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並非罕見疾病。在台灣,根據研究顯示,兒童及青少年焦慮症的終生盛行率高達15.2%,六個月盛行率為12%。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儘管盛行率不低,實際就醫率卻偏低,顯示許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患有焦慮症,或是不知如何尋求幫助。認識焦慮症,才能及早發現並採取行動。
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廣泛性焦慮症的病人會長期處於過度擔憂的狀態,對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感到焦慮不安。這種焦慮並非針對特定事件或情境,而是瀰漫性的、難以控制的。
症狀
- 持續性的過度擔心和焦慮,時間長達六個月以上
- 難以控制的擔憂情緒
- 容易感到疲勞
- 注意力不集中
- 易怒
- 肌肉緊繃
- 睡眠障礙
可能原因
廣泛性焦慮症的病因複雜,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遺傳因素: 研究顯示,廣泛性焦慮症可能具有遺傳傾向。
- 大腦化學物質失衡: 腦中的某些神經傳導物質,如GABA、血清素、多巴胺等,可能與焦慮症的發生有關。
- 環境因素: 壓力、創傷事件、童年經歷等,都可能增加罹患廣泛性焦慮症的風險。
恐慌症(Panic Disorder)
恐慌症的病人會經歷突如其來的強烈恐懼或不適感,稱為恐慌發作。恐慌發作通常在短時間內達到高峰,並伴隨多種生理和心理症狀。
症狀
- 突發性的強烈恐懼或不適感
- 心悸、心跳加速
- 呼吸困難、窒息感
- 胸痛或胸悶
- 頭暈、頭昏
- 發抖或顫抖
- 出汗
- 噁心或腹部不適
- 感覺不真實或脫離現實
- 害怕失去控制或死亡
可能原因
恐慌症的病因同樣複雜,可能涉及:
- 遺傳因素: 恐慌症可能具有家族遺傳傾向。
- 大腦結構和功能: 腦部某些區域,如杏仁核,在恐慌發作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 壓力和創傷: 重大壓力事件或創傷經歷可能觸發恐慌症。
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
社交焦慮症,也稱為社交恐懼症,是指在社交場合中感到極度焦慮和恐懼。怕自己在社交互動中受到他人負面評價、羞辱或拒絕,因此會刻意逃避社交場合,或即使參與其中,也會感到極度不自在與不安。
症狀
- 在社交場合中感到強烈焦慮和恐懼
- 害怕被他人負面評價、羞辱或拒絕
- 逃避社交情境
- 在社交場合中臉紅、出汗、發抖
- 害怕與陌生人交談
- 害怕在公眾場合發言
可能原因
社交焦慮症的病因可能包括:
- 遺傳因素: 社交焦慮症可能具有遺傳傾向。
- 大腦化學物質失衡: 與其他焦慮症類似,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可能與社交焦慮症有關。
- 童年經歷: 童年時期經歷過負面的社交情境,如被霸凌、嘲笑等,可能增加罹患社交焦慮症的風險。
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雖然DSM-5已將強迫症從焦慮症中獨立出來,但過去普遍認為它與焦慮有關,因此在此簡要提及。強迫症的病人會有反覆出現的強迫思考和強迫行為。強迫思考是侵入性的、不想要的想法,會引起不適感。強迫行為則是病人為了減輕焦慮而重複進行的行為。
症狀
- 反覆出現的強迫思考
- 強迫行為,例如:反覆洗手、檢查門窗、排列物品等。
- 明知道強迫思考和強迫行為是不合理的,但無法控制。
可能原因
強迫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遺傳因素: 研究顯示,強迫症可能具有遺傳傾向。
- 大腦結構和功能: 腦部某些區域,如額葉和基底核,在強迫症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 環境因素: 壓力、感染等,都可能增加罹患強迫症的風險。
自救方法
雖然焦慮症需要專業協助,但您也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減輕焦慮症狀,提升生活品質。
-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規律的睡眠、飲食和運動有助於穩定情緒。
- 學習放鬆技巧: 深呼吸、冥想、瑜珈等放鬆技巧可以幫助您减轻焦慮。
- 尋求支持: 與家人、朋友或支持團體分享您的感受,獲得支持和理解。台灣有許多社福機構與基金會提供心理健康服務,例如精神健康基金會,在全台設有精神健康學苑,提供社區講座與培訓活動。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也致力於推動憂鬱症與相關疾患的防治。
- 正念練習: 正念是一種專注於當下的練習,可以幫助您減少擔憂和焦慮。
- 避免刺激物: 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等物質可能會加劇焦慮症狀,應尽量避免。
- 適度運動: 運動可以釋放腦內啡,有助於改善情緒。
焦慮症並不可怕,透過了解疾病、積極面對,並尋求適當的協助,您可以有效地控制焦慮症狀,重拾健康快樂的生活。
常見問題精選
Q1: 什麼是焦慮症?
A: 焦慮症是一組精神疾病,包含多種類型,會讓人長期處於緊張、不安和恐懼的情緒中,影響日常生活。
Q2: 廣泛性焦慮症有哪些症狀?
A: 廣泛性焦慮症的症狀包含持續性的過度擔心、難以控制的擔憂情緒、容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
Q3: 恐慌症發作時會有什麼感覺?
A: 恐慌症發作時會突發性的感到強烈恐懼、心悸、呼吸困難、胸痛、頭暈、發抖、出汗等。
Q4: 社交焦慮症是什麼?
A: 社交焦慮症是指在社交場合中感到極度焦慮和恐懼,害怕被他人負面評價、羞辱或拒絕,因此會避免社交情境。
Q5: 罹患焦慮症的原因有哪些?
A: 焦慮症的病因複雜,可能與遺傳因素、大腦化學物質失衡、環境因素(壓力、創傷)等有關。
Q6: 有哪些自救方法可以減輕焦慮症狀?
A: 可以嘗試建立規律生活、學習放鬆技巧、尋求支持、正念練習、避免刺激物、適度運動等方法。
Q7: 如果懷疑自己患有焦慮症該怎麼辦?
A: 請諮詢心理師或其他專業醫療人員,以獲得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建議。本文僅提供一般資訊,不構成醫療建議。