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失智症正式成為我們必須正視的健康議題。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最新資料,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約為7.99%,代表每100位長者中,約有8位可能罹患失智症。其中,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類型。
好消息是,若能早期發現、及早介入,能有效延緩疾病進程,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認識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總稱,主要影響記憶、思考、語言、判斷力等認知功能。阿茲海默症則是失智症中最常見的類型,約佔所有病例的60%至80%。了解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的差異,有助於我們更精準地掌握疾病資訊。
阿茲海默症的影響
阿茲海默症初期可能僅出現輕微的記憶力衰退,例如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情或重複提問。隨著疾病進展,病人可能出現以下狀況:
- 認知功能下降: 影響記憶力、注意力、語言能力、空間感等。
- 日常生活功能受損: 無法獨立完成穿衣、洗澡、吃飯等基本生活自理。
- 精神行為症狀: 出現情緒不穩、妄想、幻覺、躁動等行為。
失智症十大警訊:早期發現的關鍵
及早發現失智症的警訊,是延緩疾病進程的重要關鍵。以下列出失智症常見的十大警訊,若發現自己或家人出現類似情況,建議儘早就醫評估:
1. 記憶力衰退影響生活: 經常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情,且頻率越來越高。
2. 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無法處理複雜的財務或工作,或難以遵循食譜烹飪。
3. 無法勝任熟悉的事務: 無法完成日常工作、興趣或嗜好。
4. 對時間或地點感到混淆: 容易迷路,分不清日期、季節或時間。
5. 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有困難: 無法辨識物體之間的距離或判斷顏色。
6. 說話或寫作出現困難: 找不到合適的詞語表達,或寫作出現錯誤。
7.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尋找能力: 將物品放在不尋常的地方,且無法回想尋找的方式。
8. 判斷力變差或下降: 容易受騙,做出不合理的決定,例如購買不必要的商品。
9. 從工作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對原本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變得不愛出門。
10. 情緒和個性改變: 情緒起伏大,變得易怒、焦慮、憂鬱或冷漠。
失智症有性別差異嗎?
研究顯示,女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略高於男性。這可能與女性平均壽命較長、荷爾蒙變化等因素有關。此外,男女在失智症的症狀表現上也可能存在差異。例如,女性在語言能力和記憶力方面的衰退可能較為明顯,而男性則可能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
失智症的治療方法與管理
雖然目前尚無完全治癒失智症的方法,但透過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症狀,延緩疾病進程,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藥物治療
- 乙醯膽鹼酶抑制劑 (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amine等藥物可增加腦中乙醯膽鹼的含量,改善認知功能。
- NMDA受體拮抗劑: Memantine可保護腦細胞免受過度刺激,改善認知功能。
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在失智症的照護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方法:
- 認知訓練: 透過遊戲、拼圖等活動,刺激腦部功能,延緩認知功能衰退。
- 懷舊治療: 透過回憶過去的經驗和事物,激發情感和記憶,提升病人的幸福感。
- 藝術治療: 透過繪畫、音樂、舞蹈等方式,表達情感,舒緩壓力,增進自我認知。
- 認知刺激療法 (Cognitive Stimulation Therapy, CST): 透過團體活動,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提升認知功能和社交互動。
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處理
失智症病人可能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如妄想、幻覺、躁動、憂鬱等。這些症狀不僅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也增加照顧者的負擔。
- 尋求專業協助: 諮詢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進行評估和治療。
- 藥物控制: 醫師可能會開立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等,控制精神行為症狀。
- 非藥物干預: 透過環境調整、活動安排、情緒支持等方式,減少精神行為症狀的發生。
失智症病人的照護技巧
照護失智症病人需要耐心、愛心和專業知識。以下提供一些照護技巧,希望能幫助照顧者更好地照顧病人:
- 溝通技巧: 使用簡單、明確的語言,放慢說話速度,保持眼神接觸,耐心傾聽。
- 環境安全: 移除危險物品,確保環境光線充足,設置扶手等輔助設施。
- 日常生活: 鼓勵病人參與日常活動,提供適當的協助,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
- 情緒支持: 尊重病人的情感,給予關懷和鼓勵,營造溫馨、支持的家庭氛圍。
- 預防走失: 為病人配戴防走失手鍊,告知鄰居或社區人員,並定期更新照片。
停止駕駛: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安全
失智症病人的認知功能和判斷力會逐漸下降,駕駛能力也會受到影響。為了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建議及早評估駕駛能力,並在必要時停止駕駛。
照顧者心理健康維護
照顧失智症病人是一項長期且艱鉅的任務,照顧者往往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照顧者必須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尋求支持,才能持續提供良好的照顧。
- 尋求支持團體: 參加失智症照顧者支持團體,與其他照顧者分享經驗,互相支持。
- 尋求專業諮詢: 諮詢心理師或社工師,學習壓力管理技巧,提升應對能力。
- 適當休息: 安排自己的休息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放鬆身心。
- 尋求喘息服務: 善用政府或民間機構提供的喘息服務,讓自己有時間休息和充電。
台灣失智症服務資源
台灣政府和民間機構提供多樣化的失智症服務資源,以下列出一些重要的資源:
- 失智共同照護中心: 提供個案管理、照顧諮詢、轉介服務。
- 失智社區服務據點: 提供認知促進、緩和失智、安全看視、家屬照顧訓練和家屬支持團體等多元服務。
- 台灣失智症協會: 提供失智症相關資訊、諮詢服務、教育訓練。
- 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 設有專門的失智症照護團隊,提供多元的照護服務。
結語
失智症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及早發現、積極面對。透過早期診斷、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專業照護,以及社會資源的支持,我們可以延緩疾病進程,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讓他們也能擁有尊嚴和快樂的晚年。同時,也呼籲社會大眾對失智症有更多的認識與關懷,共同營造一個對失智症病人友善的環境。
常見問題精選
Q1: 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有什麼不同?
A: 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總稱,影響認知功能。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中最常見的類型。
Q2: 失智症有哪些早期警訊?
A: 常見警訊包含記憶力衰退、計畫能力下降、對時間地點混淆等十大警訊。
Q3: 失智症有治療方法嗎?
A: 目前無法完全治癒,但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可控制症狀,延緩疾病進程。
Q4: 照顧失智症病人有哪些技巧?
A: 運用簡單明確的溝通、注意環境安全、鼓勵參與日常活動及給予情緒支持。
Q5: 照顧者如何維護心理健康?
A: 可尋求支持團體、專業諮詢、適當休息,並善用喘息服務。
Q6: 台灣有哪些失智症服務資源?
A: 包含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社區服務據點、台灣失智症協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