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釐清焦慮類型、速尋精神科解憂

有聲書播放

深受焦慮所擾?別慌!本文帶您快速了解焦慮症的常見類型、症狀(包含頭痛、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等生理反應),並提供實用改善方法。更重要的是,告訴您何時該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以及台灣健保資源、社福團體資訊,陪伴您勇敢面對焦慮,找回平靜生活。
小芳常常焦慮,

目錄

你有沒有常常覺得很緊張、很不安心,甚至心跳很快、呼吸不順暢?這些都可能是焦慮症在作怪。現在生活壓力很大,很多人都有焦慮的問題。別擔心,今天一起了解什麼是焦慮症,有哪些種類、怎麼讓自己好過一點,以及什麼時候該去看醫生。

焦慮症是什麼?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焦慮就像我們遇到危險時的正常反應,但是如果太過頭、太久,甚至影響到生活,就變成焦慮症了。

焦慮症有哪些身體反應? 每個人的症狀不太一樣,除了心裡覺得:

  • 一直擔心害怕
  • 緊張到不行
  • 沒辦法專心
  • 很容易覺得累

很多病人也會有下面的身體反應:

  • 焦慮症會頭痛嗎? 會的,就像壓力太大也會頭痛一樣。
  • 焦慮症心跳很快怎麼辦? 心跳很快就像兔子一樣,是焦慮發作時很常見的。
  • 焦慮症會呼吸困難嗎? 有些病人會覺得喘不過氣,胸口悶悶的。
  • 焦慮症會讓人手心冒汗嗎? 會的,就像考試很緊張一樣。

焦慮症有哪幾種?醫生怎麼判斷?

焦慮症不是只有一種,它有很多不同的類型。下面是一些常見的:

  • 廣泛性焦慮症: 就像心裡有個鬧鐘一直響,長期而且過度地擔心,而且超過六個月。
  • 恐慌症: 就像突然被嚇到一樣,會突然感到非常害怕,而且身體很不舒服。
  • 社交焦慮症: 就像上台報告一樣,對社交場合感到非常害怕,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好。
  • 特定型恐懼症: 就像怕蟑螂一樣,對特定的東西或情境感到非常害怕。
  • 懼曠症: 害怕去一些很難逃脫,或是找不到人幫忙的地方,例如:人很多的捷運站。

醫生怎麼判斷焦慮症?臨床醫師會參考一本叫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的書,裡面有詳細的標準。例如,要判斷是不是廣泛性焦慮症,就要看病人是不是過度焦慮,而且有一些身體反應,例如: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生氣等等,這些症狀還要持續超過六個月。

焦慮症發作時怎麼讓自己好過一點?要怎麼預防?

當焦慮發作時,可以試試看這些方法:

  • 深呼吸: 慢慢地深呼吸,就像聞花香一樣,可以讓身體放鬆。
  • 冥想: 就像練習專注力一樣,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不要胡思亂想。
  • 運動: 就像跑步一樣,可以釋放壓力,讓心情變好。
  • 找人聊聊: 跟家人朋友說說心裡話,他們可以給你支持和鼓勵。

要怎麼預防焦慮症?

雖然沒辦法完全預防,但是可以這樣做來降低風險:

  •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像小學生一樣,每天早睡早起、好好吃飯、適度運動。
  • 學習壓力管理技巧: 學習放鬆、安排時間、解決問題。
  • 找專業人士幫忙: 如果覺得壓力太大,或是出現焦慮的症狀,就要及早去看醫生。

焦慮症應該看哪一科?在台灣看醫生方不方便?

如果你覺得自己可能有焦慮症,應該去看精神科醫生。

焦慮症應該看哪一科?

精神科醫生是專門診斷和治療焦慮症的專家。他們會評估你的狀況,然後幫你制定治療計畫。

在台灣看醫生方不方便?

在台灣,看精神科可以用健保。政府也有規定,如果病人病情很嚴重,需要強制住院,相關的費用健保也會幫忙出,像是醫生的診察費、病房費等等。

台灣有哪些資源可以幫忙?

台灣有很多機構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持和服務,例如:

  • 董氏基金會: 提供心理健康諮詢、講座等等。
  • 生命線協會: 提供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專線,隨時都可以打電話求助。
  • 張老師基金會: 提供心理諮詢、輔導等等。

結語

焦慮症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但並不是無法克服的。了解焦慮症的種類、症狀、改善方法,以及尋求專業的幫助,你就可以擺脫焦慮的困擾,過更健康、快樂的生活。別害怕尋求幫助,因為你並不孤單!

常見問題精選

Q1: 什麼是焦慮症?有哪些常見症狀?

A: 焦慮症是過度且持續的焦慮影響日常生活。常見症狀包含持續擔憂、緊張、注意力不集中、疲勞、頭痛、心跳加快、呼吸困難、手心冒汗等。

Q2: 焦慮症有哪些類型?

A: 常見類型包含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社交焦慮症、特定型恐懼症和懼曠症。每種類型都有不同的觸發情境和症狀表現。

Q3: 焦慮症發作時如何改善?

A: 可嘗試深呼吸、冥想、運動、尋求親友支持等方式緩解不適。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和學習壓力管理技巧也有助於預防。

Q4: 焦慮症應該看哪一科?

A: 應該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精神科醫師可以進行評估、診斷,並制定合適的治療計畫,在台灣看精神科可以使用健保。

Q5: 台灣有哪些社福資源可尋求協助?

A: 可尋求董氏基金會、生命線協會、張老師基金會等機構的協助,這些機構提供心理健康諮詢、講座、工作坊等服務。

Q6: 如何預防焦慮症?

A: 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學習壓力管理技巧、及早尋求專業協助都能降低風險。

本文內容參考國際醫學期刊之研究文獻,以及醫學教科書之資料,作為知識依據。

[1] Gandal, M. J., Haney, J. R., Parikshak, N. N., et al. (2018). Shared molecular neuropathology across major psychiatric disorders parallels polygenic overlap. Science, 359(6376), 693-697.

[2] Walter, H-J.et al. (2020).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nxiety Disord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3] Sleep

[4] Malhi, G. S., & Mann, J. J. (2018). Depression. Lancet, 392, 2299-2312.

[5] Kiecolt-Glaser, J-K.et al. (2020). Stress Reactivity: What Pushes Us Higher, Faster, and Longer – and Why It Matter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Speer, K-E., Semple, S., & McKune, A-J. (2020). Acut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Following a Bout of Vigorous Exercise in Military Soldiers and First Responders with PTSD: An Exploratory Pilot Study. Behavioral sciences (Basel, Switzerland).

[7] Malhotra, V.et al. (2025). Comparative Effects of Kapalbhati and Slow Deep Breathing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Sympathetic and Parasympathetic Dominance. Mymensingh medical journal : MMJ.

[8] Polizzi, J.et al. (2024). Resonant breathing improves self-reported symptoms and wellbeing in people with Long COVID. Frontiers in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9] So, W-W-Y.et al. (2020). Comparing Mindful and Non-Mindful Exercises on Alleviating Anxiety Symptom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0] Crombie, K-M., & O’Connor, P-J. (2024). Exercise and Anxiety. Current topic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s.

[11] Fonkoue, I-T.et al. (2020). Eight weeks of device-guided slow breathing decreases sympathetic nervous reactivity to stress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12] Laborde, S.et al. (2022). Effects of voluntary slow breathing on heart rate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 meta-analysi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13] Bogucki, O-E.et al. (2021).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Anxiety Disorders: Outcomes From a Multi-State, Multi-Site Primary Care Practice.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14] Lester, T-R.et al. (2023).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reatment in Primary Care Pediatrics. Pediatrics.

[15] Allgulander, C. (2016). Anxiety as a risk factor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29, 13-17.

[16]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17]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18] Error: 403 Client Error: Forbidden for url: https://org.vghtpe.gov.tw/vhyl/freePage/-1/77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擺脫焦慮,重拾平靜生活!現代人壓力大,焦慮症狀困擾許多人。別擔心,這份懶人包提供你實用的壓力管理與認知行為技巧,教你辨識壓力源、調整心態、打造舒緩生活,更提供深呼吸、冥想等放鬆方法。學習與焦慮共處,找回內心的平靜,不再被焦慮情緒綁架,勇敢迎向每一天!
擺脫焦慮,重拾平靜生活!現代人壓力大,焦慮症狀困擾許多人。別擔心,這份懶人包提供你實用的壓力管理與認知行為技巧,教你辨識壓力源、調整心態、打造舒緩生活,更提供深呼吸、冥想等放鬆方法。學習與焦慮共處,找回內心的平靜,不再被焦慮情緒綁架,勇敢迎向每一天!
當焦慮來襲,家是最好的避風港。了解如何在家中營造溫暖、支持的環境,透過傾聽、陪伴與規律作息,幫助家人舒緩焦慮情緒。學習有效溝通、增進理解,讓愛與支持成為戰勝焦慮的力量,共同迎接更快樂的生活。
當焦慮來襲,家是最好的避風港。了解如何在家中營造溫暖、支持的環境,透過傾聽、陪伴與規律作息,幫助家人舒緩焦慮情緒。學習有效溝通、增進理解,讓愛與支持成為戰勝焦慮的力量,共同迎接更快樂的生活。
家人罹患焦慮症,不知所措嗎?認識認知行為療法(CBT),有效減輕焦慮症狀!本文提供家屬支持指南,了解CBT如何透過認知重塑、行為實驗等技巧,幫助患者。尋求專業協助,營造支持環境,共同面對焦慮,重拾快樂生活。即使遠距CBT,也能獲得良好成效,別讓焦慮阻礙了前進的步伐!
家人罹患焦慮症,不知所措嗎?認識認知行為療法(CBT),有效減輕焦慮症狀!本文提供家屬支持指南,了解CBT如何透過認知重塑、行為實驗等技巧,幫助患者。尋求專業協助,營造支持環境,共同面對焦慮,重拾快樂生活。即使遠距CBT,也能獲得良好成效,別讓焦慮阻礙了前進的步伐!
擺脫焦慮,重拾平靜生活!了解百憂解、帕羅西汀、舍曲林如何溫柔地調節情緒,助您擺脫壓力。本文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些常見藥物,並提供副作用應對建議,更強調心理治療、運動、睡眠等非藥物療法的重要性。告別焦慮,擁抱更健康快樂的自己!
擺脫焦慮,重拾平靜生活!了解百憂解、帕羅西汀、舍曲林如何溫柔地調節情緒,助您擺脫壓力。本文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些常見藥物,並提供副作用應對建議,更強調心理治療、運動、睡眠等非藥物療法的重要性。告別焦慮,擁抱更健康快樂的自己!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