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失智症警訊:別讓阿茲海默悄悄來敲門!早期徵兆、照護資源全攻略

有聲書播放

擔心記性變差是失智症前兆?別讓阿茲海默症悄悄來敲門!本文解析失智症十大警訊,助您及早發現,延緩疾病進程。更提供實用照護技巧、治療方法與豐富的照護資源,讓病人與家屬不再孤單,共同面對,提升生活品質。
「記性差是老化的正常現象嗎?」這是許多人心中共同的疑問。

目錄

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失智症正式成為我們必須正視的健康議題。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最新資料,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約為7.99%,代表每100位長者中,約有8位可能罹患失智症。其中,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類型。

好消息是,若能早期發現、及早介入,能有效延緩疾病進程,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認識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總稱,主要影響記憶、思考、語言、判斷力等認知功能。阿茲海默症則是失智症中最常見的類型,約佔所有病例的60%至80%。了解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的差異,有助於我們更精準地掌握疾病資訊。

阿茲海默症的影響

阿茲海默症初期可能僅出現輕微的記憶力衰退,例如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情或重複提問。隨著疾病進展,病人可能出現以下狀況:

  • 認知功能下降: 影響記憶力、注意力、語言能力、空間感等。
  • 日常生活功能受損: 無法獨立完成穿衣、洗澡、吃飯等基本生活自理。
  • 精神行為症狀: 出現情緒不穩、妄想、幻覺、躁動等行為。

失智症十大警訊:早期發現的關鍵

及早發現失智症的警訊,是延緩疾病進程的重要關鍵。以下列出失智症常見的十大警訊,若發現自己或家人出現類似情況,建議儘早就醫評估:

1. 記憶力衰退影響生活: 經常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情,且頻率越來越高。

2. 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無法處理複雜的財務或工作,或難以遵循食譜烹飪。

3. 無法勝任熟悉的事務: 無法完成日常工作、興趣或嗜好。

4. 對時間或地點感到混淆: 容易迷路,分不清日期、季節或時間。

5. 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有困難: 無法辨識物體之間的距離或判斷顏色。

6. 說話或寫作出現困難: 找不到合適的詞語表達,或寫作出現錯誤。

7.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尋找能力: 將物品放在不尋常的地方,且無法回想尋找的方式。

8. 判斷力變差或下降: 容易受騙,做出不合理的決定,例如購買不必要的商品。

9. 從工作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對原本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變得不愛出門。

10. 情緒和個性改變: 情緒起伏大,變得易怒、焦慮、憂鬱或冷漠。

失智症有性別差異嗎?

研究顯示,女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略高於男性。這可能與女性平均壽命較長、荷爾蒙變化等因素有關。此外,男女在失智症的症狀表現上也可能存在差異。例如,女性在語言能力和記憶力方面的衰退可能較為明顯,而男性則可能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

失智症的治療方法與管理

雖然目前尚無完全治癒失智症的方法,但透過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症狀,延緩疾病進程,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藥物治療

  • 乙醯膽鹼酶抑制劑 (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amine等藥物可增加腦中乙醯膽鹼的含量,改善認知功能。
  • NMDA受體拮抗劑: Memantine可保護腦細胞免受過度刺激,改善認知功能。

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在失智症的照護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方法:

  • 認知訓練: 透過遊戲、拼圖等活動,刺激腦部功能,延緩認知功能衰退。
  • 懷舊治療: 透過回憶過去的經驗和事物,激發情感和記憶,提升病人的幸福感。
  • 藝術治療: 透過繪畫、音樂、舞蹈等方式,表達情感,舒緩壓力,增進自我認知。
  • 認知刺激療法 (Cognitive Stimulation Therapy, CST): 透過團體活動,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提升認知功能和社交互動。

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處理

失智症病人可能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如妄想、幻覺、躁動、憂鬱等。這些症狀不僅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也增加照顧者的負擔。

  • 尋求專業協助: 諮詢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進行評估和治療。
  • 藥物控制: 醫師可能會開立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等,控制精神行為症狀。
  • 非藥物干預: 透過環境調整、活動安排、情緒支持等方式,減少精神行為症狀的發生。

失智症病人的照護技巧

照護失智症病人需要耐心、愛心和專業知識。以下提供一些照護技巧,希望能幫助照顧者更好地照顧病人:

  • 溝通技巧: 使用簡單、明確的語言,放慢說話速度,保持眼神接觸,耐心傾聽。
  • 環境安全: 移除危險物品,確保環境光線充足,設置扶手等輔助設施。
  • 日常生活: 鼓勵病人參與日常活動,提供適當的協助,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
  • 情緒支持: 尊重病人的情感,給予關懷和鼓勵,營造溫馨、支持的家庭氛圍。
  • 預防走失: 為病人配戴防走失手鍊,告知鄰居或社區人員,並定期更新照片。

停止駕駛: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安全

失智症病人的認知功能和判斷力會逐漸下降,駕駛能力也會受到影響。為了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建議及早評估駕駛能力,並在必要時停止駕駛。

照顧者心理健康維護

照顧失智症病人是一項長期且艱鉅的任務,照顧者往往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照顧者必須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尋求支持,才能持續提供良好的照顧。

  • 尋求支持團體: 參加失智症照顧者支持團體,與其他照顧者分享經驗,互相支持。
  • 尋求專業諮詢: 諮詢心理師或社工師,學習壓力管理技巧,提升應對能力。
  • 適當休息: 安排自己的休息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放鬆身心。
  • 尋求喘息服務: 善用政府或民間機構提供的喘息服務,讓自己有時間休息和充電。

台灣失智症服務資源

台灣政府和民間機構提供多樣化的失智症服務資源,以下列出一些重要的資源:

  • 失智共同照護中心: 提供個案管理、照顧諮詢、轉介服務。
  • 失智社區服務據點: 提供認知促進、緩和失智、安全看視、家屬照顧訓練和家屬支持團體等多元服務。
  • 台灣失智症協會: 提供失智症相關資訊、諮詢服務、教育訓練。
  • 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 設有專門的失智症照護團隊,提供多元的照護服務。

結語

失智症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及早發現、積極面對。透過早期診斷、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專業照護,以及社會資源的支持,我們可以延緩疾病進程,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讓他們也能擁有尊嚴和快樂的晚年。同時,也呼籲社會大眾對失智症有更多的認識與關懷,共同營造一個對失智症病人友善的環境。

常見問題精選

Q1: 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有什麼不同?

A: 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總稱,影響認知功能。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中最常見的類型。

Q2: 失智症有哪些早期警訊?

A: 常見警訊包含記憶力衰退、計畫能力下降、對時間地點混淆等十大警訊。

Q3: 失智症有治療方法嗎?

A: 目前無法完全治癒,但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可控制症狀,延緩疾病進程。

Q4: 照顧失智症病人有哪些技巧?

A: 運用簡單明確的溝通、注意環境安全、鼓勵參與日常活動及給予情緒支持。

Q5: 照顧者如何維護心理健康?

A: 可尋求支持團體、專業諮詢、適當休息,並善用喘息服務。

Q6: 台灣有哪些失智症服務資源?

A: 包含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社區服務據點、台灣失智症協會等。

本文內容參考國際醫學期刊之研究文獻,以及醫學教科書之資料,作為知識依據。

[1] Hebert, L. E., Weuve, J., Scherr, P. A., & Evans, D. A. (2013). Alzheimer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0–2050) estimated using the 2010 census. Neurology, 80(19), 1778-1783.

[2] Olney, N. T., Spina, S., & Miller, B. L. (2017).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Neurologic Clinics, 35, 339-374.

[3] Livingston, G., Sommerlad, A., Orgeta, V., et al. (2017).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Lancet, 390, 2673.

[4] Błaszczyk, J-W. (2022). Pathogenesis of Dement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5] Lee, B-H.et al. (2023). Sex Differences in Cognition Across Aging. Current topic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s.

[6] Nicoletti, A.et al. (2023). Sex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Parkinson’s disease, an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 narrative review. Mechanisms of ageing and development.

[7] Emblad, S-Y-M., & Mukaetova-Ladinska, E-B. (2021). Creative Art Therapy as a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ports.

[8] Zubatsky, M.et al. (2023). Comparisons of Cognitive Stimulation Therapy Between Community Versus Hospital-Based Settings: A Multi-Site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uthern Gerontological Society.

[9] Bai, H., & Feng, X. (2025). Searching for new drugs to treat Alzheimer’s disease dementia through multiple pathways.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10] Havranek, E. P., Mujahid, M. S., Barr, D. A., et al. (2015). Social determinants of risk and outcome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32, 873-898.

[11] Warner, L., & Tipping, L. (2022). Can Everyday Assistive Technologies Provide Meaningful Support to Persons With Dementia and Their Informal Caregivers? Evaluation of Collaborative Community Program.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uthern Gerontological Society.

[12] Eisenmann, Y.et al. (2020). Palliative Care in Advanced Dementia.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3] Iaboni, A.et al. (2020). Achieving Safe, Effective, and Compassionate Quarantine or Isolation of Older Adults With Dementia in Nursing Hom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Geriatric Psychiatry.

[14] Mundadan, R-G.et al. (2023). Language-Based Strategies that Support Person-Centered Communication in Formal Home Care Interactions with Persons Living with Dementia.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uthern Gerontological Society.

[15] 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衛生福利部

[16] 失智症政策綱領2.0-衛福部 長照專區(1966專線)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病人與家屬須知:失智症藥物治療全攻略
面對失智症,藥物治療是重要一環!今天一起認識失智症藥物種類、選擇、副作用及劑量調整,助您了解愛憶欣、憶思能等常見藥物。更深入探討健保給付條件與新藥發展,提供全方位的用藥指南,與醫師攜手延緩病情,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失智症:調整生活步調,提升心理韌性的關鍵指南
面對失智症,調整生活步調、增強心理韌性是關鍵。本指南提供實用建議,協助您為失智症親友建立規律作息、安全環境,並維持社交互動。學習壓力管理技巧、培養積極心態,善用台灣社服資源,與我們一同創造有意義的日常,活出精彩人生。家屬也別忘了照顧自己,才能走得更長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