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焦慮症全攻略:廣泛性、恐慌、社交焦慮症狀原因與自救方法

有聲書播放

您是否長期感到焦慮不安,甚至影響生活?本文深入探討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社交焦慮症等常見焦慮症狀與可能原因,並提供實用的自救方法,幫助您舒緩情緒、提升生活品質。別讓焦慮控制你的人生,一起學習如何應對,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快樂!
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當面臨壓力或危險時,會感到緊張、不安和恐懼。然而,當焦慮情緒過於強烈、頻繁,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可能就是罹患了焦慮症。焦慮症是一組精神疾病,包含多種類型,每種類型都有其獨特的症狀和原因。今天一起深入探討幾種常見的焦慮症: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和社交焦慮症,幫助您了解這些疾病的症狀、可能原因,並提供一些自助方法。

目錄

焦慮症並非罕見疾病。在台灣,根據研究顯示,兒童及青少年焦慮症的終生盛行率高達15.2%,六個月盛行率為12%。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儘管盛行率不低,實際就醫率卻偏低,顯示許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患有焦慮症,或是不知如何尋求幫助。認識焦慮症,才能及早發現並採取行動。

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廣泛性焦慮症的病人會長期處於過度擔憂的狀態,對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感到焦慮不安。這種焦慮並非針對特定事件或情境,而是瀰漫性的、難以控制的。

症狀

  • 持續性的過度擔心和焦慮,時間長達六個月以上
  • 難以控制的擔憂情緒
  • 容易感到疲勞
  • 注意力不集中
  • 易怒
  • 肌肉緊繃
  • 睡眠障礙

可能原因

廣泛性焦慮症的病因複雜,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遺傳因素: 研究顯示,廣泛性焦慮症可能具有遺傳傾向。
  • 大腦化學物質失衡: 腦中的某些神經傳導物質,如GABA、血清素、多巴胺等,可能與焦慮症的發生有關。
  • 環境因素: 壓力、創傷事件、童年經歷等,都可能增加罹患廣泛性焦慮症的風險。

恐慌症(Panic Disorder)

恐慌症的病人會經歷突如其來的強烈恐懼或不適感,稱為恐慌發作。恐慌發作通常在短時間內達到高峰,並伴隨多種生理和心理症狀。

症狀

  • 突發性的強烈恐懼或不適感
  • 心悸、心跳加速
  • 呼吸困難、窒息感
  • 胸痛或胸悶
  • 頭暈、頭昏
  • 發抖或顫抖
  • 出汗
  • 噁心或腹部不適
  • 感覺不真實或脫離現實
  • 害怕失去控制或死亡

可能原因

恐慌症的病因同樣複雜,可能涉及:

  • 遺傳因素: 恐慌症可能具有家族遺傳傾向。
  • 大腦結構和功能: 腦部某些區域,如杏仁核,在恐慌發作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 壓力和創傷: 重大壓力事件或創傷經歷可能觸發恐慌症。

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

社交焦慮症,也稱為社交恐懼症,是指在社交場合中感到極度焦慮和恐懼。怕自己在社交互動中受到他人負面評價、羞辱或拒絕,因此會刻意逃避社交場合,或即使參與其中,也會感到極度不自在與不安。

症狀

  • 在社交場合中感到強烈焦慮和恐懼
  • 害怕被他人負面評價、羞辱或拒絕
  • 逃避社交情境
  • 在社交場合中臉紅、出汗、發抖
  • 害怕與陌生人交談
  • 害怕在公眾場合發言

可能原因

社交焦慮症的病因可能包括:

  • 遺傳因素: 社交焦慮症可能具有遺傳傾向。
  • 大腦化學物質失衡: 與其他焦慮症類似,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可能與社交焦慮症有關。
  • 童年經歷: 童年時期經歷過負面的社交情境,如被霸凌、嘲笑等,可能增加罹患社交焦慮症的風險。

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雖然DSM-5已將強迫症從焦慮症中獨立出來,但過去普遍認為它與焦慮有關,因此在此簡要提及。強迫症的病人會有反覆出現的強迫思考和強迫行為。強迫思考是侵入性的、不想要的想法,會引起不適感。強迫行為則是病人為了減輕焦慮而重複進行的行為。

症狀

  • 反覆出現的強迫思考
  • 強迫行為,例如:反覆洗手、檢查門窗、排列物品等。
  • 明知道強迫思考和強迫行為是不合理的,但無法控制。

可能原因

強迫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遺傳因素: 研究顯示,強迫症可能具有遺傳傾向。
  • 大腦結構和功能: 腦部某些區域,如額葉和基底核,在強迫症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 環境因素: 壓力、感染等,都可能增加罹患強迫症的風險。

自救方法

雖然焦慮症需要專業協助,但您也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減輕焦慮症狀,提升生活品質。

  •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規律的睡眠、飲食和運動有助於穩定情緒。
  • 學習放鬆技巧: 深呼吸、冥想、瑜珈等放鬆技巧可以幫助您减轻焦慮。
  • 尋求支持: 與家人、朋友或支持團體分享您的感受,獲得支持和理解。台灣有許多社福機構與基金會提供心理健康服務,例如精神健康基金會,在全台設有精神健康學苑,提供社區講座與培訓活動。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也致力於推動憂鬱症與相關疾患的防治。
  • 正念練習: 正念是一種專注於當下的練習,可以幫助您減少擔憂和焦慮。
  • 避免刺激物: 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等物質可能會加劇焦慮症狀,應尽量避免。
  • 適度運動: 運動可以釋放腦內啡,有助於改善情緒。

焦慮症並不可怕,透過了解疾病、積極面對,並尋求適當的協助,您可以有效地控制焦慮症狀,重拾健康快樂的生活。

常見問題精選

Q1: 什麼是焦慮症?

A: 焦慮症是一組精神疾病,包含多種類型,會讓人長期處於緊張、不安和恐懼的情緒中,影響日常生活。

Q2: 廣泛性焦慮症有哪些症狀?

A: 廣泛性焦慮症的症狀包含持續性的過度擔心、難以控制的擔憂情緒、容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

Q3: 恐慌症發作時會有什麼感覺?

A: 恐慌症發作時會突發性的感到強烈恐懼、心悸、呼吸困難、胸痛、頭暈、發抖、出汗等。

Q4: 社交焦慮症是什麼?

A: 社交焦慮症是指在社交場合中感到極度焦慮和恐懼,害怕被他人負面評價、羞辱或拒絕,因此會避免社交情境。

Q5: 罹患焦慮症的原因有哪些?

A: 焦慮症的病因複雜,可能與遺傳因素、大腦化學物質失衡、環境因素(壓力、創傷)等有關。

Q6: 有哪些自救方法可以減輕焦慮症狀?

A: 可以嘗試建立規律生活、學習放鬆技巧、尋求支持、正念練習、避免刺激物、適度運動等方法。

Q7: 如果懷疑自己患有焦慮症該怎麼辦?

A: 請諮詢心理師或其他專業醫療人員,以獲得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建議。本文僅提供一般資訊,不構成醫療建議。

本文內容參考國際醫學期刊之研究文獻,以及醫學教科書之資料,作為知識依據。

[1] Gandal, M. J., Haney, J. R., Parikshak, N. N., et al. (2018). Shared molecular neuropathology across major psychiatric disorders parallels polygenic overlap. Science, 359(6376), 693-697.

[2] Malhi, G. S., & Mann, J. J. (2018). Depression. Lancet, 392, 2299-2312.

[3] Pediatrics

[4] Brewer, J-A., & Roy, A. (2021). Can Approaching Anxiety Like a Habit Lead to Novel Treatm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

[5] Behera, N.et al. (2020). 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o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 comparative study. Industrial psychiatry journal.

[6] Bandelow, B.et al. (2023). World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WFSBP)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of anxiety,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 Version 3. Part I: Anxiety disorders. The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7] Hurtado, M-M.et al. (2020). ‘I have anxiety, but I have values and preferences’ Experiences of users with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 qualita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nursing.

[8] Mohamed, N.et al. (2024). Coping Mechanism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in the Aftermath of COVID-19 Pandemic.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9] Rahmat, R. (2020). Urinary frequency: going beyond the tract. Malaysian family physician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of Malaysia.

[10] Bellia, F.et al. (2021). Genetic and epigenetic architecture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n search of possible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biomarker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11] Head, K. A., & Kelly, G. S. (2009). Nutrients and botanicals for treatment of stress: Adrenal fatigue, neurotransmitter imbalance, anxiety, and restless sleep. Alternative Medicine Review, 14(2), 114-140.

[12] 連結世界,守護兒少心智健康 臺灣響應2025世界嬰兒、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健康日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RELATED POST

延伸閱讀

擺脫焦慮陰霾,擁抱平靜生活!深入了解焦慮症,從自我檢測到專業治療,提供完整流程指南,助您一步步走出焦慮。學習緩解焦慮情緒的實用技巧,掌握應對焦慮症發作的方法。台灣社服與基金會資源,伴您勇敢面對,重拾健康快樂!
擺脫焦慮陰霾,擁抱平靜生活!深入了解焦慮症,從自我檢測到專業治療,提供完整流程指南,助您一步步走出焦慮。學習緩解焦慮情緒的實用技巧,掌握應對焦慮症發作的方法。台灣社服與基金會資源,伴您勇敢面對,重拾健康快樂!
深受焦慮所擾?本文深入解析焦慮症藥物治療,包含贊安諾、景安寧等常見抗焦慮劑的副作用、適用對象與注意事項。更提供焦慮發作時的緊急應對措施及健保資訊,助您與醫師共同擬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擺脫焦慮困境,重拾平靜生活。
深受焦慮所擾?本文深入解析焦慮症藥物治療,包含贊安諾、景安寧等常見抗焦慮劑的副作用、適用對象與注意事項。更提供焦慮發作時的緊急應對措施及健保資訊,助您與醫師共同擬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擺脫焦慮困境,重拾平靜生活。
感到心神不寧、坐立難安嗎?擔心可能是焦慮症的警訊!本文帶你初步了解焦慮症,區分一般擔心與疾病的差異,檢視常見症狀如影響睡眠、專注力及情緒。提供實用舒緩技巧、預防方法,並分享自我檢測工具。若焦慮嚴重影響生活,鼓勵及早尋求專業協助,台灣有豐富資源助你重拾健康快樂。
感到心神不寧、坐立難安嗎?擔心可能是焦慮症的警訊!本文帶你初步了解焦慮症,區分一般擔心與疾病的差異,檢視常見症狀如影響睡眠、專注力及情緒。提供實用舒緩技巧、預防方法,並分享自我檢測工具。若焦慮嚴重影響生活,鼓勵及早尋求專業協助,台灣有豐富資源助你重拾健康快樂。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