

[4] Küçükdeveci, A. A. (2019).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in established rheumatoid arthritis.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Rheumatology, 33, 101482.

[5] Sobue, Y.et al. (2022). Does exercise therapy improve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or the update of the 2020 JCR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Modern rheumatology.

[6] Hu, H.et al. (2021).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7] Fransen, M., McConnell, S., Hernandez-Molina, G., et al. (2014). Exercise for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Art. No.: CD007912.

[8] Bobos, P., MacDermid, J. C., Nazari, G., et al. (2021). Joint Protection Programmes for People with Osteoarthritis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of the Hand: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Physiotherapy Canada, 73, 56.

[9] Minor, M. (1991). Physical activity and management of arthritis.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3, 117.

[10] Warneke, K.et al. (2022). Using Daily Stretching to Counteract Performance Decreases as a Result of Reduced Physical Activity-A Controlled Tri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1] Zouhal, H.et al. (2020). Effects of physical training on anthropometrics, physical and physiological capacities in individuals with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Obesity reviews :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12] Starkey, S-C.et al. (2022). Muscle Forces during Weight-Bearing Exercises in Medial Knee Osteoarthritis and Varus Malalignment: A Cross-Sectional Study.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醫師開的類固醇讓您又愛又怕?擔心月亮臉、體重增加等副作用,卻又需要它來壓制關節發炎?這份指南將帶您正確認識類固醇的角色,學習如何安全用藥、聰明管理副作用,將恐懼化為行動,與醫師共同擬定最佳治療計畫,重拾生活品質。
醫師開的類固醇讓您又愛又怕?擔心月亮臉、體重增加等副作用,卻又需要它來壓制關節發炎?這份指南將帶您正確認識類固醇的角色,學習如何安全用藥、聰明管理副作用,將恐懼化為行動,與醫師共同擬定最佳治療計畫,重拾生活品質。
探索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新曙光!本文深入解析生物製劑、JAK抑制劑等標靶治療的最新進展,助您了解精準醫療如何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生活品質。同時提醒您注意用藥安全,與醫師共同參與治療決策,掌握疾病管理的主動權!
探索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新曙光!本文深入解析生物製劑、JAK抑制劑等標靶治療的最新進展,助您了解精準醫療如何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生活品質。同時提醒您注意用藥安全,與醫師共同參與治療決策,掌握疾病管理的主動權!
近年來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別輕忽關節疼痛、腫脹、晨間僵硬等早期症狀!了解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的區別,掌握治療目標與感染風險,積極調整生活型態。早期診斷與治療,助您有效控制病情,提升生活品質,擁抱健康人生!
近年來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別輕忽關節疼痛、腫脹、晨間僵硬等早期症狀!了解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的區別,掌握治療目標與感染風險,積極調整生活型態。早期診斷與治療,助您有效控制病情,提升生活品質,擁抱健康人生!
了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新知與生活調整攻略!面對關節疼痛、腫脹與僵硬,除了傳統藥物,還有生物製劑、標靶治療等新選擇。本文提供實用建議,教您如何與醫師溝通,選擇最適合的藥物,並透過飲食、運動、作息等多方面調整,提升生活品質。更提供台灣社福與基金會資源,讓您不再孤軍奮戰!
了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新知與生活調整攻略!面對關節疼痛、腫脹與僵硬,除了傳統藥物,還有生物製劑、標靶治療等新選擇。本文提供實用建議,教您如何與醫師溝通,選擇最適合的藥物,並透過飲食、運動、作息等多方面調整,提升生活品質。更提供台灣社福與基金會資源,讓您不再孤軍奮戰!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