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常常覺得很緊張、很不安心,甚至心跳很快、呼吸不順暢?這些都可能是焦慮症在作怪。現在生活壓力很大,很多人都有焦慮的問題。別擔心,今天一起了解什麼是焦慮症,有哪些種類、怎麼讓自己好過一點,以及什麼時候該去看醫生。
焦慮症是什麼?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焦慮就像我們遇到危險時的正常反應,但是如果太過頭、太久,甚至影響到生活,就變成焦慮症了。
焦慮症有哪些身體反應? 每個人的症狀不太一樣,除了心裡覺得:
- 一直擔心害怕
- 緊張到不行
- 沒辦法專心
- 很容易覺得累
很多病人也會有下面的身體反應:
- 焦慮症會頭痛嗎? 會的,就像壓力太大也會頭痛一樣。
- 焦慮症心跳很快怎麼辦? 心跳很快就像兔子一樣,是焦慮發作時很常見的。
- 焦慮症會呼吸困難嗎? 有些病人會覺得喘不過氣,胸口悶悶的。
- 焦慮症會讓人手心冒汗嗎? 會的,就像考試很緊張一樣。
焦慮症有哪幾種?醫生怎麼判斷?
焦慮症不是只有一種,它有很多不同的類型。下面是一些常見的:
- 廣泛性焦慮症: 就像心裡有個鬧鐘一直響,長期而且過度地擔心,而且超過六個月。
- 恐慌症: 就像突然被嚇到一樣,會突然感到非常害怕,而且身體很不舒服。
- 社交焦慮症: 就像上台報告一樣,對社交場合感到非常害怕,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好。
- 特定型恐懼症: 就像怕蟑螂一樣,對特定的東西或情境感到非常害怕。
- 懼曠症: 害怕去一些很難逃脫,或是找不到人幫忙的地方,例如:人很多的捷運站。
醫生怎麼判斷焦慮症?臨床醫師會參考一本叫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的書,裡面有詳細的標準。例如,要判斷是不是廣泛性焦慮症,就要看病人是不是過度焦慮,而且有一些身體反應,例如: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生氣等等,這些症狀還要持續超過六個月。
焦慮症發作時怎麼讓自己好過一點?要怎麼預防?
當焦慮發作時,可以試試看這些方法:
- 深呼吸: 慢慢地深呼吸,就像聞花香一樣,可以讓身體放鬆。
- 冥想: 就像練習專注力一樣,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不要胡思亂想。
- 運動: 就像跑步一樣,可以釋放壓力,讓心情變好。
- 找人聊聊: 跟家人朋友說說心裡話,他們可以給你支持和鼓勵。
要怎麼預防焦慮症?
雖然沒辦法完全預防,但是可以這樣做來降低風險:
-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像小學生一樣,每天早睡早起、好好吃飯、適度運動。
- 學習壓力管理技巧: 學習放鬆、安排時間、解決問題。
- 找專業人士幫忙: 如果覺得壓力太大,或是出現焦慮的症狀,就要及早去看醫生。
焦慮症應該看哪一科?在台灣看醫生方不方便?
如果你覺得自己可能有焦慮症,應該去看精神科醫生。
焦慮症應該看哪一科?
精神科醫生是專門診斷和治療焦慮症的專家。他們會評估你的狀況,然後幫你制定治療計畫。
在台灣看醫生方不方便?
在台灣,看精神科可以用健保。政府也有規定,如果病人病情很嚴重,需要強制住院,相關的費用健保也會幫忙出,像是醫生的診察費、病房費等等。
台灣有哪些資源可以幫忙?
台灣有很多機構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持和服務,例如:
- 董氏基金會: 提供心理健康諮詢、講座等等。
- 生命線協會: 提供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專線,隨時都可以打電話求助。
- 張老師基金會: 提供心理諮詢、輔導等等。
結語
焦慮症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但並不是無法克服的。了解焦慮症的種類、症狀、改善方法,以及尋求專業的幫助,你就可以擺脫焦慮的困擾,過更健康、快樂的生活。別害怕尋求幫助,因為你並不孤單!
常見問題精選
Q1: 什麼是焦慮症?有哪些常見症狀?
A: 焦慮症是過度且持續的焦慮影響日常生活。常見症狀包含持續擔憂、緊張、注意力不集中、疲勞、頭痛、心跳加快、呼吸困難、手心冒汗等。
Q2: 焦慮症有哪些類型?
A: 常見類型包含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社交焦慮症、特定型恐懼症和懼曠症。每種類型都有不同的觸發情境和症狀表現。
Q3: 焦慮症發作時如何改善?
A: 可嘗試深呼吸、冥想、運動、尋求親友支持等方式緩解不適。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和學習壓力管理技巧也有助於預防。
Q4: 焦慮症應該看哪一科?
A: 應該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精神科醫師可以進行評估、診斷,並制定合適的治療計畫,在台灣看精神科可以使用健保。
Q5: 台灣有哪些社福資源可尋求協助?
A: 可尋求董氏基金會、生命線協會、張老師基金會等機構的協助,這些機構提供心理健康諮詢、講座、工作坊等服務。
Q6: 如何預防焦慮症?
A: 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學習壓力管理技巧、及早尋求專業協助都能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